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民族医学科 > 维吾尔医学科 > 内容

内容

揪出“迷你间谍&...

病请描述:揪出“迷你间谍”: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新技术让微小病灶无处遁形! 作者: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从医30年,专注甲状腺疾病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科普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10万人次) 文章来源: 今天我们聊的知识点,主要参考了2025年4月发表在《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上的一篇重要研究,由黄盛医生团队完成,题目是《细针穿刺物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对分化型甲状腺癌颈侧区小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推荐理由: 这篇研究解决了一个临床上很实际的问题——如何更早、更准地发现甲状腺癌(尤其是最常见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是否悄悄转移到了脖子侧面的小淋巴结?这对决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新技术“FNA-Tg”表现亮眼,特别是对付那些“迷你间谍”(很小的淋巴结)时,优势明显。我觉得非常值得分享给大家。 大家好,我是费健。在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30年了,每天打交道最多的器官之一就是甲状腺。我发现啊,尤其是咱们女性朋友,对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这些词特别敏感,也常常充满担忧。这种担忧我非常理解!甲状腺癌虽然大部分“性子慢”(预后较好),但它有个特点让人头疼:它喜欢往脖子附近的淋巴结里“搬家”,也就是转移。如果转移没及时发现处理,就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增加复发风险。 传统的检查方法,比如超声能看到淋巴结肿大、形态可疑,但要确诊淋巴结里面有没有癌细胞转移,常常要靠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简称FNAC)。简单说,就是用一根细针扎到可疑淋巴结里,抽点细胞出来,放在显微镜下看有没有癌细胞。这方法挺好,但有个“软肋”:当淋巴结特别小时(比如短径 ≤ 0.8 cm,也就比绿豆大点),穿刺抽到的细胞量可能太少,或者细胞形态不够典型,医生就很难判断,容易漏诊!这就好比想在米缸里找几粒黑芝麻,米少还好找,米缸要是很小,芝麻就更难发现了。 那怎么办呢?别急!医学技术总是在进步。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主角”叫 “细针穿刺物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检测”,简称FNA-Tg。听着有点复杂?别怕,我拆开讲: 还是细针穿刺: 和FNAC一样,先用细针扎到可疑淋巴结里。 不只看细胞,更看“信号”: 抽完细胞后(这部分可以做FNAC),关键一步来了!用一点点生理盐水冲洗针管和针头,把里面残留的东西都洗下来。这洗下来的液体,就叫“洗脱液”。 检测“甲状腺球蛋白”(Tg): 甲状腺滤泡细胞(包括癌细胞)会分泌一种特有的蛋白质,叫做甲状腺球蛋白(Tg)。如果淋巴结里有甲状腺癌转移灶,这个洗脱液里就能测到Tg,而且浓度通常比血液里高得多! 最新的这项研究,就重点验证了FNA-Tg这个“新武器”的威力,尤其是对付小淋巴结!结果让人振奋: 整体表现优秀: FNA-Tg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专业术语叫AUC值高达0.973)显著优于传统的FNAC(0.778)。两者联合效果更好(0.978)。 找到了“警戒线”: 研究确定了诊断转移的最佳“警戒值”: FNA-Tg浓度 > 16.45 μg/L (微克/升) 或者 FNA-Tg浓度 / 血清Tg浓度 > 1.02 (这个比值更能排除血液Tg水平的影响)。 最关键突破:对付“迷你间谍”优势巨大! 这才是研究的最大亮点!当淋巴结 短径 ≤ 0.8 cm 时: FNA-Tg的准确性(AUC 0.955)远远甩开了FNAC(0.718)。 FNA-Tg的灵敏度和准确性都显著更高。这意味着它能更少地漏掉真正的转移灶(假阴性少),也更少地把没转移的误判为转移(假阳性少)。 研究还发现,对于这些小淋巴结,单用FNA-Tg效果就很好,加上FNAC也并没有带来额外的好处。 为什么FNA-Tg对付小淋巴结这么厉害?打个比方: FNAC像“抓间谍本人”:淋巴结太小,里面癌细胞少且分散,用细针“抓人”(取细胞)可能抓不到,或者抓到的“人”伪装得很好(细胞形态不典型),认不出来。 FNA-Tg像“检测间谍的专用信号”:癌细胞只要存在,就会持续释放Tg这个“信号”。即使细胞很少很难抓,或者淋巴结有囊性变干扰了细胞形态,洗脱液里这个“信号”浓度升高了,就能被灵敏的检测设备捕捉到!这就大大提高了发现“迷你间谍窝点”的能力。 这项研究给我们的重要提示: 精准诊断是精准治疗的前提: 明确淋巴结有没有转移、转移的范围,直接决定了手术是做单纯的甲状腺切除,还是需要同时清扫颈部淋巴结。扫多了增加并发症风险,扫少了可能遗留病灶。FNA-Tg,尤其是对小淋巴结的诊断优势,能帮助医生和患者做出更优决策。 小淋巴结,新技术更靠谱: 如果你的超声检查发现颈部有可疑的小淋巴结(特别是短径 ≤ 0.8 cm),而传统的FNAC结果不明确或者阴性,但医生依然高度怀疑,那么 强烈建议考虑加做FNA-Tg检测。这可能是避免漏诊的关键一步! 诊断有“双标”: 记住那两个关键数值(16.45 μg/L 和 比值>1.02),它们是研究得出的重要参考“警戒线”。当然,实际解读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判断。 作为大家的老朋友,费医生还有几点贴心提醒: 别恐慌,重筛查: 甲状腺结节非常常见,绝大多数是良性的。定期体检(尤其甲状腺超声)很重要。 