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滤泡性甲状腺癌术后“通关密码”找到了!达标患者10年生存率100%!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在甲状腺领域“摸爬滚打”30多年,做过不少开放手术,也精研微创消融,拿过一些医学奖项。但我觉得,把前沿的医学发现,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讲清楚,帮助病友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疾病,意义非凡。所以我也一直坚持做科普,希望成为大家手机里那个靠谱的“医生朋友”。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中一种不太常被提及,但同样重要的类型——滤泡性甲状腺癌 (FTC)。最近,国际顶尖期刊《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就是咱们看的这篇英文文献),追踪了400多位FTC患者超过10年,发现了一个关于术后治疗和复查的“好消息”!这对咱们甲状腺病友,尤其是FTC患者,非常值得关注。 滤泡性甲状腺癌:它和常见的“乳头状癌”有啥不同? 首先简单认识下FTC: · 它是甲状腺癌中第二常见的类型,但比起“明星选手”乳头状癌(PTC),它相对“低调”些。 · 最大特点是癌细胞容易通过血管“跑路”(血管侵犯),而不是像PTC那样更喜欢“串门”淋巴结。 · 根据侵犯程度,FTC又分为:微小浸润型 (MI-FTC)、包裹性血管浸润型 (EA-FTC) 和 广泛浸润型 (WI-FTC)。侵犯越厉害,风险自然越高。 术后“碘扫荡”:放射性碘治疗(RAI)的作用 很多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FTC和PTC)患者在切除甲状腺后,医生可能会建议做一次 放射性碘治疗(RAI),俗称“喝碘水”。它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1. 清剿残兵: 清除手术后可能残存的少量甲状腺组织(包括正常和癌性的)。 2. 辅助治疗: 对某些中高危患者,进一步降低复发风险。 这次研究重点关注的就是FTC患者做完这个术后RAI(也叫“碘消融”)后,效果怎么样?效果好的标准是啥?效果好了是不是能轻松点? 重磅发现:成功“碘消融”就是最强护身符! 这项研究跟踪了428位FTC患者(其中72%是女性,和咱们读者群体很相关),其中216位做了术后RAI消融。研究最激动人心的发现是: · 在那些达到 “成功碘消融” 标准的FTC患者中(研究里占做了特定检查患者的56%): o 10年癌症特异性生存率 (CSS) 是惊人的100%! 意思是,跟踪10年内,没有一位患者是因为FTC去世的。 o 10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 (DMFS) 也是100%! 意味着,这10年里,癌细胞完全没有扩散到肺、骨等远处器官! · 更关键的是:即使这些成功碘消融的患者本身有一些“高危因素”(比如年龄≥55岁、是广泛浸润型WI-FTC、血管侵犯多、肿瘤大),他们也统统没有出现远处转移或因此去世!这保护力堪称“金钟罩”! 什么是“成功碘消融”?关键指标看这里! 研究对“成功碘消融”有明确的定义(费主任划重点): 1. 诊断性碘扫描 (DS) 显示: 甲状腺床位置(原来甲状腺的地方)没有异常的碘浓聚(说明残留组织清理干净了)。 2. 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 (Tg) 水平: < 2.0 ng/mL。 (Tg是甲状腺组织产生的蛋白,甲状腺全切+成功碘消融后,理想状态下血里应该测不到或极低)。 预测碘消融成功的关键:治疗时的Tg水平! 研究还发现,能不能达到成功碘消融,有个非常关键的预测指标: · 治疗时(喝碘水时)的刺激性Tg水平越低,成功碘消融的机会越大! · 多变量分析显示,治疗时Tg水平 是预测成功碘消融的唯一独立因素。具体来说,治疗时Tg < 11.8 ng/mL的患者,成功消融率高达65%。 给FTC患者的福音:成功碘消融,复查可以“松口气”? 这个研究最重要的临床意义可能在这里: · 对于达到了“成功碘消融”标准的FTC患者,即使他们本身有一些传统认为的“高危因素”,10年内的预后都极其优异(100%生存,100%无远处转移)。 · 因此,研究者提出:对于这部分患者,可能不需要进行过于密集和严格的随访! 这意味着可以适当减少一些检查的频率和项目,减轻患者的身心负担和经济负担。当然,“松口气”不等于完全不管,定期的基础复查还是必要的,只是强度可以调整。 哪些人更需要警惕? 研究也提醒我们: · 那些术后RAI消融没有达标的患者(治疗时Tg高,或后续检查未达标),以及没有按要求做关键检查(诊断性扫描DS) 的患者,尤其是未刺激Tg水平 ≥ 1 ng/mL 的患者,远处转移的风险显著增高(研究中10年转移率可达90%!),必须严格密切随访。 费主任的总结与建议: 这项来自日本的大型长期研究,给我们管理滤泡性甲状腺癌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1. 术后RAI消融并达到“成功标准”(DS阴性 + 刺激Tg < 2ng/mL)意义重大: 它是FTC患者获得长期无病生存和极高生存率的“金标准”和“强心针”。 2. 治疗时的Tg水平是关键预测指标: 水平越低,越容易成功。 3. 个体化随访是趋势: 达到成功消融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有望获得更宽松、更人性化的随访方案,这是医学进步的体现,也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关怀。 4. 未达标者需高度重视: 未能成功碘消融或未完成必要检查(尤其未刺激Tg ≥ 1ng/mL)的患者,必须遵医嘱严格复查,不可掉以轻心。 作为长期关注甲状腺健康的医生,我深知确诊后的焦虑和频繁复查的压力。这项研究给FTC患者,尤其是成功闯过“碘消融关”的病友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安心和希望。当然,具体到每个人的治疗方案和随访计划,一定要和自己的主治医生充分沟通,基于您的具体病情(病理类型、分期、危险因素等)来制定。科学在进步,我们对疾病的认知和管理也在不断优化。保持信心,科学应对,甲状腺癌并不可怕! 推荐理由: 这篇科普基于国际权威期刊2025年发布的最新重要研究(原文标题:滤泡性甲状腺癌成功碘消融术的临床意义)。它首次清晰揭示了滤泡性甲状腺癌(FTC)患者术后达到“成功碘消融”标准的惊人效果——10年生存率100%,10年无远处转移率100%!即使存在高危因素!研究更指出,这部分患者可能无需过于严苛的随访,大大减轻了患者负担。同时,明确了治疗时Tg水平是预测碘消融成功的关键。对于广大甲状腺癌患者,尤其是占比不小的FTC患者及家属,了解这一前沿进展至关重要,它能带来巨大的心理安慰,指导更科学、更轻松的术后管理。知识驱散恐惧,科学照亮康复之路!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204
病请描述:精准医疗新突破!中国专家改写甲状腺癌手术指南,关键看这个“信使”的水平! 科普正文: 朋友们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和甲状腺疾病打了30多年交道,既开刀也做微创消融。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比较专业但非常重要的进展,关于一种相对少见的甲状腺癌——甲状腺髓样癌(MTC)的精准治疗。别担心,我会尽量用大家听得懂的话来解释。 大家知道,甲状腺癌有很多类型,MTC虽然只占一小部分(大概5-10%),但它有个特点:特别喜欢往淋巴结跑。淋巴结就像身体里的“交通检查站”,癌细胞如果跑到这里,说明病情可能更复杂一些。手术时,医生需要判断清扫哪些区域的淋巴结,范围太小可能切不干净,范围太大又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创伤和风险。怎么精准判断呢? 关键“信使”:降钙素! MTC有个非常灵敏的“信使”叫降钙素(Calcitonin)。抽个血查一下术前的基础降钙素水平,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预测癌细胞有没有跑到淋巴结、跑到了多远的地方。这个指标对制定手术方案至关重要! 老规矩 vs 新发现 过去十几年,国际上(主要是美国甲状腺协会,ATA)一直沿用一套基于降钙素水平来判断淋巴结转移范围和手术清扫范围的“老规矩”。比如: < 20 pg/mL: 认为基本没转移,可能不用清扫。 20~50 pg/mL: 认为可能转移到同侧中央区和侧颈区,建议清扫这些区域。 > 200 pg/mL: 认为对侧侧颈转移风险高,建议清扫双侧。 这个老规矩的出发点是好的——宁可多扫,也不能漏掉一个癌细胞。但它的问题在于: 检测技术过时了: 它依据的是15年前的老技术(放射免疫法),灵敏度不够高。现在普遍用的是更精准的电化学发光/化学发光法。 “宁可错杀”代价大: 为了追求“零漏诊”,老标准把门槛设得很低,结果就是很多降钙素水平不高的患者(比如20-50 pg/mL的),其实侧颈转移风险很低,却“被建议”做了大范围的清扫手术。这就像为了抓一个小偷,把整条街的人都盘查一遍,不仅劳民伤财(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还可能带来额外的风险(比如神经损伤),而患者真正获益却不大。 中国力量带来精准新标准! 最近,我们国内顶尖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团队,联合了全国十多家大医院,进行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JAMA耳鼻喉头颈外科》上,还获得了国际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这项研究针对的就是上面说的痛点。 研究分析了509位初治的MTC患者数据,使用现在主流的电化学发光/化学发光法检测降钙素,并结合最严谨的统计方法(ROC曲线分析),找到了更符合当前医疗技术水平的、能更好平衡“不漏诊”和“不过度治疗”的新降钙素阈值标准: 为什么说新标准更好? 更精准: 基于现代检测技术和大量中国患者数据,减少了“假警报”。 更个体化: 能更好地区分不同转移风险的患者,让低风险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扩大手术创伤(比如很多20-50 pg/mL的患者可能只需密切观察或更小范围清扫),让高风险患者得到更充分的手术治疗。 预后区分更优: 研究还发现,用这个新标准分层的患者,其术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的差异更明显,说明它更能反映疾病的真实风险。 费主任的贴心话和提醒 这项研究是MTC精准治疗路上的一大步!它告诉我们: 降钙素是MTC的“黄金指标”,术前一定要查准、查好(用现代方法)。 手术方案要“量体裁衣”,不能只看老标准“一刀切”。新标准为医生提供了更科学的决策依据,目标是让该做手术的部位做到位,让不该挨刀的部位少受罪。 影像学检查很重要: 如果降钙素水平很高,光靠它还不够,强烈建议结合更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比如研究提到的CTR-FAPI PET等新技术,比传统的PET/CT更能发现“隐藏的敌人”),综合判断,制定最佳方案。 作为临床医生,我非常高兴看到这样立足中国患者、推动国际指南更新的高质量研究。它实实在在地推动了甲状腺髓样癌诊疗的精准化和个体化,最终受益的是广大患者朋友——意味着更恰当的手术范围、更小的创伤、更快的恢复和更好的长期效果! 记住: 医学在不断进步,精准医疗是未来。如果您或家人朋友不幸罹患甲状腺髓样癌,一定要找专业的甲状腺外科医生,充分沟通术前检查(特别是降钙素的检测方法和结果解读)和手术方案的选择。希望这篇科普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医生决策背后的科学依据。 保持关注,保持健康!我是费健,我们下次科普再见! 文章出处: 本文核心内容基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牵头、发表于《JAMA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的研究:Updated Thresholds of Basal Calcitonin Level and Extent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Initially Treated Medullary Thyroid Cancer。 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深耕甲状腺疾病领域,精通开放手术与微创消融技术。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积极投身线上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次,致力于为大众提供最专业、易懂的健康知识和精准的诊疗建议。 推荐理由: 紧跟前沿: 解读国际顶级期刊发布的最新、影响深远的中国研究成果。 破除误区: 澄清了沿用多年的旧标准可能导致的过度治疗问题。 强调精准: 传递了甲状腺髓样癌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的最新理念和具体指标(新降钙素阈值)。 患者获益: 核心信息直接关乎患者手术方案选择、创伤大小和预后,实用性强。 权威可信: 由兼具深厚临床功底和丰富科普经验的顶尖外科专家费健主任亲自撰写,确保内容科学严谨、通俗易懂。 温暖关怀: 语言风格亲切,充满同理心,像朋友一样娓娓道来,消除读者对疾病的恐惧,增强健康管理的信心。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1273
病请描述:甲状腺健康地图曝光!法国研究揭示:这病“嫌富爱贫”,那病“偏爱对角线”,你的城市上榜了吗?科普文章正文:你的“蝴蝶结”还健康吗?法国670万人研究揭秘甲状腺疾病真相!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做了30多年的外科医生,既开大刀也做微创消融,深知甲状腺这个小小的、像蝴蝶结一样的器官,对咱们的健康有多重要。最近,一篇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上的法国大型研究(原文:Prevalence of treated hyper- and hypothyroidism... in France in 2020, ETJ-25-0041.R1)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分析了近670万法国人的医疗数据,相当于研究了三分之一上海的人口!结果揭示了很多关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的惊人事实,特别是对我们女性朋友,很有参考价值。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也给大家提个醒。研究说了啥?核心数字很震撼!这项研究利用了法国覆盖几乎全民的医保数据库,统计的是正在接受治疗的甲亢和甲减患者。2020年初的数据显示:甲减更普遍! 接受治疗的甲减患者高达 2,986,333人,相当于每100个法国人中就有 4.45人 在吃药!这比例相当高。甲亢也不少! 接受治疗的甲亢患者有 112,992人,相当于每100人中约有 0.17人。女性风险显著更高! 这是最值得关注的!甲亢: 女性患者是男性的 3.2倍!甲减: 女性患者是男性的 5.6倍!也就是说,女性患甲减的风险比男性高出好几倍!关键知识点清单(划重点!):患病率: 甲减 4.45% (近5%) vs 甲亢 0.17% (约千分之二)。性别差异巨大: 女性患甲减风险是男性的 5.6倍,患甲亢风险是男性的 3.2倍。年龄高峰:甲亢: 女性有两个高峰——50-54岁 (第一个小高峰) 和 90岁左右 (最高峰)。男性则随年龄缓慢上升。甲减: 女性在 75-79岁 达到顶峰,每100位这个年龄段的女性中,就有 18.35人 在接受治疗!比例非常高!之后略有下降。男性也是随年龄上升。地域差异明显 (法国地图):甲亢: 在法国北部、东部、中部山区和科西嘉岛的患病率更高。研究还发现一个关键点: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甲亢患病率更高! 最贫困地区比最富裕地区高出42%!甲减: 患病率呈现一条“东北-西南对角线”高发带。海外省份普遍较低。有趣的是,甲减没有显示出像甲亢那样与社会贫困程度的明显关联。甲减的“前世今生”:只有不到10%的甲减是由甲状腺癌治疗或甲亢治疗后续引起的。绝大多数(60%以上)是原发性的(研究中称为“先前调查过的甲减”)。甲减监测情况:好消息是,73.7% 的甲减患者在过去一年内做了甲状腺功能(主要是TSH促甲状腺激素)检查,说明大部分人的监测是及时的。但也有 5.7% 的患者在过去5年内完全没有做过TSH检查,这就有风险了,药量是否合适无法得知。监测情况也有地域差异:一些地区(如奥弗涅、布列塔尼部分省)监测率超过83%,而巴黎、蓝色海岸、科西嘉及部分海外省(如圭亚那、瓜德罗普、马提尼克)监测率较低(甚至低于50%)。费主任解读与建议:为什么这些发现与你息息相关?女性尤其要关注甲状腺! 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如青春期、孕期、更年期)可能增加了女性患甲状腺疾病的风险。这项庞大的数据再次印证了女性是甲状腺疾病的高危人群。如果你经常感到疲劳、怕冷、体重莫名增加(甲减),或者心慌、手抖、怕热、消瘦(甲亢),别总以为是“亚健康”或“更年期”,记得查查甲状腺功能(抽血查TSH等)!颈部摸到肿块更要及时就医。年龄增长,风险增加。 特别是女性朋友,步入中年后(50岁左右)和老年期(75岁左右)是甲状腺疾病的高发阶段,定期体检中加入甲状腺功能检查非常有必要。别以为年纪大了“没力气”是正常的,可能是甲减在作祟。