病请描述:CKD营养不良的定义 营养不良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临床上表现为疲劳、乏力、体重减轻、免疫力下降、血清白蛋白浓度下降等,但特异性差,且不能反映营养不良的全部发病机制。CKD进展中发生的蛋白代谢异常,尤其是肌肉蛋白质合成和分解异常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的重要因素。 2008年,国际肾脏病与代谢学会提出蛋白质能量消耗(protein-energy wastingPEW)的概念:机体摄入不足、需要增加或营养额外丢失,从而引起体内蛋白质和能量储备下降,不能满足机体的代谢需求,进而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状态,临床上表现为体重下降、进行性骨骼肌消耗和皮下脂肪减少等。专家组从4个方面[生化指标、非预期的体重降低、肌肉量丢失、饮食蛋白质和(或)热量摄人不足]制定PEW诊断标准,尤其是骨骼肌消耗情况,反映了肌肉合成、分解代谢异常的状况(表1), 满足3项即可诊断PEW(每项至少满足1条)。 上述标准提出动态监测“消耗”过程的重要性。研究表明,CKD2期开始即可出现PEW,18%~48%的透析前CKD患者合并PEW,ESRD患者PEW发生率最高可达75%。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PEW的患病率为28%~54%。 CKD营养不良的评估 营养评估是CKD患者营养治疗的基础,应根据患者肾功能、蛋白尿等情况,结合人体测量、饮食调查、生化指标以及主观综合营养评估(SGA)的结果,全面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并通过定期监测,制定和调整营养治疗方案。(一)人体测量 体质指数(BMI)被认为是MHD患者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一项队列研究发现,男性非透析患者的高BMI与低全因死亡率相关。皮褶厚度测量可用于评估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的能量,上臂肌围则可反映肌肉蛋白保有量。Bross等的研究发现,以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作为参照方法,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是能最精确估算体脂率的指标之一。在使用体重评估时,应注意根据患者情况选用实际体重、历史体重、体重变化和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水肿时的调整体重来进行判断(二)饮食调查 通过饮食调查如饮食记录或饮食日记等掌握CKD患者的膳食摄入情况。饮食记录能减小因回忆进食内容而产生的误差;如果可以对食物进行称量,可进一步减小因估计摄入量而产生的误差;3~14d的饮食记录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结果。饮食日记需要记录食物的种类及摄入量,通常由患者自己完成。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肾脏病预后质量倡议(K/DOQI)推荐使用3日饮食记录法进行饮食调查。(三)生化指标 血清白蛋白是透析患者死亡的强预测因子。研究发现,血清白蛋白水平可预测血液透析患者的全因死亡率,血白蛋白水平降低的腹膜透析患者2年相对死亡率升高。前白蛋白可反映短期营养状况,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前白蛋白水平是CKD患者3年死亡率和住院率的预测因子]。此外,胆固醇、三酰甘油、水电解质平衡也是营养评价的一部分。(四)SGA SGA作为临床营养评价工具已得到广泛认可,与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指标及其他评估数据一致。3项研究验证了SGA用于评价MHD患者营养状态的可靠性和准确性。K/DOQI推荐使用SGA为CKD5期患者进行营养评估。营养不良炎症评分法(MIS)是在SGA 的基础上,增加了BMI、总铁结合力和血清白蛋白等指标,能评估营养状况和炎症反应。研究发现,MIS与SGA有较好的一致性。K/DOQI推荐使用MIS对MHD患者或肾移植受者进行营养评估。(五)人体成分分析 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A)包括肌肉组织指数、脂肪组织指数、肌肉组织含量、脂肪组织含量、干体重、水肿指数、相位角及容量负荷等指标。研究表明,肌肉组织指数及脂肪组织指数与CKD3~5期非透析患者营养状态相关,肌肉组织指数还与腹膜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死亡率相关。BIA测得的相位角与MHD患者的死亡率相关,且与糖尿病CKD 5期患者营养状态相关。(六)炎症指标 CKD患者易处于炎症环境,会导致蛋白分解代谢增加、厌食或食欲下降,对机体营养状况造成影响。C反应蛋白(CRP)是CKD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强预测因子。横断面研究发现,MHD患者高敏CRP(hs‐CRP)水平与脂肪质量呈正相关,与瘦体重、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呈负相关;与CRP<10mg/L 的腹膜透析患者相比,CRP≥10mg/L的患者具有更高的BMI和体脂率;CRP与BIA 测得的相位角呈负相关。Isoyama等的研究发现,炎症因子hs-CRP、白细胞介素(IL)6 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低握力水平相关。 CKD营养不良的监测 CKD患者应重点监测蛋白质摄入量、能量摄入量以评估营养治疗的依从性:(1)蛋白质摄入量:通过计算氮表现率蛋白相当量(PNA)或蛋白分解代谢率(PCR)可获得患者实际蛋白质摄入量;(2)能量摄入:根据患者3日饮食记录,计算实际摄入能量。营养状况监测频率应根据患者疾病状况进行个体化实施。营养治疗初期建议每2~4周监测1次;稳定期建议每3个月监测1次。参考文献:【1】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营养治疗指南专家协作组.中国慢性肾脏病营养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j].中华医学杂志.2021年3月2日第101卷第8期.