找专业医生评估: 发现可疑结节或淋巴结,务必找经验丰富的甲状腺专科医生(外科或内分泌科)进行评估。是否需要穿刺、选择哪种穿刺方法(FNAC、FNA-Tg还是联合),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新技术,新选择: FNA-Tg在国内大医院或专科中心已逐渐开展。了解这项技术的优势,特别是对小淋巴结的价值,有助于你在就诊时与医生更有效地沟通。 女性朋友多关注: 甲状腺疾病确实“偏爱”女性。关注自身健康,了解相关知识,但不必过度焦虑。科学防治是关键。 医学的进步,就是为了让诊断更精准、治疗更个体化、患者获益更大。FNA-Tg在诊断甲状腺癌小淋巴结转移上的优异表现,尤其是对传统方法难以攻克的“迷你间谍”的精准打击能力,无疑是甲状腺癌精准诊疗道路上的一块重要拼图。希望这篇小科普能让大家对甲状腺健康多一份了解,少一份迷茫! 如果大家有甲状腺方面的疑问,也欢迎在正规医疗平台咨询。祝大家都有健康的甲状腺,元气满满每一天! 费健 医生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守护你的甲状腺健康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321

胰腺也会“闹脾气...

病请描述:胰腺也会“闹脾气”?揪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复发的“元凶”,科学应对不慌张! 嗨,各位关心健康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在手术台和无影灯下“奋战”了30多年,既拿手术刀精准切除病灶,也用微创消融针“温柔”化解病痛。见过太多胰腺的“喜怒哀乐”,今天想和大家深入聊聊一种特殊、容易被忽视,但管理不好就容易“卷土重来”的疾病——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特别是它“复发”的那些事儿,以及我们如何智慧应对。 最近仔细研读了一篇非常前沿的医学综述:《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及复发后治疗研究进展》(金晶、王迎春、黄永辉教授团队发表于核心期刊)。这篇文章就像一份详尽的“敌情报告”和“作战手册”,系统梳理了哪些因素容易导致AIP复发,以及万一复发了,医生们手中有哪些“新式武器”可用。今天,我就结合这篇重要的文献和咱们临床上的经验,用大家听得懂的话,掰开揉碎了讲给你们听。 一、认识这个“特殊分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AIP) 想象一下,我们身体里有一支忠诚的“免疫军队”,本应抵御外敌。但在AIP患者身上,这支军队可能“敌我不分”,错误地把自己的胰腺当成了“入侵者”进行攻击!这就导致了胰腺发炎、肿大。它和我们常听说的由胆结石或大量饮酒引发的急性胰腺炎不同,更像是免疫系统内部的一场“误伤风波”。 这种“误伤”可不容小觑,患者可能会出现: ·       皮肤、眼睛发黄(黄疸):因为肿大的胰腺可能压迫到胆管。 ·       持续的肚子不舒服、隐隐作痛。 ·       体重莫名其妙地下降。 ·       糖尿病突然出现或控制变差。 最让人头疼的“小强属性”:复发! AIP有个挺让人烦恼的特点——它可能被控制住一段时间后,又杀个“回马枪”,也就是复发了。研究显示,AIP的复发率在27%-50%之间,其中在我国更常见的1型AIP,复发率(约31%)显著高于2型(约9%)。反复复发可不是小事,它可能慢慢损害胰腺功能,导致消化吸收不良(外分泌功能不全)或糖尿病加重(内分泌功能不全),甚至让胰腺萎缩。 二、揪出复发的“元凶”:哪些危险因素要警惕? 为什么有些患者容易复发?这篇综述帮我们总结了关键的“危险信号”。了解它们,就像掌握了预防复发的“预警雷达”: 1.     血清学指标亮“红灯”: o   IgG4水平高: 这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信号灯”。无论是治疗前IgG4就很高(比如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还是治疗过程中IgG4水平再次升高(>135 mg/dl),都提示复发风险大大增加。它反映了体内免疫系统的“活跃度”依然很高。 o   IgA水平低: 一些研究发现,血清中IgA水平低也可能是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不过具体机制还在研究中。 o   其他“侦察兵”: 像自分泌运动因子(ATX)等指标,也被发现可能与复发相关,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2.     “战火”蔓延到胰腺之外: AIP,尤其是1型,常是全身性免疫疾病(称为IgG4相关性疾病)的一部分。如果初次发病时,免疫系统的攻击就不仅仅局限于胰腺,还波及了: o   胆管(导致硬化性胆管炎) o   唾液腺/泪腺(导致硬化性涎腺炎/泪腺炎) o   肾脏 o   腹膜后等部位,那么复发的风险也会显著升高。而且,复发时可能表现为胰腺外器官的再次受累。 3.     影像学上的“蛛丝马迹”: o   胰腺弥漫性肿大: 初次发病时整个胰腺都肿大的患者,复发风险更高。 o   激素治疗后胰腺持续肿大: 规范激素治疗6个月后,如果胰腺肿大还没完全消退,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强的复发预警信号! 4.     激素治疗“策略”很重要: o   疗程不足或减药太快: 激素(如泼尼松)是治疗AIP的“主力军”。但如果用药时间不够长,或者减药速度像“坐滑梯”一样快,免疫系统的“火苗”可能没完全扑灭,就容易死灰复燃。严格按照医嘱足疗程、缓慢减量是基石! o   维持治疗(MST)很关键: 亚洲的大量研究表明,激素诱导缓解后,进行长期低剂量(如5mg/天)的维持治疗,能有效降低复发率(比如从39%降到27%)。维持治疗通常建议持续2-3年,但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比如副作用风险)调整方案。研究明确指出,未进行维持治疗或维持剂量低于5mg/天,是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5.     其他“帮凶”: o   吸烟: 对!又是吸烟!