甲减比想象中更普遍! 每100人中近5人需要治疗,这个比例非常高。它起病隐匿,症状(如疲劳、发胖、怕冷、情绪低落)容易被忽视或归咎于其他原因。如果你有上述症状,尤其作为女性,建议主动向医生提出检查甲状腺功能。规律监测至关重要! 特别是甲减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如优甲乐)。研究显示大部分法国患者能做到一年查一次TSH,这很好!TSH是调整药量的“金标准”。务必遵医嘱定期复查,确保药量合适,避免药不够(症状控制不佳)或药过量(可能引起骨质疏松、心脏问题)。即使在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的地区(研究中监测率低的地方),也要尽量克服困难定期检查。甲亢与社会经济因素。 研究发现的甲亢与社会贫困程度相关的现象很有趣,可能与环境压力、吸烟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被认为与甲亢的主要病因Graves病相关)。这也提醒我们,保持良好心态、戒烟,对维护甲状腺健康也有潜在好处。“蝴蝶结”健康密码: 甲状腺虽小,却是身体的“发动机”调节器。关注它,就是关注你的活力、代谢和情绪健康。最后的话:这项法国的大型研究,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甲状腺疾病,特别是甲减,在人群中的真实面貌——女性高发、随龄增长、相当普遍。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流行病学数据,也再次敲响了警钟。作为深耕甲状腺领域多年的医生,我的建议很明确:了解风险(尤其是女性!),关注身体信号,重视定期体检(别忘了查TSH!),确诊后坚持治疗和规律随访。 别让小小的“蝴蝶结”影响了你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希望这篇解读能帮到你!如果你有甲状腺方面的疑问,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关注健康,从了解开始!我是费健,关注我,一起守护颈间的“蝴蝶”健康!文章出处: 基于发表在《欧洲甲状腺杂志》(European Thyroid Journal) 上的研究论文 "Prevalence of treated hyper- and hypothyroidism and sociodemographic and geographic disparities in France in 2020" (稿件号ETJ-25-0041.R1,接受于2025年6月5日)。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精通甲状腺外科手术及微创消融技术。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多项殊荣。致力于甲状腺疾病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次,致力于为大众提供最专业、易懂的医学知识和精准的诊疗建议。推荐理由:权威来源: 解读的是国际权威期刊发布的最新大型人群研究(覆盖670万人),数据可靠,结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聚焦痛点: 精准切入女性高发、隐匿性强、知晓率可能不足的甲状腺疾病(尤其是甲减)问题。通俗实用: 将复杂的科研数据转化为清晰易懂的关键点(列表呈现),并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健康建议(如关注症状、定期查TSH)。情感共鸣: 采用朋友谈心的语气,充满同理心(理解女性健康困扰、解释隐匿症状),强调“别忽视”、“要关注”。专家背书: 由经验丰富、获奖众多、深受患者信赖的瑞金医院专家费健主任解读,增加信息的可信度和吸引力。行动号召: 结尾给出明确的健康行动建议,并引导互动,符合科普传播目的。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565
病请描述:从“治病”到“懂你”:一位外科医生妈妈的领悟,送给所有关心甲状腺健康的你!科普文章正文: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在手术台上“舞刀弄针”30多年,既做传统外科手术,也精研微创消融,拿过几个医学领域的奖项(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这些),但更让我有成就感的,是能在线上和大家聊聊健康,解答疑惑,这10万多次的咨询,让我深知大家最需要什么。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篇触动我很深的文章,来自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译文《我终于不再只是医生,而是你的妈妈》。这篇文章是一位外科医生妈妈的自述,她的宝宝一出生就面临严重的先天性膈疝,命悬一线。文章里,她描述了自己最初是如何用“医生”的职业盔甲武装自己,冷静地分析病情、流程、风险,甚至刻意压抑着作为母亲最本能的恐惧和柔情——不敢把那个插满管子的小生命完全当作“自己的孩子”去爱,因为害怕承受不起可能的失去。她写道:“每三个小时,我就会取出吸奶器... 吸奶器的‘滴答’声被呼吸机的轰鸣淹没... 这任务毫无快乐可言,但机械性的重复带来一丝慰藉... 它遵循不变的常规和熟悉的步骤... 这和我保持生活条理的方式如出一辙。” 看到这里,同为外科医生的我,太懂这种感受了!我们习惯用理性、流程、数据来构建安全的心理屏障。但奇迹发生在日常点滴的陪伴中。当宝宝的小手无意识地攥紧她的手指,当能真正拥抱孩子、闻到那独特的气息时,那层“外科医生”的坚硬外壳终于碎裂了。她意识到:“突然间,你成了一个孩子——我的儿子。而我,可以去爱你,也不得不承受可能失去你的痛苦。” 这份领悟,是医生身份无法给予的,是专属于母亲的勇气与脆弱并存的力量。为什么这个故事对关心甲状腺健康的你特别有意义?亲爱的朋友们,尤其是咱们女性朋友(甲状腺疾病确实更“偏爱”女性),这个故事像一面镜子。我们面对健康问题,尤其是像甲状腺结节、甲亢、甲减这样高发又可能带来焦虑的疾病时,是不是也常常陷入类似的“角色困境”?我们可能是那个“冷静分析”的医生角色: 急切地搜索各种信息,看报告上的数字、看结节的大小、纠结于“良性还是恶性”、“要不要手术”、“会不会复发”。我们试图用知识和理性武装自己,对抗未知的恐惧。但我们更是那个需要被理解、被关怀的“母亲/自己”角色: 担忧手术的风险、害怕长期服药的麻烦、焦虑疾病对生活、工作甚至生育的影响,内心渴望一份安心和温柔的指引。就像那位医生妈妈最终拥抱了“母亲”的身份,在甲状腺健康的旅程上,我们也需要拥抱那个“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的本真角色。 理性认知疾病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允许自己感受担忧,寻求支持,并找到那份带着温情和理解的专业帮助。作为深耕甲状腺领域多年的外科医生,我想给大家一些最实在的科普和提醒:甲状腺,这个脖子前面小小的蝴蝶状器官,是我们全身新陈代谢的“指挥官”。它出问题,影响可大了!下面这些关键点,请大家一定记牢:甲状腺疾病很常见,女性尤其要关注: 结节检出率非常高,尤其在体检普及的今天。别一看到“结节”就恐慌,绝大多数是良性的!但定期检查、由专业医生判断性质至关重要。甲亢(亢奋、心慌、消瘦)、甲减(乏力、怕冷、浮肿)也是女性高发疾病。检查是基石,别怕麻烦:超声(B超)是首选: 无创、便捷、性价比高,能清晰看到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血流信号等,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依据。建议: 女性朋友,尤其有家族史或压力大的,定期(比如1-2年)做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功能检查(抽血): 看TSH(促甲状腺激素)、T3、T4、抗体等指标,判断甲状腺是“亢奋”了还是“懒惰”了。建议: 有症状(如心慌、手抖、乏力、怕冷等)或体检发现异常时务必检查。面对结节,冷静分析是关键:不是所有结节都要切! 医生会根据超声特征(如TI-RADS分级)、结节大小、生长速度、有无压迫症状等综合判断。细针穿刺活检(FNAB): 当超声提示有可疑恶性特征时,这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别抗拒,它是避免过度治疗或延误治疗的关键一步。治疗方式多样化,选择因人而异:良性结节: 多数只需定期观察(复查超声)。有明显压迫症状或影响美观的巨大结节,才考虑手术或微创治疗(如消融)。甲亢: 主要有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治疗、手术治疗三种方式,医生会根据你的年龄、病情、生育需求等推荐最适合的。