微医药 2025-10-16阅读量98
病请描述:从医肛肠科近四十载,我见过形形 色se的病例。但在所有病症里,最让我心疼、惋惜,也最懂其背后煎熬的,既非恶性肿瘤,也非复杂肛瘘,而是便秘——这个看似不痛不痒,却能将人拖入漫长痛苦的良性慢性病。便秘患者的苦,是看不见尽头的漫长消耗:起初或许只是偶尔不适,渐渐便成了日常的枷锁,直至扛不住时,绝望便会一点点吞噬心力。过去这些年,我始终和患者站在一起,试着攻克这个“磨人的病魔”。而我对它的认知,也从书本上的理论,慢慢沉淀为临床里的实战经验,愈发清晰:便秘从不是凭空出现的“意外”,先天患病的情况更是极少。我始终相信,只要找到良性疾病的根源,就有办法去除病因,帮患者摆脱它。 所以今天,我想用一封长信,和正在受便秘困扰的朋友们聊聊:聊聊我这些年治疗便秘的经验与教训,也聊聊对这个疾病的研究与思考。我不敢说这封信能立刻帮你痊愈,但至少能让你避开治疗路上的不少雷区,或是在漫长的调理中,看到一点战胜它的曙光。 便秘像一场“慢战”,它来的时候悄无声息,好转时也不会一蹴而就,得像抽丝一样慢慢调理,急不得。如今是短视频时代,很多人习惯了3秒内找到答案,一旦没看到结果就立刻划走——可偏偏“急”这件事,既是诱发便秘的重要原因,也是治疗中最大的障碍,急着求好的人,最容易掉进盲目治疗的陷阱。 其实,当你愿意放下急切,用理性去了解它时,就已经站上了攻克这个病魔的第一座山峰。 接下来我将用7个专辑,来完成我这封细说便秘。让我们共同开始吧。
安少雄 2025-09-29阅读量963
病请描述:最近不少家长发现,往年一到夏天就让幼儿园“谈虎色变”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今年似乎格外“低调”。儿科门急诊里相关的小病号明显少了,幼儿园的班级群也很少收到“停课消毒”的通知。这两个“夏季常客”今年去哪“度假”了?让我为大家揭示背后的关键原因: 一、疫苗护盾:EV71疫苗立下“头功” * 核心功臣:针对EV71型肠道病毒的疫苗在我国儿童中接种率稳步提升(该病毒是引发手足口病重症甚至死亡的主要“元凶”)。 * 显著效果:接种疫苗虽不能完全预防感染(因存在其他病毒类型),但能强力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直接导致需要住院的严重病例锐减。 * 专家观点:EV71疫苗的普及是儿童公共卫生干预成功的典范,对今年手足口病病例显著减少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健康意识升级:家长成了“第一道防线” * 卫生习惯强化:疫情三年极大提升了公众对勤洗手、戴口罩、消毒物品等卫生习惯的重视程度。家长们普遍更注重孩子的手卫生,尤其在公共场所活动后。 * 风险规避:孩子出现轻微发热、口腔不适等症状时,家长会更警惕,主动让孩子居家休息观察,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有效切断了病毒在社区的传播链。 * 家庭消毒:对孩子的玩具、餐具、常用物品进行定期清洁消毒,已成为更多家庭的常规操作。 三、幼儿园防控:“防火墙”筑得更牢 * 入园晨检更严格:幼儿园普遍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一旦发现孩子手、足、口腔有可疑皮疹或疱疹,或出现发热,会立即劝返就医并隔离。 * 消毒措施升级:对教室、玩具、公共区域(尤其卫生间、门把手、水龙头)的高频次规范消毒成为标配。 * 缺勤追踪:对因病缺勤的孩子进行密切追踪,明确病因,如确诊手足口或疱疹性咽峡炎,严格执行隔离期满(通常发病后14天,症状消失后7天)才能返园的规定,严防聚集性疫情。 