研究明确显示,吸烟是AIP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了胰腺健康,请务必戒烟! o   初发症状: 起病时就伴有黄疸、胆管炎等,也可能与较高复发风险相关。 o   基因因素: 某些基因变异(如HLADQB1)可能也与复发有关联,但研究还在深入。 三、万一复发了,别慌!我们手里有“武器库”: 复发虽然让人沮丧,但并不可怕,现代医学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灭火”方案: 1.     重启激素治疗: 通常是复发后的首选方案。医生会根据复发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决定起始剂量和治疗方案,这次可能会建议更长的治疗期或更缓慢的减量速度。 2.     免疫调节剂“强力支援”: 对于频繁复发(比如一年内复发2次或以上)、激素依赖(一减药就复发)或不能耐受激素副作用的患者,医生会考虑请出“援军”——免疫调节剂。它们能更精准地调节过度活跃的免疫系统,常用的有: o   硫唑嘌呤 (Azathioprine): 研究证明它能有效预防复发(复发率19.2% vs 29.8%),是常用的选择。 o   吗替麦考酚酯 (Mycophenolate Mofetil) o   利妥昔单抗 (Rituximab) - “生物导弹”: 这是近年来的“明星药物”!它是一种单克隆抗体,能精准靶向清除导致疾病的B细胞。研究显示它对复发型AIP缓解率高达95%,尤其对于合并胰腺外器官受累或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效果非常显著,且安全性良好。堪称对抗顽固复发的“精准拆弹专家”。 3.     探索中的“新武器”: 像环孢素、雷帕霉素在动物实验中显示潜力,维多利珠单抗也有成功案例报道,为未来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费主任的贴心叮嘱: 虽然今天我们聚焦在AIP的复发和应对,信息来源于严谨的医学综述,但我想特别强调几点,尤其是对我们女性朋友: 1.     别过度紧张,也别忽视: AIP本身不是常见病,出现黄疸、腹痛、消瘦等症状,首先要做的是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最常见的胰腺炎原因还是胆结石和酒精。别自己吓自己,也别不当回事。 2.     信任医生,规范治疗是王道: 如果确诊了AIP,请务必严格遵医嘱!足疗程、缓慢减量、必要的维持治疗,是降低复发风险的基石。激素和免疫调节剂可能有副作用,医生会密切监测并帮您管理,切勿自行调整药物! 3.     健康生活方式是稳固“后方”: 戒烟!戒烟!戒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吸烟是明确高危因素!)。均衡饮食(少油腻刺激),适度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管理好压力,这些对维护免疫系统平衡、巩固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4.     定期复查是“护身符”: 把定期的血液检查(如IgG4、肝功能)、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当成守护健康的“必修课”。这是监测病情、早期发现复发的“雷达站”,早发现早处理,效果最好,伤害最小。 文章出处与推荐: ·       本文核心观点和最新进展源自权威综述:《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及复发后治疗研究进展》(作者:金晶、王迎春、黄永辉),发表于国内核心医学期刊。DOI:10.3760/cma.j.cn115667-20240411-00077 我是费健: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与胰腺疾病打交道30余年,深知患者不易。 ·       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荣誉是鞭策,更是责任。 ·       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这是我的科普初心阵地。我坚信,最前沿的医学知识,应该化作温暖易懂的语言,成为每个人守护健康的铠甲。 为什么推荐你了解AIP?虽然AIP相对少见,但理解“免疫系统可能误伤自身器官”这个概念,对于认识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大家关心的甲状腺疾病)都有启发。更重要的是,这篇综述强调的“规范治疗”、“定期随访”、“戒烟”、“健康生活方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健康金律!多一份对身体的了解,就多一份主动管理健康的智慧和从容。如果你或亲友有相关健康困扰,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希望这篇小文能帮你拨开医学迷雾,更从容地面对健康挑战。保持对身体的关注和好奇,我们下次科普再见!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1275

甲状腺结节“良恶...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良恶难辨”?别慌!蛋白侦探来帮忙,精准识别免开冤枉刀!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甲状腺外科手术及微创消融治疗,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全网科普粉丝超100万,致力提供专业、精准的甲状腺健康知识。) 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费健医生。在门诊,我每天都会遇到拿着甲状腺B超报告忧心忡忡的朋友,特别是女性朋友们。看到报告上写着“甲状腺结节”,心里难免打鼓:这到底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尤其是当医生提到“滤泡性肿瘤”时,很多朋友就更焦虑了。