甲减: 通常需要长期(往往是终身)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如优甲乐)替代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调整药量是控制良好的核心。甲状腺癌: 别被“癌”字吓倒!大多数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预后非常好。治疗以手术为主(切除范围需个体化),部分患者术后需配合放射性碘治疗和终身服用优甲乐(替代+抑制治疗)。规范治疗+定期随访,生存率极高。微创消融——一种重要的选择: 对于部分良性结节、微小乳头状癌(需严格评估)或术后复发的淋巴结,微创消融(如射频、微波)是一个创伤小、恢复快、能较好保护甲状腺功能的选择。这也是我临床和科普中非常关注并推广的技术。但记住,并非所有情况都适用,务必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评估!术后/治疗后的管理不容忽视: 无论是手术还是药物、碘131治疗,遵医嘱用药(特别是优甲乐!)、定期复查(甲功、超声、Tg等) 是保障长期健康、预防复发的生命线!别觉得“感觉好了”就自行停药或减药。写在最后:那位NEJM上的外科医生妈妈,在经历了痛苦与挣扎后,最终领悟到:“可以去爱你,也不得不承受可能失去你的痛苦。” 这份关于“爱”与“脆弱”的勇气,同样适用于我们对待自身健康的态度。亲爱的朋友们,面对甲状腺问题,让我们既要有那位外科医生的理性与知识储备,积极了解疾病,科学应对;更要有那位母亲最终展现的温柔与勇气,接纳自己的担忧,关爱自己的身体,积极寻求专业且充满同理心的帮助(比如来瑞金医院找我,或者通过线上咨询找我聊聊!)。健康之路,理性是灯,温情是暖。别让焦虑的“铠甲”阻隔了你感受健康和寻求帮助的本能。愿我们都能拥抱健康,拥抱更好的自己!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普外科(致力于甲状腺疾病精准诊疗与微创技术,您的线上健康顾问)
费健 2025-07-14阅读量804
病请描述:避免过度治疗!甲状腺癌碘131疗效预测获突破:这5个数值决定成败!丨费健科普 文章出处: 本文解读的核心内容源自2025年发表在《海南医学》上的研究论文《基于PET-CT及临床数据的联合模型预测甲状腺癌术后¹³¹I治疗效果的价值》(作者:王素等)。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费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了30多年,专注于甲状腺疾病的手术治疗(包括传统手术和微创消融)和综合管理。很荣幸获得过中华医学科技奖等一些专业认可。我更看重的是,能通过线上平台(全网粉丝超100万,解答咨询超10万次)把专业的医学知识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讲明白,帮大家少走弯路,科学应对疾病。推荐理由: 这篇最新的研究带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它找到了一种更精准的方法,能在甲状腺癌患者做完手术、准备接受¹³¹I(碘131)治疗这个关键节点上,提前预测治疗效果好不好。因为费医生经常碰到甲状腺术后病人纠结于要不要做碘131,不做吧,怕治疗不彻底导致复发,做吧,怕吃了辐射还效果不好。而这个研究就像给医生和患者装了个“预判雷达”,对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担忧或过度治疗意义重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它结合了先进的影像检查(PET-CT)和常规的血液指标,非常具有临床实用潜力。甲状腺癌术后,碘131治疗成不成功?新研究说:有5个关键指标能提前“剧透”!朋友们,特别是关注甲状腺健康的姐妹们,我是费健医生。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甲状腺癌患者术后非常关心的问题:碘131治疗(清甲治疗)到底效果怎么样?能成功清除残留组织吗?会不会复发?以往,医生主要依靠治疗几个月后的复查结果(比如抽血查甲状腺球蛋白Tg、做影像检查)来判断效果。等待的过程,对患者来说难免有些忐忑。有没有办法能更早、更准地预判呢?最近,《海南医学》上发表了一项咱们中国医生的重磅研究,带来了突破!他们发现,通过结合一种叫PET-CT的先进影像检查和几项关键的血液指标,就能在治疗前或治疗早期,构建一个强大的预测模型,提前“算”出¹³¹I治疗成功的概率有多高!这对于我们医生制定方案,对于患者朋友们减轻焦虑、避免不必要的治疗,都太有帮助了!这个“预判神器”是怎么工作的?这项研究纳入了近300位做了甲状腺全切手术后又接受¹³¹I治疗的患者。研究人员非常细致地收集了大家的资料,特别是两个方面的信息:PET-CT的“火力侦察”:SUVmax (最大标准摄取值): 可以简单理解为肿瘤或残留组织对显像剂的“饥饿程度”最大值。值越高,说明这块组织代谢越旺盛,“活性”越强。SUVmean (平均标准摄取值): 同上,反映的是平均“饥饿程度”。MTV (代谢性肿瘤体积): 这相当于把那些“饿得慌”、代谢高的组织体积给算出来。血液里的“情报员”:sTg (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 这是甲状腺组织(包括残留的或癌变的)产生的蛋白。水平越高,通常提示残留的甲状腺组织或癌细胞可能越多。Tg减少指数: 这个指标很关键!它计算的是¹³¹I治疗后的Tg水平相比治疗前****下降的幅度。降得越多(指数越高),通常说明治疗效果越好。研究人员用了一种聪明的数学方法(叫Lasso交叉验证算法),从众多指标中筛选出了最能预测治疗效果的“五大金刚”:SUVmax, SUVmean, MTV, sTg, 和 Tg减少指数。结果令人惊喜!把这五个指标组合起来建立的预测模型(研究者叫它 M5模型),预测能力超级强大!它在训练患者组和验证患者组中的预测准确度(专业术语叫AUC值)都超过了 0.92(满分是1),而且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在85%左右。这意味着它能非常可靠地识别出哪些患者治疗会成功,哪些可能失败。显著优于单个指标: 单独看sTg或者SUVmax等指标也有预测价值,但把它们组合起来的M5模型,预测能力是碾压式的提升!这充分说明了综合评估的重要性。失败组 vs 成功组的关键差异:治疗失败的患者,他们的 sTg水平显著更高(残留可能更多)。他们的 Tg减少指数显著更低(治疗后Tg降得少,效果不好)。他们的 TSH (促甲状腺激素) 水平较低(TSH水平高有助于甲状腺组织摄取碘131,太低可能影响疗效)。他们做甲状腺静态显像呈阳性(提示有可摄碘的残留组织)的比例更低。他们接受首次大剂量(>100mCi)¹³¹I治疗的比例也显著更低(可能提示医生根据某些因素判断了风险)。他们的 PET-CT参数 (SUVmax, SUVmean, MTV) 都显著更高(提示残留组织代谢活性高,可能更“顽固”或侵袭性强)。费健主任划重点 & 给您的建议:这项研究对我们临床实践有非常重要的启示:精准预测,减少盲目: 不再是“治了再看”,我们有望在治疗前或早期,就利用PET-CT和血液指标(特别是sTg和Tg减少指数)更精准地评估每位患者的治疗反应概率。这就像打靶前有了更清晰的瞄准镜。个性化治疗是方向:对于预测模型显示成功率极高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更温和、副作用更小的治疗方案(比如是否需要那么高的剂量?),避免过度治疗。对于预测成功率较低的患者,医生能更早地“拉响警报”。我们会更密切地随访,提前准备好替代方案(比如是否需要更早考虑靶向治疗等),争取主动,不耽误。关注关键指标: 对于术后准备做¹³¹I治疗的患者,要理解医生为什么让你做PET-CT(如果建议的话)以及为什么反复抽血查Tg、sTg。这些检查不是白做的,它们是构建你个人化治疗方案和预测效果的重要拼图!Tg减少指数很重要: 治疗后Tg水平相比治疗前下降了多少(Tg减少指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疗效风向标。医生会非常关注这个动态变化。别慌,有办法! 即使预测模型提示效果可能不理想,也绝不等于没有希望!这恰恰提醒我们医生需要更积极地为你寻找原因,调整策略,选择更有效的后续治疗手段。现代医学对付甲状腺癌(尤其是分化型)的武器库越来越丰富了。总结一下:这项中国研究开发的“PET-CT + 临床数据(sTg, Tg减少指数等)”联合预测模型,是甲状腺癌术后¹³¹I治疗精准医疗迈出的重要一步。它让我们医生手里多了一个强大的“预判工具”,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位患者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最有效的治疗,最大程度清除肿瘤,减少复发,同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治疗负担。作为深耕甲状腺领域30多年的外科医生,我始终坚信,知识就是力量,了解疾病才能更好地战胜它。希望今天的科普能让大家对甲状腺癌的术后管理有更清晰的认识,少一分焦虑,多一分信心。记住,科学在进步,医生和你们永远站在同一战线!
