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最近不少家长发现,往年一到夏天就让幼儿园“谈虎色变”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今年似乎格外“低调”。儿科门急诊里相关的小病号明显少了,幼儿园的班级群也很少收到“停课消毒”的通知。这两个“夏季常客”今年去哪“度假”了?让我为大家揭示背后的关键原因: 一、疫苗护盾:EV71疫苗立下“头功” * 核心功臣:针对EV71型肠道病毒的疫苗在我国儿童中接种率稳步提升(该病毒是引发手足口病重症甚至死亡的主要“元凶”)。 * 显著效果:接种疫苗虽不能完全预防感染(因存在其他病毒类型),但能强力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直接导致需要住院的严重病例锐减。 * 专家观点:EV71疫苗的普及是儿童公共卫生干预成功的典范,对今年手足口病病例显著减少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健康意识升级:家长成了“第一道防线” * 卫生习惯强化:疫情三年极大提升了公众对勤洗手、戴口罩、消毒物品等卫生习惯的重视程度。家长们普遍更注重孩子的手卫生,尤其在公共场所活动后。 * 风险规避:孩子出现轻微发热、口腔不适等症状时,家长会更警惕,主动让孩子居家休息观察,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有效切断了病毒在社区的传播链。 * 家庭消毒:对孩子的玩具、餐具、常用物品进行定期清洁消毒,已成为更多家庭的常规操作。 三、幼儿园防控:“防火墙”筑得更牢 * 入园晨检更严格:幼儿园普遍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一旦发现孩子手、足、口腔有可疑皮疹或疱疹,或出现发热,会立即劝返就医并隔离。 * 消毒措施升级:对教室、玩具、公共区域(尤其卫生间、门把手、水龙头)的高频次规范消毒成为标配。 * 缺勤追踪:对因病缺勤的孩子进行密切追踪,明确病因,如确诊手足口或疱疹性咽峡炎,严格执行隔离期满(通常发病后14天,症状消失后7天)才能返园的规定,严防聚集性疫情。 四、天气“神助攻”:凉爽多雨抑制病毒活跃 * 病毒“怕冷”:引发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的肠道病毒更喜欢湿热环境(20℃以上,湿度大时更易存活传播)。今年入夏以来,多地雨水偏多,气温较往年同期明显偏低凉爽。 * 传播条件不利:较低的温度和频繁的雨水冲刷,客观上降低了病毒在外环境的存活能力和传播效率,抑制了其活跃度。 *关键提醒:病毒并未“消失”,仍需保持警惕! 特别强调:病例减少是多种有利因素叠加的结果,但肠道病毒仍在环境中存在。随着盛夏真正高温湿热天气的到来,以及人群聚集活动的增加(如暑假旅行、夏令营),疫情仍有反弹可能。 *给家长的防护建议: 1. 疫苗优先:及时为孩子接种EV71疫苗(通常6月龄-5岁儿童接种)。 2. 洗手第一:*坚持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液规范洗手(尤其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家长和孩子都要做。 3. 居家隔离:孩子患病后务必严格居家隔离,避免接触其他儿童,直至症状完全消失且达到规定隔离期。 4. 清洁消毒:注意家庭卫生,勤通风,对孩子的玩具、用品、经常接触的表面进行清洁消毒。 5. 增强体质:保证孩子均衡营养、充足睡眠和适度运动,提升自身免疫力。 今年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低调”,是科学防控、公众参与和自然条件共同作用的一场“阶段性胜利”。抓住这个“空档期”,巩固好卫生习惯和防护措施,我们才能更安心地享受这个相对平静的夏日!