今天,我要给大家带来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咱们国家的科学家们,在甲状腺结节精准诊断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解决了那个让医生和患者都头疼的“滤泡性肿瘤良恶难辨”的世纪难题!这项重量级的研究,就来自西湖大学医学院郭天南教授团队,联合了国内外众多顶尖专家,发表在顶级的《EMBO Molecular Medicine》杂志上。 为什么“滤泡性肿瘤”让人这么纠结? 先给大家科普一下这个小烦恼: 1.     长得太像“双胞胎”了! 滤泡状甲状腺腺瘤 (FTA,良性) 和 滤泡状甲状腺癌 (FTC,恶性),在显微镜下看细胞形态,简直像“双胞胎”一样难以区分! 2.     术前诊断“失灵”! 我们常用的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或者细针穿刺抽吸活检(FNA,就是在结节上扎一针取点细胞看看),都很难在手术前准确判断它到底是良性的FTA还是恶性的FTC。 3.     “金标准”的无奈: 目前最可靠的判断方法,竟然是手术后把整个结节切下来,由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仔细寻找是否有“包膜侵犯”或“血管侵犯”这种恶性的证据。这意味着,很多良性的结节也被“一刀切”了,不仅让患者白挨一刀、留下疤痕、可能面临终身服药(甲状腺功能减退),也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 科学家们的“破冰”之旅:从基因到蛋白 郭天南教授团队深知这个痛点。他们联合了中国和新加坡共24家顶级临床中心,收集了超过1500名患者、近2500份样本的海量数据,决心要找到更精准的术前诊断方法。 ·       第一步:基因探索遇瓶颈。 他们首先用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检测了60多个可能与甲状腺癌相关的基因。结果发现:FTA和FTC的基因突变模式非常相似,只是某些基因(如TERT, NRAS)在恶性的FTC里出现频率稍高一点,但没有找到某个基因能明确判定良恶性。基于基因构建的诊断模型效果一般(AUC=0.67,简单理解就是准确度不太够)。 ·       第二步:蛋白质组学大显身手! 既然基因层面走不通,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接近生命活动“执行者”的层面——蛋白质!他们运用了尖端的“TMT定量质谱技术”,在大量样本中检测分析了超过1万种蛋白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找到了187个在良恶性滤泡肿瘤中表达有显著差异的蛋白质。 “24蛋白侦探团”诞生,精准识别立大功! 找到差异蛋白只是第一步。如何从中筛选出最核心、最有效的“侦探”来构建诊断工具呢?研究团队运用了强大的机器学习算法(XGBoost),像训练最精明的侦探一样,最终锁定了24个核心蛋白质,组成了高效的“蛋白分类器”。 这个“侦探团”有多厉害? ·       火眼金睛: 在最初的测试中,它对良恶性滤泡肿瘤的区分准确度极高(AUC高达 0.953),远远甩开了基因模型! ·       实战检验,表现稳健: 为了让它更贴近临床实际应用(毕竟检测一万多种蛋白成本太高),科学家们又开发了更经济、更快速的“靶向质谱检测(PRM)”版本,专门瞄准这24个关键蛋白。 o   在多个独立医院的回顾性样本(就是过去保存的病例样本)中验证,准确度依然优秀(AUC 0.871 - 0.853)。 o   最激动人心的是在前瞻性的FNA活检样本(就是像门诊穿刺那种新鲜样本)中的表现: §  虽然总体AUC略有下降(0.781,部分因为样本量小和FNA本身的局限性),但其阴性预测值(NPV)高达95.7%! 这是什么概念?如果这个分类器说“不是恶性”,那它有95.7%的把握是对的! 这个“排除恶性”的能力太关键了! 这项突破意味着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朋友们,这项研究的价值,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1.     避免“白挨一刀”! 高达95.7%的阴性预测值意味着,未来很多被诊断为“滤泡性肿瘤”但实际是良性的患者,有望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想想看,少了手术创伤、颈部疤痕、终身服药的可能,生活质量将大大提高。 2.     术前诊断更精准! 为医生在手术前提供更可靠、更客观的诊断依据,让治疗决策(是做消融?还是需要手术?手术范围多大?)更加精准、个性化。 3.     展现“中国智慧”! 这是多中心、大样本、融合了前沿蛋白质组学和人工智能的典范研究,代表了我国在甲状腺精准医疗领域的领先水平。 4.     未来可期! 这种基于蛋白质组学+机器学习的策略,不仅适用于甲状腺滤泡肿瘤,未来很可能推广到其他在显微镜下难以区分的肿瘤类型,惠及更多患者! 费主任的推荐理由: 作为一名在甲状腺外科奋战了30多年的医生,我深知术前精准诊断滤泡性肿瘤的困难给患者带来的困扰和焦虑。郭天南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真正抓住了临床痛点,是转化医学的典范。 ·       数据硬核: 24家中心、1500+患者、2400+样本,这样的规模确保了结果的可靠性。 ·       方法先进: 从海量蛋白质中筛选出核心标志物,结合AI建模,代表了诊断技术的前沿方向。 ·       临床价值巨大: 尤其是FNA样本中展现的高阴性预测值,具有即刻转化应用的巨大潜力,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实在在地改变临床实践,让更多患者受益。 结语: 甲状腺结节很常见,滤泡性肿瘤的诊断也不再是“无解之谜”。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像西湖大学郭天南团队这样的前沿研究,正在不断为我们照亮精准医疗的道路。请大家对医学进步保持信心,也无需过度焦虑。保持良好心态,定期体检,如有问题,及时咨询专业医生。相信科学,相信医生,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您的“颈上蝴蝶”! 健康人生,从健康甲状腺开始! 费健 于瑞金医院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1303

警惕!48小时“...