费健 2025-07-14阅读量682
病请描述:颠覆认知!甲状腺癌“个头小”≠风险低? 瑞金专家费健解读最新研究:警惕“小而强”的肿瘤! 科普文章正文: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作为一名工作了30多年的外科医生,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最大的心愿就是帮大家更科学地认识疾病,尤其是咱们女性朋友高发的甲状腺问题。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关于甲状腺乳头状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甲状腺癌)的有趣且重要的新发现! 大家可能都知道,查出甲状腺结节,医生最常关注的就是它有多大——也就是肿瘤直径。这个指标简单直观,也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TNM癌症分期系统(判断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标准)里非常重要的依据。通常认为,肿瘤越大,风险可能越高。这听起来很合理,对吧? 但是!最近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Cancers》(MDPI出版社)上的一项研究(原文链接在文末),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只看肿瘤的“直径”这个单一维度的尺寸,真的足够准确反映肿瘤的“厉害程度”(侵袭性)和预测未来恢复情况(预后)吗? 这项研究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指标——肿瘤体积 (TV)。想象一下,一个肿瘤就像一个包子(或者气球?),直径告诉你它最宽处有多大,但体积才能告诉你它里面实实在在的“肉馅”有多少。体积需要结合肿瘤的长、宽、高(三个维度)来计算。研究的核心就是想比较一下:“直径”和“体积”,哪个更能预警肿瘤的侵袭性行为(比如侵犯甲状腺外组织、侵犯血管、发生淋巴结转移)和预测患者未来的健康状况? 研究发现了什么?让我用大白话总结几个关键点: “直径”和“体积”关系密切,但不完全同步: 就像包子直径越大,通常体积也越大,这个规律在肿瘤上也成立(研究发现两者有很强的关联)。但是,随着直径增大,体积的增长速度会更快! 这意味着,同样直径的肿瘤,其内部实际的“大小”(体积)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 整体关联性不强: 当研究把所有患者的数据放在一起看时,无论是肿瘤直径还是体积,似乎都不能非常显著地单独预测这个肿瘤是否一定会侵犯甲状腺外组织、血管或者发生淋巴结转移。 “大个子”肿瘤里的新发现!关键在这里! 当研究人员特别关注那些肿瘤直径大于2厘米的患者群体时,有了重要发现: 在这个“大个子”组里,肿瘤体积 (TV) 小 反而和 淋巴结转移 (LNM) 的发生有显著关联!也就是说,即使直径都超过了2cm,那些体积相对较小的肿瘤,反而更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 研究者通过数据分析,还找出了一个可能预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肿瘤体积临界值(虽然这个值需要更大规模研究确认)。 这说明了什么?意义何在? 挑战传统观念: 这个发现有点“反直觉”!它提示我们,甲状腺乳头状癌里可能存在一种“小而强”的类型。即使肿瘤在直径上达到了“大”的标准(>2cm),但如果它的“实心”部分(体积)相对较小、结构可能更致密或者生长方式更活跃,反而可能表现出更强的侵袭性(更容易转移到淋巴结)。 个体化评估的重要性: 这项研究强调了,仅仅依靠肿瘤直径这一个“尺码”来评估风险和决定治疗方案,可能不够全面。特别是对于直径较大的肿瘤(>2cm),计算肿瘤体积可能提供额外的、有价值的信息,帮助我们更精准地识别那些具有潜在高侵袭性风险的肿瘤。 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者也指出,目前的研究规模还相对较小(118位患者),并且患者总体预后良好(5年无病生存率76.2%),可能影响了发现更强关联的能力。他们呼吁进行更大规模、包含更多晚期病例的研究,来深入探索肿瘤体积是否真的应该被纳入未来的癌症分期系统,帮助我们制定更个体化的治疗和随访策略。 费健主任的解读与建议: 朋友们,这项研究非常有意思,它揭示了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复杂性,提醒我们医学认知也在不断进步。作为临床医生,我特别关注它对实际诊疗的潜在影响: 不必过度恐慌: 首先强调,甲状腺乳头状癌整体预后非常好,绝大多数患者治疗效果理想。这个研究是针对特定情况的深入探讨。 关注“大结节”: 如果您的甲状腺结节直径超过1cm(尤其是大于2cm),确实需要更密切的关注和规范的评估(超声检查、必要时穿刺活检)。 超声报告看仔细: 现在很多专业的超声报告不仅会描述结节的最大直径,有时也会估算体积或提供三个维度的数值(长、宽、高/前后径)。这项研究提示我们,对于较大的结节,关注体积信息可能更有价值。下次看报告时,可以留意一下。 综合判断是关键: 医生在评估甲状腺癌风险和制定方案时,绝不会只看大小!我们会结合超声特征(边界、形态、血流、钙化等)、穿刺活检结果、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这项研究发现的“体积”价值,未来可能会成为我们综合评估体系中的一个新参考点。 规律随访是王道: 无论结节大小性质如何,遵医嘱定期复查甲状腺超声至关重要!这是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的最有效手段。 研究出处:这篇深入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肿瘤直径与体积比较的研究,发表在 《Cancers》期刊(2025年, 第17卷, 1367页)。作者是 Faku, S. 等学者。这是一本在肿瘤学领域被SCI等重要数据库收录的同行评议国际期刊。 我是费健:在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30多年里,我见证了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从开放手术到精准微创消融。获得过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荣誉,但更让我有成就感的是通过线上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解答咨询超10万次)帮助大家远离恐慌,科学应对甲状腺疾病。我的理念是:专业守护,温暖相伴。 为什么推荐你了解这个研究? 前沿新知: 了解医学最新动态,知道医生评估风险时考量的因素在深化。 破除“大小”迷思: 明白肿瘤的“大小”概念有不同维度,直径大≠体积一定大,体积小(在特定情况下)≠风险低。 更主动地参与决策: 当您或家人面对甲状腺结节问题时,能更理解医生评估的复杂性,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重视“大结节”: 特别提醒直径较大(尤其>2cm)结节的患者,要更重视规范评估和随访。 保持理性乐观: 虽然研究探讨了风险因素,但再次强调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总体良好预后,避免不必要的焦虑。 记住费健主任的关键提醒清单: ✅ 甲状腺乳头状癌整体预后良好,不必过度恐慌。 ✅ 结节直径>1cm(尤其>2cm)需重视,规范检查(超声+必要时穿刺)。 ✅ 关注超声报告中的三维尺寸或体积估算(尤其对大结节有意义)。 ✅ 医生评估风险看综合因素(大小、超声特征、活检、淋巴结、年龄等),不只看单一指标。 ✅ 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超声是守护甲状腺健康的重中之重! ✅ 警惕可能的 “小而强” 现象(尤其直径>2cm但体积相对小的肿瘤)。 ✅ 保持良好心态,健康生活,是应对所有疾病的基础! 希望这篇科普能让大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有更科学、更深入一点的认识。健康路上,有我相伴!大家有任何疑问,也欢迎在合规的平台上咨询。我们下期见!