刘培辉 2025-09-18阅读量1274
病请描述:脚后跟疼,到底怎么个疼法?疼法一:出门逛街或者春游踏青,走了一天路回到家,足跟、足底就会出现酸痛,特别是第二天早上起床落地的第一脚,脚的那个刺痛啊,有时疼得站不住!疼法二:难得有时间锻炼,楼下跑了几圈,第二天脚后跟也会疼好久!疼法三:脚后跟明明不红也不肿胀,但两侧就是隐隐作痛!疼法四:脚后跟一旦疼起来,走也不是,站也不是,每次休息完起来的第一步特别疼,活动一下才会有所缓解!脚后跟疼,大多都与脚跟的滑囊、跟腱、筋膜等部位发生病变有关,需要根据不同的疼痛情况进行判断。说实话,微医君脚疼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看完这篇内容,你肯定也会对脚疼这件事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脚后跟疼常见的5个原因脚跟疼不一定是骨刺,也不一定是跟腱炎,原因多种多样,也可能由不同的情况引发,下面是几种比较常见的疼痛诱因,看看你有没有对应的症状。一、跟腱炎跟腱我们听着有点摸不着头脑,那“脚筋”总该知道吧?跟腱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脚筋”,它连接着小腿后方的肌肉群到跟骨,走路、踮脚尖、起跳、奔跑等都得靠它!超负荷运动、长期硬地跑步、爬山等都容易过度使用跟腱,造成跟腱内部纤维的慢性损伤,引发跟腱炎。专业体育运动员的跟腱病终生发病率高达24%,普通人跟腱炎约占跑步损伤的11%。长期、高频的跑跳会使跟腱被反复牵拉、刺激,局部细微的损伤没法及时修复,损伤逐渐累积发展成炎症,当运动量突然加大或者偶发意外损伤,小腿后方、足跟上方就会出现疼痛。鞋子不合脚容易造成不当摩擦,若是病变部位相互作用,跑跳时极易进一步损伤跟腱,是诱发跟腱炎的一个重要原因。跟腱炎较轻的患者小腿后方会出现僵硬酸痛,踩地、跑跳等都会加重疼痛感,只有休息才能缓解,严重的情况还会出现红肿。二、足底筋膜炎足底肌肉由于运动、外力冲击、长时间走路等引起局部肌肉劳损,就会诱发筋膜炎,特别是穿高跟鞋、扁平足、肥胖等情况下,更易发生。足底筋膜炎的表现很有意思,脚底、脚跟按压时会有酸痛感,情况比较严重的情况日常站立、休息一会儿可能会痛,但是晨起或休息后最为明显。早上起床下地的第一步,脚跟好像无法吃力一样,经常是一阵刺痛,险些踉跄倒地,长时间休息后起身的第一步也是同样的情况。原因是当你休息时足底筋膜不需要负重而处于收缩状态,再次触地时对筋膜造成较大、较快的牵拉,从而引发疼痛,而神奇的是,走几步之后这种疼痛慢慢就缓解了,好像压根没事一样。这样的感觉,往往让我们怀疑自己的脚到底有没有问题?病情就在这种纠结中一直拖着!不过足底筋膜炎虽说走几步会缓解,但当你过度行走或跑步后疼痛会再次出现,因而也要避免过度运动。筋膜炎这个病,名字里确实带了一个“炎”字,但它并不是字面理解的发炎,而是一种一种“无菌性炎症”,原因其实是足底的肌腱或韧带“能力”不足。正常的足底筋膜因弹性和收缩能力都不错,落地缓冲、蹬踏发力等动作可以轻松完成。若是足底筋膜因长期的劳损、意外损伤而变软、变脆,收缩力、弹性大幅下降,平时简单的走路、跑跳等动作对它来说都变成了挑战,一旦动作幅度超过它的能力,就会出现疼痛。三、跟骨骨刺骨刺引发的足跟痛多见于老年人,根骨出现退行性病变,容易出现骨质增生,骨刺的长期刺激会周围的软组织,脚后跟出现疼痛。骨刺本身不会引起疼痛,疼痛的程度一般与局部炎症的轻重有关,骨刺大小与之没有直接的关联。四、滑囊炎比较多见于女性,高跟鞋不合脚容易对跟腱、皮肤造成摩擦损伤,滑囊壁就会充满滑液,变得肥厚,诱发滑囊炎,出现肿胀、疼痛。五、退化性病变年龄增长带来的不止有阅历的丰富,也可能是足底脂肪垫萎缩,造成缓解、防摩擦能力较弱,引起损伤疼痛;也可能是骨质老化后的微细骨折、劳损性炎症,引发疼痛。缓解疼痛的5个方法缓解脚后跟疼的办法有很多,普适性比较大的可能就是冰敷,可以对有同感的区域冰敷20分钟,特别是锻炼后、睡觉前。温水泡脚,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舒筋活血的中药,对疼痛部位进行按摩,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穿支撑性较强的运动鞋或者使用有矫正作用的足弓垫,能够减轻脚部的负担,避免损伤,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另外,微医君再针对日常比较多见的足底筋膜炎和肌腱炎讲一下缓解疼痛的方法。