四、天气“神助攻”:凉爽多雨抑制病毒活跃 * 病毒“怕冷”:引发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的肠道病毒更喜欢湿热环境(20℃以上,湿度大时更易存活传播)。今年入夏以来,多地雨水偏多,气温较往年同期明显偏低凉爽。 * 传播条件不利:较低的温度和频繁的雨水冲刷,客观上降低了病毒在外环境的存活能力和传播效率,抑制了其活跃度。 *关键提醒:病毒并未“消失”,仍需保持警惕! 特别强调:病例减少是多种有利因素叠加的结果,但肠道病毒仍在环境中存在。随着盛夏真正高温湿热天气的到来,以及人群聚集活动的增加(如暑假旅行、夏令营),疫情仍有反弹可能。 *给家长的防护建议: 1. 疫苗优先:及时为孩子接种EV71疫苗(通常6月龄-5岁儿童接种)。 2. 洗手第一:*坚持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液规范洗手(尤其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家长和孩子都要做。 3. 居家隔离:孩子患病后务必严格居家隔离,避免接触其他儿童,直至症状完全消失且达到规定隔离期。 4. 清洁消毒:注意家庭卫生,勤通风,对孩子的玩具、用品、经常接触的表面进行清洁消毒。 5. 增强体质:保证孩子均衡营养、充足睡眠和适度运动,提升自身免疫力。 今年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低调”,是科学防控、公众参与和自然条件共同作用的一场“阶段性胜利”。抓住这个“空档期”,巩固好卫生习惯和防护措施,我们才能更安心地享受这个相对平静的夏日!
刘培辉 2025-09-18阅读量1868
病请描述:心慌手抖瘦得快?当心身体“油门”踩过头!费健主任揭秘甲亢5大信号(女性必看) 科普文章: 文章出处: 本文核心知识提炼自国际顶级医学期刊《Lancet》2024年关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的权威综述文章,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费健主任为您专业解读与呈现。 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费健,在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了30多年。我这双手啊,既拿手术刀做传统手术,也操作消融针做微创治疗,为的就是给甲状腺患者最适合的方案。有幸获得过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一些认可,但我觉得更珍贵的,是能通过线上科普(全网有100多万朋友关注,解答过超10万次咨询),用大家听得懂的话,把复杂的医学知识讲清楚,帮助大家更好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甲状腺健康。 推荐理由: 为什么今天要和大家聊“甲亢”?因为它太常见了,而且症状五花八门,很容易被忽视或误以为是“累的”、“更年期”或者“心脏不好”。特别是咱们女性朋友,发病率比男性高不少。了解它,才能及时发现它、管理它!这篇科普,就带大家轻松读懂《Lancet》精华,揭开甲亢的神秘面纱,让您心里有底,遇事不慌! 您身体的“油门”踩过头了?—— 费健主任带您读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亲爱的朋友们,想象一下您的身体是一辆精密的汽车。甲状腺呢,就是控制这辆车新陈代谢速度的“油门”。正常情况下,它工作平稳,让车子不快不慢,刚刚好。