费健 2025-07-08阅读量778
病请描述:5岁就要查基因?这种“家族癌”盯上甲状腺!90%患者中招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 从医30年 | 线上科普超10万粉丝推荐理由:结合国际最新指南,教你用“最小代价”锁定遗传肿瘤风险!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的30年里,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更坚持做科普——因为有些疾病,早一步发现就能改写整个家族的命运。今天要聊的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 ,就是这样一个“沉默的遗传刺客”。 一、什么是MEN1?身体里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想象一下:甲状腺、胰腺、垂体(大脑里的内分泌总司令)同时长出肿瘤!这不是电影剧情,而是MEN1患者的真实困境。 核心病因:人体MEN1基因突变(遗传率高达50%!)。 恐怖数据: 90%患者出现甲状旁腺肿瘤(紧贴甲状腺,控制血钙) 80%患者有胰腺/十二指肠肿瘤(可能引发致命低血糖或胃溃疡) 50%患者垂体长瘤(导致不孕、视力骤降、巨人症等) 💡 关键提示:这类肿瘤生长慢、症状隐蔽,很多人拖到转移才发现! 二、这5类人必须警惕!基因筛查能“救命” 根据2025年国际最新指南,以下人群建议做基因检测(抽血即可): 年轻肿瘤患者: 30岁以下患甲状旁腺肿瘤 40岁以下患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儿童期出现垂体瘤 家族成员: 父母或兄弟姐妹确诊MEN1 子女5岁起需评估风险(即使无症状!) 多器官肿瘤患者:同时累及甲状腺+胰腺/垂体 ✅ 筛查的意义:若基因阴性 → 解除警报,免去终身频繁检查!若基因阳性 → 精准监控,把肿瘤扼杀在萌芽期! 三、身体发出这些信号,马上就医! MEN1的肿瘤像“潜伏特工”,但会留下蛛丝马迹: ⚠️ 特别提醒:儿童生长异常(如8岁突然猛长或停止发育)可能是早期征兆! 四、确诊后怎么办?最新指南3大“生命防线” 防线一:终身监控计划 儿童:5岁启动临床评估 → 10岁起每1-3年查血钙/泌乳素 → 15岁起做垂体MRI 成人:每年查血钙+胃泌素 → 每2-3年查腹部MRI → 每3-5年查胸部CT 好消息:75岁后无异常可停垂体扫描! 防线二:手术“黄金时机” 甲状旁腺肿瘤:血钙超标1mg/dL必须手术! 胰腺肿瘤:≤2cm且生长慢可暂观察,>2cm考虑切除 关键原则:找年手术量>40例的专家操刀! 防线三:全家基因“联防” 患者所有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必须检测基因 阴性者→回归常规体检 阳性者→立即启动专属筛查表 五、我的临床忠告:别让恐惧耽误生机 曾有一对母女同时确诊MEN1:母亲因胃溃疡查出胰腺瘤,女儿基因筛查发现早期甲状旁腺肿瘤。如今两人定期随访,生活如常。记住3句话: 1️⃣ 家族多人患内分泌肿瘤?快查基因!2️⃣ 孩子5岁就可评估风险,越早越主动!3️⃣ 即使确诊,规范管理下寿命接近常人! 健康路上,你从不孤单。我是费健,用心守护每个家庭的“生命密码”。 本文依据:2025年《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国际指南》科普宣言:每多1人看到,可能挽救1个家族!
费健 2025-07-08阅读量1514
病请描述:肿瘤里的“班级点名册”:单细胞测序,如何看清每个癌细胞的“小心思”? 文章正文: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的一名普外科医生,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了30多年。这些年,我深深感受到医学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精准医疗带来的变革。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和我们每个人健康息息相关的技术——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最近,《NEJM医学前沿》(这可是全球顶尖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唯一授权的中文平台!)发表了一篇重量级综述,详细介绍了这项技术在优化癌症分型和治疗决策上的巨大潜力。看完之后,我非常兴奋,觉得有必要用大家能听懂的话,把其中的精华分享给大家,特别是我们非常关注自身和家人健康的女性朋友们。 想象一下:肿瘤就像一个“班级” 以前,我们研究肿瘤,就像远远地看一个班级,知道这个班整体成绩如何(比如肿瘤大小、恶性程度),但看不清里面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谁是学霸、谁在捣蛋、谁和谁关系好)。传统检测方法,比如“批量RNA测序”,就是把整个“班级”的RNA(可以理解为细胞的“工作笔记”)混在一起测,得到一个“平均分”。这当然有用,但会掩盖很多重要的细节。 单细胞RNA测序:给每个癌细胞“点名”并“检查笔记” 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就像一位超级有耐心的老师,能把肿瘤这个“班级”里的每一个细胞单独拎出来,检查它的RNA“笔记”。它能看清: 哪些是真正的“坏学生”(恶性细胞)? 这些“坏学生”内部还分几种类型?(比如有的安静潜伏,有的活跃扩散) 周围有哪些“帮凶”(比如特定的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在帮忙? 治疗(比如化疗、放疗、靶向药、免疫药)之后,这些“学生”和“帮凶”的状态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 这项“点名”技术,如何帮我们更好地对抗癌症? 这篇综述总结了单细胞测序在癌症诊疗中几个革命性的应用方向,我给大家提炼出最关键的几点: 癌症分型更精细,治疗更“个性化”: 过去: 比如乳腺癌,传统方法可能分成几大类(如Luminal A, Luminal B, HER2阳性,三阴性)。 现在(单细胞视角): 即使在同一种大类里(比如三阴性乳腺癌),单细胞测序也能发现恶性细胞内部还存在不同的“小团伙”,它们对治疗的反应可能天差地别!比如,研究发现HPV阳性的头颈癌里,有一群癌细胞HPV基因表达特别低(“HPV低表达型”),这群患者预后就更差。精准识别这些“小团伙”,就能为每个人选择最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案,避免无效治疗和副作用。 就像给班级里的不同学生,安排不同的补习方案。 看清治疗如何改变“班级生态”,揪出“耐药分子”: 化疗/靶向药: 治疗前、中、后分别做单细胞测序,能清晰看到: 哪些癌细胞“死扛”住了(耐药)?它们启动了哪些“保命程序”(基因表达变化)? 周围的“帮凶”(肿瘤微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比如,化疗后某些成纤维细胞可能变得更“促癌”,或者某些免疫细胞功能被抑制了。 免疫治疗: 它能精确识别出: 哪些T细胞(免疫系统的“战士”)是真正能杀癌的?哪些是“疲惫不堪”的? 哪些“帮凶”(如特定类型的巨噬细胞)在拖免疫治疗的后腿? 关键! 它能在治疗前就找到预测疗效的线索!比如黑色素瘤中,一群高表达TCF7基因的CD8+T细胞(一种“预备役战士”)丰度高,往往预示着免疫治疗效果更好。 发现全新的“打击目标”: 单细胞测序能揭示癌细胞为了生存而“暴露”的弱点。例如: 在头颈癌、胰腺癌等肿瘤中,癌细胞常处于一种“半上皮半间质”的不稳定状态(EMT),这种状态对某些靶向药特别敏感。 发现癌细胞适应特殊环境(如脑转移)的关键“命门”,比如肺癌脑膜转移的癌细胞依赖从巨噬细胞“偷铁”生存,用铁螯合剂阻断这个通路就能抑制肿瘤。 它也能发现肿瘤微环境中关键的“帮凶分子”。比如,识别出TIGIT(一种新的免疫刹车分子)在多种癌症中高表达,针对它的药物正在临床试验中,未来可能成为免疫治疗的好搭档。 挑战与未来:曙光在前方 当然,这项技术目前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 成本较高,需要新鲜样本: 限制了大规模应用。 数据分析复杂: 需要生物、计算、临床专家紧密合作。 发现需验证: 实验室里的发现要转化到临床,还需要时间和更多研究。 但未来非常令人期待! 空间转录组学: 新技术不仅能看清每个细胞“是谁”,还能知道它们在肿瘤组织里的“座位”(空间位置),看清华“坏学生”和“帮凶”是如何“勾结”的。 大样本数据库: 全球科学家正在建立大型癌症单细胞图谱(类似“癌细胞户口本”),样本量越来越大,结果会更可靠。 分析存档样本: 技术进步使得分析医院里保存多年的石蜡包埋组织成为可能,极大扩展了研究资源。 早期筛查与动态监测: 未来有望用于高危人群的早筛,或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肿瘤变化,及时调整策略。 