足底筋膜炎女性日常减少穿高跟鞋的时间;鞋子有损坏及时更换;运动时穿具有防护能力、缓冲较好的运动鞋,能够减少足底损伤。微医君自己经常会用的一个方法就是踩网球,可以扶墙站,也可以找合适的地方坐着,脱掉鞋子,脚底的痛点对准网球踩住,缓缓挪动或者打圈,会有一种被放松的酸痛感,特别舒服。这种方法每次大概做15分钟,直至脚底微微发热即可,每天晚上休息、看电视的时候做一做,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恢复。若是小腿肌肉比较僵硬,也会影响足底筋膜的张力,可以借助身体的重量将小腿压在圆形泡沫轴上来回滚动,放松肌肉,持续1分钟。日常要注意休息,根据医生建议适当用药,必要时借助足弓护垫降低筋膜受力,减轻筋膜的损伤。跟腱炎运动前做好充分的热身及拉伸,可以是小幅的散步,或者压腿,也可以站在楼梯的台阶上反复抬起和放下脚后跟,让小腿、脚后跟充分伸展。跑步的话可以先慢后快,逐步提速,让脚慢慢适应运动的节奏,避免突然的高强度运动造成足部损伤。脚后跟疼还是需要平时小心注意,坚持调理,才能慢慢痊愈,大家一起加油啊!参考文献:[1]赵鹏程. 防脚后跟疼20字诀[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5(4):55-55.[2]张正修. 足跟疼痛原因多莫让骨刺全背祸[J]. 长寿,2018(10):23.[3]脚跟沾地就疼,试试自我放松法[J].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1(10):18.[4]曾文英. 脚后跟疼的原因及骨质疏松的预防[J]. 饮食保健,2019,6(35):272.[5]路遥. 运动完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J]. 健康博览,2021(3):60-6
健康资讯 2025-09-15阅读量1423
病请描述: 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持续攀升,尤其在中青年女性中显著增长。上海市抗癌协会发布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对甲状腺癌的筛查和预防提出了更精准的建议。本文将结合最新数据,解读甲状腺癌的高危人群、分层筛查方案及三大预防措施,帮助您科学应对这一“隐形杀手”。 一、甲状腺癌发病率飙升,哪些人需要警惕?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近10年增长近3倍,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且35-55岁为高发年龄段。《指南》明确以下6类人群为甲状腺癌高危人群: 1.有甲状腺癌家族史者(直系亲属患病风险增加3-5倍); 2.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暴露史者(如放疗治疗); 3.甲状腺结节≥1cm且伴有超声恶性征象者(如低回声、微钙化); 4.长期雌激素暴露者(如口服避孕药>5年、多次妊娠女性); 5.肥胖(BMI≥28)或代谢综合征患者; 6.碘摄入异常者(长期缺碘或过量补碘)。 注:普通人群若颈部触及肿块、声音嘶哑或吞咽不适,也建议及时筛查。 二、分层筛查方案:精准检查不花冤枉钱 《指南》首次提出“风险分层筛查”,避免过度检查: ∙高危人群:每年1次颈部超声+甲状腺功能检查(FT3/FT4/TSH);若超声提示可疑结节,需加做细针穿刺活检(FNA)。 ∙中危人群(如结节<1cm但无恶性特征):每2年1次超声监测。 ∙普通人群:30岁起可每3-5年筛查1次,女性建议从25岁开始关注。 关键建议: ∙超声选择“高频探头”(分辨率更高),报告需包含TI-RADS分级(4类以上需警惕); ∙避免盲目做CT/MRI,辐射可能刺激甲状腺。 三、三大预防措施:从源头降低风险 1.控碘饮食: ∙沿海地区居民少吃海带、紫菜(防碘过量);内陆人群可选用加碘盐,但每日不超过6g。 2.远离辐射: ∙儿童青少年尽量避免颈部X线检查;职业暴露者(如放射科医生)需穿戴防护铅衣。 3.调节内分泌: ∙女性关注雌激素水平,避免长期服用避孕药;压力大者可通过冥想、运动平衡甲状腺功能。 四、特别提醒:这些症状别忽视! 甲状腺癌早期常无症状,但出现以下表现需立即就医: ∙颈部无痛性肿块,质地硬、活动度差; ∙声音嘶哑超过2周(可能压迫喉返神经); ∙吞咽困难或咳嗽(肿瘤侵犯气管/食管)。 结语 2025版《指南》的核心是“精准筛查,主动预防”。建议高危人群建立个性化筛查档案,普通人群从30岁起纳入体检项目。记住:甲状腺癌虽高发,但早期治愈率超过90%!转发给家人,一起守护“颈部蝴蝶”的健康。 (本文数据来源:上海市抗癌协会《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5版)》、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统计报告)