病请描述:警惕!48小时“油”击,肠道防线就告急? ——外科医生带你揭秘高脂饮食的“快”伤害! 作者: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30年外科&微创诊疗经验,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奖项获得者,百万粉丝科普达人,已为超10万网友提供专业咨询) 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费健,来自瑞金医院普外科。做了三十年外科医生,开过无数台手术,也做了大量微创消融,我深深体会到,很多身体的“大麻烦”,往往是从日常习惯的“小疏忽”开始的。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和我们一日三餐息息相关、并且最新研究揭示其危害速度远超我们想象的话题——高脂饮食对肠道的“闪电战”伤害。这份研究刊登在顶级学术期刊《细胞》的子刊《免疫》上,结论着实让人心头一紧! 我们都知道,长期大鱼大肉、油炸食品吃多了不好,容易胖,还可能引发各种慢性病(数据显示,高收入国家87%的死亡与慢性炎症性疾病相关!)。但你可能万万没想到,高脂饮食对肠道的破坏力,竟然能在短短48小时内就“火力全开”! 是的,你没看错,不是48天,是48小时——大概就是周末放纵两顿大餐的时间! 这项令人惊讶的研究发现了什么? 科学家们用小鼠做了实验,模拟我们“吃大餐”的情况。结果发现: “闪电”打击肠道卫士: 仅仅喂食48小时高脂饮食,就足以严重损害肠道中一群非常重要的“守护者”——第三组先天性淋巴细胞(ILC3)。它们像肠道里的“维和部队”。 关键武器“哑火”: 这些受损的“卫士”产生一种关键“防御武器”—— IL-22细胞因子 的能力大幅下降,而且这种抑制效果能持续长达21天! 屏障崩溃,敌军入侵: ✅ IL-22有多重要? 它就像肠道的“水泥”和“巡逻兵”,是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和内部免疫环境稳定(肠道稳态) 的核心!没了它… ✅ 肠道屏障“千疮百孔”: 肠道通透性增加,好比城墙出现了裂缝。 ✅ 菌群“天下大乱”: 有益的、有害的细菌平衡被打破(菌群失调)。 ✅ 炎症“一点就着”: 肠道变得异常脆弱,对损伤和炎症的敏感性大大提升!后续实验也证实,吃了几天高脂饮食的小鼠,遇到诱发肠炎的刺激时,反应更剧烈,损伤更严重。 为什么高脂饮食能这么快“得手”?关键在于脂肪的种类!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脂肪,在肠道里上演的是“天使与魔鬼”的戏码: “破坏王”饱和脂肪酸 (常见于动物脂肪、黄油、椰子油、棕榈油、很多加工食品、油炸食品): ✅ 它们会干扰肠道卫士(ILC3)内部的“能量工厂”——线粒体的功能。 ✅ 导致细胞“活力下降”,最终抑制ILC3产生保护性的IL-22。可以说,它们是这场“闪电战”的主要推手。 “守护者”不饱和脂肪酸 (常见于橄榄油、鱼油、坚果、牛油果): ✅ 它们的作用恰恰相反!能在细胞里形成脂滴 (LD)。 ✅ 这反而有助于维持ILC3的正常功能,减少线粒体的压力,对肠道卫士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费医生划重点 & 给朋友们的贴心建议: 这项研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伤害来得太快! 别再以为“偶尔吃一顿大油大肉没关系”,48小时的高脂暴露(尤其是饱和脂肪)就足以启动肠道损伤的链条。 脂肪种类天差地别! 饱和脂肪是“坏分子”,要严格限制(肥肉、油炸食品、很多零食点心);不饱和脂肪是“好帮手”,适量摄入有益(优质植物油、深海鱼、坚果)。 后果很严重! 肠道屏障破坏、菌群失调、炎症易感,这正是许多慢性炎症性疾病(如肠炎、代谢综合征甚至某些癌症)发展的土壤。 但别绝望,有希望! 研究也指出,这种早期损害是可逆的!这意味着,及时调整饮食,就能帮助肠道修复! 作为大家的朋友和医生,我的心里话: 亲爱的朋友们,特别是我们很多注重健康又常常为家人饮食操心的女性朋友们,我完全理解生活中聚餐的快乐、美食的诱惑。但健康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肠道更是我们全身健康的“根基”之一。这项研究告诉我们,保护肠道,真的需要“防微杜渐”: ✅ 日常饮食是主战场: 把好“入口关”,减少饱和脂肪摄入,增加膳食纤维(蔬菜水果全谷物),适量补充益生菌/益生元。 ✅ 警惕“周末放纵”的累积伤害: 连续几顿高油高脂大餐,对肠道的打击可能是迅速而持久的。 ✅ 用“好油”代替“坏油”: 烹饪多选择橄榄油、菜籽油等,少吃油炸和加工肉制品。 ✅ 倾听身体的信号: 如果经常出现腹胀、腹泻、便秘等不适,可能是肠道在“求救”,及时就医检查很重要。 健康是一场马拉松,不在于一时的冲刺,而在于每一天、每一餐的积累和选择。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更了解我们娇嫩又重要的肠道,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为它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毕竟,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是我们最重要的事业! 我是费健,关注我,一起学习更多靠谱的健康知识! (有甲状腺等普外科相关问题,也欢迎通过我的线上平台咨询哦!) 推荐理由: 紧跟前沿: 解读了顶级期刊《细胞》子刊《免疫》上的最新重磅研究,信息权威可靠。 