费主任的推荐理由: 这篇发表在顶级平台《NEJM医学前沿》上的综述,系统性地梳理了单细胞RNA测序这项前沿技术在癌症精准医疗中的巨大价值和最新进展。它让我们看到,癌症治疗正在从“模糊轰炸”走向“精准狙击”。虽然技术本身还在发展中,但它代表的方向——更深入地理解肿瘤的复杂性,为每个患者量身定制最佳治疗方案——正是未来战胜癌症的关键。作为医生,我对此充满信心,也希望通过科普,让大家了解医学的进步,在面对疾病时能多一份科学认知和希望。 知识要点回顾: 单细胞RNA测序像“显微镜”:看清肿瘤内每个细胞的基因活动。 四大核心价值: 精细分型: 发现传统方法看不到的癌症亚型,指导更精准治疗。 解析治疗反应: 看清化疗、靶向、免疫治疗如何改变癌细胞和微环境,揪出耐药元凶。 预测疗效: 治疗前找到预测药物是否有效的生物标志物。 发现新靶点: 找到癌细胞及其“帮凶”的新弱点,开发新药。 未来可期: 空间技术、大数据库、成本降低将加速其临床应用,尤其在早筛和个体化治疗中潜力巨大。 医学的探索永无止境,单细胞测序就是我们手中的新“利器”。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也对未来的健康医疗充满信心!保持关注,保持好奇,我们一起拥抱更健康的未来! 文章出处: 本文核心观点源自《NEJM医学前沿》2025年7月7日发布的综述文章《有望优化癌症分型与治疗决策的利器:单细胞RNA测序 | 综述》。 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精通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技术。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深耕线上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致力于用专业知识和精准建议守护大众健康。
费健 2025-07-08阅读量2165
病请描述:瑞金新增千张床位! 费健医生:顺便聊聊你脖子上那只“小蝴蝶”的守护指南(必看) 文章出处: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费健主任医师撰写,结合瑞金医院最新发展动态及专业医学知识。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双栖”专家。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深耕线上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10万人次,致力于提供最专业、易懂、贴心的健康知识。推荐理由: 瑞金医院正在大力拓展,新增超千张床位!这不仅是医院的大事,更是我们老百姓健康保障的升级。费健主任借此契机,用轻松活泼的方式,跟大家聊聊我们脖子上那个重要的“小蝴蝶”——甲状腺,以及如何守护它的健康。内容权威、实用,语言亲切,特别适合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的朋友们阅读。 瑞金医院“扩圈”啦!聊聊咱脖子上的“小蝴蝶”与健康未来 大家好,我是费健,瑞金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最近咱们瑞金医院可是有大动作,金山院区、闵行院区、嘉定院区都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或刚升级完,加起来新增床位超过一千张!(金山400张装修中,闵行500张打造研究型医院,嘉定二期新增600张,总床位达1400张!)看到医院不断壮大,能服务更多市民,作为其中一员,我也特别高兴! 这让我想到,医院“扩圈”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大家的健康。今天呢,我也想借这个机会,跟各位好朋友,尤其是姐妹们(我知道你们更关注细节!),聊聊我们身体里一个特别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的“小零件”——甲状腺。它呀,就安安静静地待在我们脖子前面,形状像一只展开翅膀的小蝴蝶,虽然个头不大,却是掌管我们身体“能量代谢”的大管家! 为什么甲状腺健康特别值得关注? 简单说,这个小管家要是“闹情绪”(功能异常)或者“长了小疙瘩”(结节),影响可大了!你可能感觉: 莫名的心慌手抖、怕热多汗、吃得多还瘦? (可能是甲亢,管家太勤快了!) 总是没精神、怕冷、浮肿、体重增加? (可能是甲减,管家偷懒了!) 脖子好像有点粗?或者摸到个小包块? (可能是甲状腺结节或肿大) 尤其是甲状腺结节,现在体检发现的特别多!别慌,先听我说,绝大部分结节都是良性的“好邻居”。但正因为发现得多,我们更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它、管理它。 费医生的贴心“护蝶”小课堂: “蝴蝶”的悄悄话:留意这些信号! 脖子变粗或摸到肿块(哪怕不疼) 声音无缘无故嘶哑或改变 吞咽时感觉有点卡,或者呼吸困难(比较少见,通常结节较大时) 前面提到的那些“能量异常”信号:心慌、怕热/怕冷、体重异常变化、情绪大起大落、容易疲劳等。 记住: 很多甲状腺问题早期根本没感觉!定期体检是关键。 体检报告上的“结节”?先深呼吸! 超八成是良性! 就像皮肤上长个痣,大多数结节安分守己,定期观察就好。 看懂B超“关键词”: 医生会看结节的大小、形状(规则不规则)、边界(清不清晰)、内部结构(是实心还是囊性)、有没有钙化(尤其是微钙化)、血流信号等。别自己吓自己,交给专业医生解读。 甲功检查很重要: 抽血查甲状腺功能(TSH, FT3, FT4等),看你的“小管家”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如果医生说“需要干预”,有哪些选择? 密切观察: 对于小的、低风险的良性结节,定期复查B超和甲功是最好的策略。 药物治疗: 主要用于调节甲状腺功能(如甲亢、甲减),对缩小结节效果有限。 传统外科手术: 适用于较大的良性结节压迫气管/食管、怀疑或确诊为恶性(甲状腺癌)、或者有美容需求。技术成熟,效果确切。我们瑞金医院外科团队在这方面经验非常丰富。 微创消融技术(我的“拿手戏”之一): 对于部分中等大小、良性的、有症状(如颈部不适、压迫感)或影响美观的结节,这是个好选择!就像用一根细针,在超声精准引导下,“点对点”地把结节“加热消除”。创伤小(针眼)、恢复快(通常当天或隔天就能回家)、疤痕几乎看不见,特别适合爱美的朋友。如果是甲状腺微小癌,需要找费医生做专业评估。 选择哪种方式? 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需要医生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结节性质、大小、位置、个人意愿等)综合判断。记住,多和你的医生沟通,了解清楚利弊! 日常如何爱护你的“小蝴蝶”? 均衡饮食: 碘摄入要适量。咱们国家大部分地区吃加碘盐就够了,海带紫菜这类超高碘食物别天天当饭吃。保证优质蛋白、蔬果摄入。 远离辐射: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颈部X光、CT等(必要检查时做好防护)。远离核污染风险区。 管理情绪,保证睡眠: 长期压力大、熬夜可是很多内分泌疾病的“催化剂”,甲状腺也容易受影响。学会放松,睡个好觉! 戒烟限酒: 烟草对甲状腺很不友好。 定期体检: 尤其是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或自己曾经有过问题的朋友,建议每年做一次甲状腺B超和甲功检查。 回到瑞金医院的“大动作”: 看到金山、闵行(那个“生命综合体,健康会客厅”的理念真棒!)、嘉定院区的新进展,特别是嘉定二期优化了妇科、儿科等布局,新增了大量车位,我深切感受到医院在努力让优质的医疗资源离大家更近、就医体验更好。这意味着,未来大家,无论住在上海的哪个区域,需要更专业的甲状腺检查、评估或治疗(无论是观察、用药、传统手术还是微创消融),都能更便捷地获得瑞金医院同质化的高水平医疗服务。这是我们作为医者最希望看到的——守护健康,没有距离。 最后费医生想说: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关注甲状腺,就是关注我们身体的“能量引擎”和“情绪开关”。别忽视脖子上的任何小变化,但也别被“结节”二字吓倒。科学认识、理性对待、定期检查、及时沟通,是应对甲状腺问题的“黄金法则”。我做了30多年外科医生,也做了不少微创消融,深知早发现、早干预的重要性。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大家。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也在线上(全网百万粉丝的平台),随时准备用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如果大家有甲状腺或其他普外科方面的疑问,也欢迎在合规的平台上咨询。祝大家都能拥有健康、有活力的“小蝴蝶”,享受美好生活!