费健 2025-09-09阅读量1572
病请描述:警惕!甲状腺癌“偏爱”年轻女性?13年发病率翻10倍,专家点名这两类人!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一名医生,和甲状腺疾病打了30多年交道,做过无数台开放手术和微创消融,也深知大家对于甲状腺健康的关注和担忧。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近期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的话题——甲状腺癌的发病趋势。这份聊天的灵感,来源于一篇刚刚在《肿瘤学杂志》网络首发的重要研究(原文标题:《2008—2020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甲状腺癌发病趋势及年龄变化特征》,作者:董建梅等)。为什么关注这项研究?这份研究跟踪分析了江苏省连云港市从2008年到2020年整整13年的甲状腺癌发病数据,覆盖了数百万人口,数据质量经过严格审核。它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近年来甲状腺癌在我国部分地区令人警觉的变化趋势,非常具有参考价值。核心发现:甲状腺癌正在“加速跑”且“年轻化”!连云港的研究数据揭示了几点非常关键、也与大家息息相关的信息,我用大白话给大家总结一下:发病率“火箭式”飙升:无论是总体人群、男性、女性,还是城市、农村地区,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这13年里都像坐上了火箭,一路暴涨!具体有多快?总的粗发病率平均每年增长16.29%!这意味着,到2020年,发病率相比2008年翻了近10倍(从1.91/10万飙升至11.29/10万)!男性和农村地区的增速也相当惊人(男性年增14.52%,农村年增17.22%)。简单说:得甲状腺癌的人,比以前多太多了,而且增长速度非常快。发病年龄明显“年轻化”:这可能是最需要我们警惕的趋势!研究发现,无论是平均发病年龄还是经过人口结构调整后的“平均标化发病年龄”,都在显著下降。2008年,连云港甲状腺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还在51岁左右,到了2020年,已经降到了48岁左右。经过更科学的标化计算,下降幅度更大(从近50岁降到44岁出头)。这意味着,甲状腺癌不再只是“中老年病”,它正越来越多地侵袭相对年轻的人群。“重灾区”人群清晰浮现:女性风险更高: 研究再次证实,女性患甲状腺癌的风险显著高于男性(2020年女性发病率18.40/10万 vs 男性4.77/10万),而且女性发病率的年增长速度也更快(16.83% vs 14.52%)。30-39岁人群增速最快: 在所有年龄组中,30岁到39岁这个相对年轻的群体,甲状腺癌发病率增长最为迅猛(年增幅超过20%!),成为上升趋势中的“领头羊”。城市高于农村(但农村追得快): 城市地区的发病率目前仍高于农村地区,但农村地区的增长速度更快,差距在缩小。发病高峰与构成变化:发病的高峰年龄段主要在50-59岁。但更重要的是,与2008年相比,2020年60岁以下人群在甲状腺癌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大幅提升(总体从77%升到94%)。年轻面孔在甲状腺癌患者中越来越常见。为什么会这样?研究者和专家们怎么看?研究也探讨了可能的原因,这也是我们医生在临床和科研中持续关注的方向:环境与生活方式: 经济发展伴随的环境因素变化(如可能的辐射暴露增加?)、现代生活节奏快导致的久坐、运动不足、睡眠问题、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率上升,都被认为是潜在推手。肥胖尤其被强调可能与女性更高的发病率有关(有调查显示连云港部分地区女性肥胖率高于男性)。