颠覆认知: 揭示了高脂饮食(尤其饱和脂肪)对肠道造成损害的惊人速度(48小时),打破“长期才有害”的固有观念。 机制清晰: 用通俗语言解释了高脂饮食如何快速破坏肠道免疫细胞(ILC3)功能、降低关键保护因子(IL-22),以及饱和脂肪与不饱和脂肪的不同作用。 实用性强: 费健医生结合其丰富的临床和科普经验,给出了明确、可操作的健康建议(区分脂肪类型、调整饮食习惯),并强调了损害的可逆性,给予读者希望。 情感共鸣: 采用朋友谈心的语气,充满同理心(理解聚餐快乐、女性为家庭饮食操心),语言轻松活泼(“闪电战”、“天使与魔鬼”、“肠道卫士”)但核心科学内容严谨,符合目标读者(20-50岁,尤其女性)的阅读习惯和关切点。 结构清晰: 关键知识点(48小时伤害、脂肪类型差异、后果、建议)均用 ✅ 符号清晰列出,便于读者抓住重点。 作者背书: 充分介绍了费健主任的专业背景、成就和科普影响力(瑞金医院、30年经验、多项大奖、百万粉丝、十万咨询),极大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吸引力。结尾自然引导关注和咨询。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1166

体检单吓到你了?瑞金医院费健...

病请描述:体检单吓到你了? 瑞金医院费健:73.5%的“甲减”可能根本不用治!(31万人研究揭秘) 大家好,我是费健, 在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了30多年,天天和甲状腺这个“小蝴蝶”打交道,开刀、微创消融都做。这些年啊,除了在手术台上,我也特别爱在线上和大家分享靠谱的医学知识,全网有超过百万朋友关注,线上解答了十万多个疑问,就是希望能用最明白的话,把专业的健康知识送到大家手里。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甲状腺检查的一个重磅新发现! 这个新发现可不简单! 最近,咱们国家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赵家军教授团队,联合了国内49家顶尖医疗单位,把一项超级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世界顶级医学杂志《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这个杂志在医学界的地位,就好比科学界的《自然》杂志,权威性杠杠的! 他们研究啥了呢? 就是咱们体检或者看病时经常做的那个——甲状腺功能血液检查(查TSH、T3、T4这些指标)。大家拿到化验单,是不是经常一头雾水?看看箭头,再看看后面那个“参考范围”,心里就犯嘀咕:我这到底算不算有问题啊? 问题恰恰可能出在这个“参考范围”上! 一直以来啊,医院里用的这个参考范围,基本是“一刀切”——不管你是20岁的小年轻,还是70岁的老人家;不管你是男性还是女性;也不管你是哪种族裔背景,用的都是同一个标准线。这听起来好像挺方便,但赵教授团队的研究告诉我们:这其实不够科学! 可能会让不少人被“误诊”! 为啥呢? 因为我们的甲状腺功能,其实像我们的外貌、性格一样,会随着年龄、性别、种族的不同而自然变化!这项研究分析了中美加起来超过31万成年人的数据,结果发现: 年龄影响大着呢! TSH(促甲状腺激素):年纪越大,尤其是超过70岁以后,这个值会自然地升高。想想看,如果用年轻人的标准去卡老年人,很多身体倍儿棒的爷爷奶奶可能就被划到“亚临床甲减”那边去了! 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这个值呢,会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地下降。 T4(甲状腺素):这个指标相对稳定,没发现明显随年龄变化的趋势。 性别和种族也有差异! 研究发现,不同性别、不同种族背景的人群,这些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分布确实存在明显的不同。比如,某些激素水平可能在女性群体里天然就有特定的分布特点。 那“一刀切”的后果是啥呢? 研究团队做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对比:他们先用老标准(“一刀切”)给参与研究的人诊断,再用他们提出的新标准(考虑了年龄、性别、种族差异的个性化参考区间) 重新诊断。结果太令人惊讶了! 在美国的数据里: 原本被诊断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人中,48.5% 被新标准“平反”了,其实人家是正常的! 原本被诊断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人中,也有31.2% 被重新归为正常。 在中国的数据里,效果更明显: 原本的“亚临床甲减”患者,高达73.5% 被新标准认定为正常! 亚临床甲亢这边影响相对小一些。 这说明了什么?太重要了! 这就像以前大家都穿均码衣服,肯定很多人不合身——不是紧了就是松了。现在有了量身定制的尺码(个性化参考区间),才能更准确地判断这件“健康外衣”到底合不合体! 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 想想看,如果被误诊为“亚临床甲减”,可能就要开始吃药、定期复查,不仅带来心理负担,也可能面临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和经济负担。这项研究能帮助减少这种情况。 