费健 2025-07-08阅读量1483
病请描述: 标题:验血就能区分甲状腺癌和良性结节?新研究带来曙光!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专注甲状腺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大奖获得者。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帮助超10万朋友,致力于用最明白的语言讲清最专业的甲状腺知识。)亲爱的朋友们,尤其是关注甲状腺健康的女士们,大家好! 我是费健医生。今天在门诊,又遇到好几位拿着甲状腺B超报告忧心忡忡的朋友,担心结节是癌。这种焦虑我非常理解!目前区分甲状腺结节是良性(比如结节性甲状腺肿)还是恶性(最常见的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主要靠B超和细针穿刺(FNAB)。但B超有主观性,穿刺呢,听着就让人紧张,而且也有一定的不确定率。大家是不是都在想:能不能像查血糖、血脂一样,简单抽个血就能有个参考?最近,一篇发表在顶级科学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就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令人鼓舞的一步!这项来自波兰的研究发现,血液里两种特定的“信号分子”组合起来检测,在区分甲状腺乳头状癌和良性结节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高特异性(96%)!这研究我看完后很兴奋,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潜在的新希望。研究出处:这项研究由波兰比亚韦斯托克医科大学的 Magdalena Ćwiklińska-Dworakowska 等学者领衔,发表在2025年5月2日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题目是《初步结果表明评估bFGF和TNF-β联合浓度在区分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方面的潜力》。为什么费医生特别关注这项研究?作为一名每天与甲状腺疾病打交道的医生,我深知精准诊断的重要性。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比如不必要的甲状腺手术)不仅增加患者身体负担和心理压力,也浪费医疗资源。这项研究探索的正是我们急需的、更便捷、更客观的辅助诊断工具——血液标志物。虽然还在初步阶段,但其展现的高特异性(意味着能更准确地“排除”良性,减少误诊为癌的可能)非常值得期待!让我们看看这项研究发现了什么关键信息:大海捞针,找到关键“信号兵”:bFG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与细胞生长、血管新生有关,常被形象地称为癌细胞的“肥料”。IL-9 (白细胞介素-9): 参与免疫调节,在癌症中的作用复杂。IL-18 (白细胞介素-18): 与炎症反应相关。TNF-α (肿瘤坏死因子-α): 著名的促炎因子,在癌症中扮演“双面角色”。TNF-β (肿瘤坏死因子-β,也叫淋巴毒素-α): 与TNF-α同家族,也与免疫炎症相关。研究人员没有漫无目的地找,而是精准检测了48种与免疫、炎症、肿瘤生长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包括各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生长因子等)在血液中的浓度。他们比较了 32位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 和 26位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 的血液样本。结果发现,有5种蛋白质在癌症患者血液中的浓度显著高于良性结节患者:单打独斗不够强,双剑合璧显威力:TNF-β 联合 bFGF 进行检测时:诊断特异性飙升到惊人的 96%! 这几乎意味着,如果这个联合检测结果是阴性,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这个结节是良性的!这对于避免让良性结节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焦虑和过度治疗(如手术)具有巨大潜力!虽然敏感性(检出所有癌症的能力)为44%,还有提升空间(意味着有一部分癌可能漏掉),但其超高的特异性是当前最大的亮点。特异性高达92%: 这意味着如果检测结果是阴性(低于某个值),那么有92%的把握可以认为这个结节是良性的(不是癌),大大降低了误诊为癌的风险!阳性预测值(PPV)为89%: 如果检测结果是阳性(高于某个值),那么有89%的可能性是癌。AUC (判断诊断准确性的指标) 为 0.72 (1为完美)。单独看这5个指标,虽然都有差异,但诊断能力各有优劣。其中 TNF-β 单独检测表现最好:但是! 当研究人员尝试将不同的指标组合起来看时,惊喜出现了!为什么这个发现重要?减少不必要的穿刺和手术: 目前很多良性结节患者因为B超的某些特征或分级(如Bethesda III/IV类)而需要穿刺甚至手术。如果未来有这样一个血液检测,能高概率地“证明”结节是良性的,就能让很多朋友免除穿刺的紧张和手术的风险(如声音嘶哑、甲减、低钙等)。为诊断增加新武器: 它不能完全替代B超和穿刺,但可以作为一个强有力的辅助工具,尤其是当B超结果不明确时,给医生和患者提供多一重参考。指向未来: 这为开发更便捷、创伤更小的甲状腺结节诊断方法(比如基于血液的检测试剂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方向。费医生的解读与温馨提示:这项研究最让我振奋的是它展示了 “验血辅助诊断甲状腺癌” 并非遥不可及。特别是 TNF-β + bFGF 组合高达96%的特异性,意味着它在“排除”良性方面能力超强!但请大家注意几点:这是初步研究: 样本量相对较小(共58人),研究结果需要在更大规模的人群中验证。目前还不能用于临床: 这项研究是探索性的,还没有形成标准化、商业化的检测方法。大家现在去医院还不能做这个检查。不能替代现有手段: 即使未来应用,它也不会完全取代B超和穿刺,而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补充,尤其是在降低良性结节误诊率方面。关注点在于“特异性”: 它的强项是更准确地识别良性(减少过度治疗),而在识别所有恶性(敏感性)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意味着可能漏掉一些癌)。因此,医生综合判断(B超+临床+必要时穿刺)依然至关重要。所以,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拿到甲状腺B超报告别慌张: 记住,绝大多数结节是良性的!找专业的甲状腺医生(比如我 😊 )解读报告最重要。了解新技术,保持理性期待: 像这项研究一样的科学突破在不断涌现,未来可能会有更便捷、更精准的辅助诊断方法出现,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甲状腺结节。相信专业医生的综合判断: 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B超特征、结节大小、生长速度、个人史等)综合评估风险,决定是否需要穿刺或手术。不要仅凭一个指标或网上的信息过度焦虑。定期随访是关键: 对于暂时不需要处理的良性结节,遵医嘱定期复查B超非常重要。科学研究的每一步进展,都是为了让我们离“精准医疗、减少伤害”的目标更近。这项关于bFGF和TNF-β的研究,就像照亮甲状腺结节诊断迷宫的一束新光,虽然还在探索阶段,但充满了希望!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好工具,守护大家的甲状腺健康!
费健 2025-07-02阅读量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