但有时候,这个“油门”可能被卡住了,或者有人猛踩它不放,导致车子狂飙——这就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我们常说的“甲亢”。 简单来说,甲亢就是甲状腺这个“小蝴蝶”(位于脖子前方)生产了过量的甲状腺激素(主要是T3和T4),这些激素像“兴奋剂”一样涌入血液,让全身各个器官都“加班加点”高速运转,消耗巨大能量。所以,得了甲亢的人,常常感觉: 心慌手抖像跑完百米赛: 心跳砰砰快,安静时也像刚运动完,手抖得拿不稳筷子或手机。 怕热爱出汗,脾气一点就着: 别人觉得温度正好,您却大汗淋漓,烦躁不安,一点小事就易怒。 吃得多却“越吃越瘦”: 胃口好得很,但体重莫名其妙往下掉,衣服都变宽松了。 总是累却睡不着: 身体明明很疲惫,晚上却翻来覆去睡不着,或者睡眠很浅。 肠胃也“加速”: 大便次数增多,甚至腹泻。 女性朋友留意: 月经可能变得不规律、量变少。 别小看这些信号! 如果长期放任不管,甲亢这个“油门失控”会带来严重后果:比如心脏负担过重(房颤、心衰风险大增)、骨头变脆(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尤其绝经后女性)、甚至罕见的甲状腺危象(高烧、昏迷、心衰,非常凶险)。所以,及时识别和诊治非常重要! 为什么会得甲亢?常见“元凶”有这些: Graves病(最常见): 这是自身免疫系统“认错人”了,产生了刺激甲状腺疯狂工作的抗体(TSH受体抗体,TRAb)。它还有个“特色”——可能伴随突眼、眼皮肿(甲状腺相关眼病)或小腿前面皮肤变厚变红(胫前黏液性水肿)。 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里长了能“自作主张”、不听大脑(垂体)指挥的“小疙瘩”(结节或腺瘤),它们自己大量生产激素。这在中老年人,尤其碘摄入不足地区更常见。 甲状腺发炎(甲状腺炎): 比如亚急性甲状腺炎(常感冒后脖子疼)、产后甲状腺炎等。这种甲亢通常是“暂时性”的,因为炎症把甲状腺里储存的激素“漏”到血液里了,不是持续生产过多。 其他原因: 比如误服过量甲状腺激素药、某些含碘特别多的药物(如胺碘酮)或造影剂诱发、妊娠剧吐相关的一过性甲亢等。 怀疑甲亢?诊断其实不复杂! 医生诊断甲亢,主要靠两步走: 验血看“油门”信号: 先查 TSH(促甲状腺激素):它是大脑派来控制甲状腺“油门”松紧的“信使”。甲亢时,它通常被压制得很低(“抑制”)。 再查 游离T4 (FT4) 和/或 游离T3 (FT3):如果它们升高了,加上TSH低,就是“显性甲亢”(油门明显踩过头);如果它们正常,但TSH很低,就是“亚临床甲亢”(油门刚有点失控苗头,也要警惕!)。 找“元凶”定方案: 怀疑Graves病?查个血里的 TRAb抗体 就能基本锁定。 如果原因不明?可能做个甲状腺超声(看血流、结节) 或 核素扫描(看甲状腺“工作”状态)。Graves病通常是整个甲状腺“热火朝天”地工作;毒性结节是某个“热结节”在疯狂输出;甲状腺炎则是整个甲状腺“消极怠工”。 甲亢能治吗?当然能!方法有三板斧,选哪个看情况: 口服“刹车片”——抗甲状腺药物 (ATD): 常用药: 甲巯咪唑 (MMI) 或丙硫氧嘧啶 (PTU,孕早期首选)。它们就像给狂飙的甲状腺踩刹车,让它慢下来,少生产激素。 适合谁: Graves病常用(尤其年轻、轻中度患者),毒性结节肿不想手术或碘治疗的也可以考虑。新趋势: 研究发现,对于部分患者,长期(5-10年甚至更久)小剂量维持治疗安全有效,复发率低,是个不错的选择! 注意点: 需要定期复查调药,避免“刹车”踩过头变成甲减。少数人可能有副作用(如皮疹、肝功异常、白细胞减少),医生会密切监测。 “内部瓦解术”——放射性碘 (RAI) 治疗: 原理: 喝一种含放射性碘的药水,它被甲状腺(特别是亢进的部分)吸收后,“从内部”破坏掉部分甲状腺组织,减少激素产量。 适合谁: 毒性结节肿(尤其年纪较大者)的首选;Graves病复发、药物不耐受或自己选择的患者。 注意点: 起效较慢(几周到几个月),最终很多患者会变成甲减(需要终身补充甲状腺激素)。严重活动性眼病、孕妇哺乳期绝对禁止! 吸烟者或严重甲亢患者可能需配合激素预防眼病加重。辐射安全问题医生会严格把控。 “精准拆除”——手术治疗(甲状腺切除术): 原理: 外科医生(比如我)把大部分或全部甲状腺切除掉,“釜底抽薪”解决激素生产源头。 适合谁: 毒性结节肿(尤其结节大、怀疑不好的);Graves病(甲状腺很大、压迫气管、药物/碘治疗无效或不想等、合并其他问题如甲旁亢);怀疑癌变的。 优点: 效果立竿见影,治愈率高。 注意点: 任何手术都有风险(如声音嘶哑、低钙抽搐),但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比如我们瑞金医院团队),风险是可控且较低的。术前需要用药把甲状腺功能调整到接近正常,手术更安全。 费健主任特别提醒这些人群: 准妈妈们: 怀孕期间甲状腺功能会波动,诊断要谨慎。如果真有甲亢(Graves病或毒性结节),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孕早期首选PTU。理想情况是孕前就把甲亢控制好。母子平安最重要! 中老年朋友: 亚临床甲亢(TSH很低,但T4/T3正常)也别忽视!尤其是TSH低于0.1的重度抑制,或者您年纪超过65岁,它会显著增加心脏病、骨质疏松和痴呆风险,通常建议积极治疗。 甲状腺炎引起的甲亢: 通常像一场“雷阵雨”,会自己过去(1-4个月),吃抗甲状腺药没用!这时对症处理(比如用点β受体阻滞剂缓解心慌手抖)就好,严重疼痛的亚甲炎可能需要短期用点激素。关键是后续要监测,因为它可能变成甲减。 未来可期: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治疗Graves病的新方法,比如调节免疫系统、开发阻断致病抗体的新药。同时,长期小剂量药物治疗 和 微创射频消融 (RFA) 治疗良性结节 等更精准、更友好的方案,也在不断积累经验,前景光明! 总结一下关键点: 甲亢是啥? -> 甲状腺激素生产过多,身体“超速运转”。 有啥表现? -> 心慌手抖、怕热多汗、吃多消瘦、烦躁失眠、月经紊乱(女)。 主要病因? -> Graves病(最常见,伴眼突可能)、毒性结节、甲状腺炎。 怎么诊断? -> 验血(TSH低 + FT4/FT3高或正常)+ 找病因(查抗体TRAb、做超声/扫描)。 怎么治疗? 药物 (ATD): “踩刹车”,常用,需监测,长期小剂量是新选择。 放射性碘 (RAI): “内部破坏”,适合毒性结节和部分Graves病,注意眼病和甲减风险。 手术: “彻底解决”,适合大甲状腺、压迫、怀疑恶变或不想药物/RAI者,找经验丰富的医生。 特殊人群注意: 孕妇、老年人、甲状腺炎患者各有特点,务必遵医嘱! 朋友们,甲状腺健康是全身健康的“稳压器”。了解甲亢,就是了解我们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如果您或家人有上述可疑症状,别犹豫,及时到正规医院内分泌科或普外科(甲状腺专科)就诊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效果最好,伤害最小! 我是费健,您身边的甲状腺健康守护者。希望这篇科普能为您拨开迷雾。关注我,获取更多靠谱、实用的健康知识!为自己,也为您爱的人,多一份健康保障!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