提高诊断精准度: 让真正有问题的人得到及时关注和治疗,也让甲状腺功能正常变化的人免于不必要的担忧和干预。 优化诊疗方案: 医生手里有了更精细的“尺子”,就能给每位患者制定更合适的方案。 费主任有话说: 这项由赵家军教授团队领衔的突破性研究,意义真的非常重大!它不仅仅是甲状腺领域的大事,也给整个医学界如何制定更精准的“参考标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为什么推荐大家了解这个研究? 做检查心里更有底: 下次拿到甲状腺功能化验单,如果看到指标在临界值附近,特别是年龄偏大或偏小的朋友,先别慌!知道这个“参考范围”不是绝对的铁板一块,个体差异很重要。当然,最终解读一定要交给专业医生结合你的具体情况。 推动更精准医疗: 了解这些前沿进展,也是在支持医学向着更精准、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受益的是我们每一个人。 关注自身健康变化: 提醒我们,健康指标需要动态、个体化地看待,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最后,费健主任还是那句老话: 关注甲状腺健康很重要,特别是咱们女性朋友们(甲状腺疾病更“偏爱”女性),定期体检不能少。但看到检查结果有波动,先别自己吓自己。找专业的医生(比如我这样的老甲状腺😄),结合你的年龄、性别、症状等综合判断,才是最靠谱的!健康路上,我们一起科学前行! 参考文献来源:Li Q, Tang Y, Yu X, et al. Thyroid Function Reference Intervals by Age, Sex, and Rac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Ann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May 6, 2025. doi:10.7326/ANNALS-24-01559 (原始研究论文)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830

甲状腺癌术后“核...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术后“核武器”碘131治疗:你需要知道的科学真相文 | 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 | 从医30年 |  专注甲状腺疾病诊疗与科普 大家好,我是费健,瑞金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在手术台和诊室忙碌了30多年,也做了不少线上科普,接触了超10万的咨询。我发现很多甲状腺癌患者,特别是咱们女性朋友(甲状腺癌确实更“偏爱”女性),术后面对医生建议的“碘131治疗”时,常常一头雾水,甚至有点害怕——“核武器”?听起来吓人啊!今天,咱们就像朋友聊天一样,把碘131治疗这件事掰开揉碎讲清楚,消除恐惧,科学面对。 为什么甲状腺癌术后,医生常提“碘131”? 首先,90%以上的甲状腺癌属于“分化型”(主要是乳头状癌和滤泡癌),它们有个特点:像正常的甲状腺细胞一样,能“吃”碘! 碘131,就是碘的一种“放射性兄弟”。我们利用这个特性,让术后可能残留的甲状腺组织或癌细胞“吃”下它。碘131在衰变时会释放出射程很短的β射线(就像精准的微型导弹),破坏这些“坏细胞”,达到清除残留、消灭微小转移灶、降低复发风险的目的。这就是它被称为“核武器”的原因——精准打击! 哪些情况医生会建议做碘131治疗?不是人人都需要! 别紧张,碘131治疗有明确的适应症,医生会根据你的术后病理报告(比如肿瘤大小、有无侵犯包膜、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理亚型等)进行复发风险评估。通常以下情况需要考虑: “清甲”: 甲状腺全切后,清除残留的正常甲状腺组织。这样做的好处是: 方便后续通过血液检查(甲状腺球蛋白, Tg)更灵敏地监测复发。 让未来的碘131全身显像更清晰,不受残留甲状腺干扰。 “辅助治疗”: 用于手术后复发风险中高危的患者。这时虽然没有明确的影像学证据显示有转移,但根据病理特征(如肿瘤较大、侵犯周围组织、特殊高危亚型如高细胞型、淋巴结转移较多等),医生判断存在隐匿转移灶或复发风险较高,需要碘131来“扫荡”可能存在的微小“漏网之鱼”。 “清灶治疗”: 这是对付明确存在转移灶(如颈部淋巴结转移、肺转移、骨转移等)的主力军!只要这些转移灶还保留摄碘功能,碘131就能发挥作用。 重要提示: 低危患者(如微小癌、无转移、无高危特征)通常不需要碘131治疗,过度治疗反而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 碘131治疗前,你必须做好的关键准备:低碘饮食! 想让碘131治疗效果好,让癌细胞“饿”着等“碘”是关键!这就是低碘饮食。目的是耗尽体内储存的碘,让残留的甲状腺组织或癌细胞处于“极度饥饿”状态,这样它们才会在治疗时“饥不择食”地大量摄取碘131,达到最佳杀伤效果。 低碘饮食怎么做?核心要点看这里: 严格避免的食物/物品:      所有海产品: 海带、紫菜、海鱼、虾、蟹、贝类、海藻、虾皮     加碘盐及含碘盐加工食品: 如咸菜、酱油(看清成分,选择无碘酱油) 避免含碘药物: 如胺碘酮、含碘维生素、华素片等     食盐: 必须使用无碘盐!      