诊断技术的进步: 高分辨率B超等检查手段的普及,让以前可能发现不了的小结节、微小癌无所遁形。这固然是好事(早发现早治疗),但也带来了“过度诊断”的争议——即检出了一些可能终生无害、不会引起症状或威胁生命的惰性癌。这在全球范围内都被认为是甲状腺癌发病率飙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健康意识提升: 大家更关注体检了,尤其是城市地区和女性,主动筛查的机会更多,客观上也会增加检出率。费健主任的解读与建议:看到连云港的数据,结合我在瑞金医院门诊和线上咨询(感谢超10万朋友的信任!)的观察,这些趋势是真实存在的。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最常见的类型),整体预后较好,但“年轻化”和“快速增长”的趋势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关键建议:重点人群要更警惕:30岁以上的女性朋友们: 你们是相对风险更高的人群,请务必关注自己的甲状腺健康。城市居民: 目前发病率更高,健康管理和筛查资源相对丰富,更要利用好。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接触史、肥胖(尤其女性)的人群: 风险因素更明确,需提高警惕。定期检查是关键: 最简单有效的就是定期进行甲状腺B超检查。它无创、便捷、灵敏。建议:一般人群:1-2年做一次颈部(甲状腺)B超。上述重点人群或有结节者:遵医嘱,可能需要更频繁的随访(如6-12个月一次)。理性看待“结节”与“癌”: B超查出甲状腺结节非常普遍,但绝大多数(>90%)是良性的。即使确诊为癌,大部分(尤其是微小乳头状癌)也属于“懒癌”,进展缓慢。不必过度恐慌,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找专业医生评估(比如像我这样专注甲状腺的^_^)非常重要! 我们会根据结节的大小、形态、B超特征(如TI-RADS分级)、穿刺结果等综合判断风险,制定个体化的随访或治疗方案(观察、消融或手术)。拥抱健康生活方式:管理体重: 保持健康BMI,对抗肥胖,这对降低包括甲状腺癌在内的多种疾病风险都有益。均衡饮食: 保证碘摄入适量(不需刻意大量补碘或完全禁碘),多吃蔬果。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缓解压力: 良好的身心状态是健康的基石。远离不必要的辐射: 尤其保护儿童颈部。总结:连云港的这项研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甲状腺癌发病率在快速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30岁以上女性和城市居民风险相对更高。这背后有复杂的因素,包括环境、生活方式、诊断技术进步等。但请大家记住: 知识就是力量,早发现是关键!不必过度焦虑,只需提高意识,将定期甲状腺B超检查纳入您的健康管理计划,特别是重点人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发现问题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比如我!)。让我们一起守护好脖子上的这个“小蝴蝶”,拥抱健康生活!推荐理由:数据权威新鲜: 基于最新发布的专业医学研究(2025年6月网络首发),数据详实,覆盖时间长(13年),反映当下真实趋势。费健主任权威解读: 来自上海顶尖医院(瑞金医院)、拥有30余年丰富临床经验(开放手术+微创消融双修)的甲状腺领域权威专家,获奖无数(中华医学科技奖等),专业值得信赖。科普接地气: 费主任致力于线上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深谙如何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充满同理心的语言,像朋友一样为您解惑。直击痛点,实用性强: 明确指出风险人群(30+女性、城市居民)、核心建议(定期B超、健康生活),提供可操作的防癌策略。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科学地认识甲状腺癌的现状,积极做好预防和筛查!有甲状腺相关问题,也欢迎来找我聊聊。健康路上,我们一起同行!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