蛋类: 只吃蛋白,蛋黄含碘高     调味品: 醋、糖、蜂蜜、植物油(非海鲜来源)通常安全     牛奶: 适量饮用(一般建议每天不超过200ml)     加工食品: 留意成分表,避免含碘添加剂      治疗前检查: 避免做增强CT(含碘造影剂),如需做,需间隔至少1-3个月再做碘131治疗         停用优甲乐(左甲状腺素钠片): 通常需要停服 2-4周,具体遵医嘱,目的是让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30 mIU/L),刺激癌细胞“想吃碘”     低碘饮食需要坚持多久? 一般要求治疗前 1-2周 开始严格执行,并持续到服碘后(根据医生要求,可能还需维持几天到2周)。这个过程确实需要毅力,但为了治疗效果,值得坚持!把它当作一次特别的健康挑战吧! 碘131治疗过程是怎样的?需要“隔离”? 口服药物: 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确定剂量(从几十毫居到几百毫居不等)。碘131是液体,空腹口服。服完后多喝水、多排尿,帮助排出未被吸收的放射性物质,减少对膀胱等的辐射。 必须隔离: 是的,因为服碘后一段时间内(通常是几天),你呼出的气体、体液(唾液、汗液、尿液、粪便)都含有微量放射性。为了保护他人(尤其是孕妇和儿童),需要在医院专门的核素隔离病房住几天(一般3-5天)。这期间: 家人不能陪护,但可以通过电话、视频联系。 病房内物品专用,排泄物需特殊处理。 护士会送餐(也是低碘或无碘饮食)。 注意口腔卫生,可以含服维生素C片或嚼无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保护唾液腺。 出院后仍需注意: 1周内: 尽量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尤其是长时间接触时),避免乘坐拥挤的公共交通工具。 亲密接触: 伴侣间避免亲吻、拥抱等亲密接触 2-4周。 特殊人群: 如果家中有 孕妇或婴幼儿,建议分开居住或严格保持距离 1个月 以上更稳妥。 个人物品: 单独清洗餐具、毛巾、衣物。 碘131治疗安全吗?有什么副作用? 总体安全性良好,副作用通常是短暂、轻微且可控的。最常见的早期(治疗后几天到几周内)反应包括: 颈部肿胀/疼痛: 残留甲状腺组织被破坏引起的炎症反应。研究显示约26.8%的患者会发生,吸碘率高的患者更常见。一般几天后会缓解。 恶心、胃口差: 放射性对胃肠道的轻微刺激。分期较晚、剂量较大的患者可能更明显。 口干、味觉改变、唾液腺肿痛: 唾液腺也会少量摄取碘131。研究显示女性患者、曾感染过新冠的患者口干发生率可能更高。多喝水、嚼酸性食物(如柠檬片、话梅 - 无糖低碘型)或维生素C有助于缓解。 少数人可能出现: 口腔溃疡、眼干、暂时性白细胞降低(非常少见)。 重要提示: 大量的研究和长期的临床实践(碘131用于甲状腺癌治疗已近80年!)表明,规范剂量的碘131治疗 不会 显著增加白血病、其他癌症、不孕不育的风险。生育问题:男性建议治疗后 半年,女性建议治疗后 1年,且甲状腺功能控制稳定后,再考虑怀孕是安全的。 费主任的心里话: 姑娘们,还有各位关心自己健康的兄弟姐妹们,甲状腺癌虽然发病率在上升,但绝大多数(尤其是分化型)预后非常好,被称为“懒癌”是有道理的。碘131治疗是术后一个非常重要的武器,特别是对于中高危患者和有转移的患者,它能显著降低复发风险,提高治愈率。关键是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明确自己是否需要做,并严格做好治疗前准备(尤其是低碘饮食!)和防护措施。不要被“核”字吓倒,它其实是“精准医疗”的典范。 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不适,但想想它带来的长期获益,这些暂时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保持乐观心态,有任何疑问随时和你的主治医生沟通。记住,科学认知是战胜恐惧最好的武器! 费健 主任医师 门诊信息(供参考,请以医院官方最新公布为准): 上海瑞金医院总院(黄浦区瑞金二路197号):普外科 国际门诊部(具体时间请查询瑞金医院官网或官方APP预约) 擅长: 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精细化手术治疗、微创消融治疗、术后综合评估管理。 希望这篇融合了最新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科普,能真正帮助到大家!健康路上,我们一起同行!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1637

甲状腺里的“潜伏...

病请描述:甲状腺里的“潜伏杀手”:局部晚期癌的真相与预防——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防癌指南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医生。30年里,我做过上万台甲状腺手术,也做过微创消融,深知一个道理:甲状腺癌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忽视的“癌变升级”。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种凶险类型——局部晚期甲状腺癌(LATC)。它虽然只占甲状腺癌的15%,但死亡率高达23%!更揪心的是,它可能悄悄“潜伏”在看似安全的“低危癌”中。(数据来源:《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4年述评)一、为什么“温和”的甲状腺癌会变“凶”?甲状腺癌大多预后良好,但约15%的患者会进展成局部晚期癌。昆明医科大学程若川教授团队的研究揭示了关键原因:△ 三大致命漏洞:“低危癌”的误判你以为的“安全小结节”,可能暗藏危机!26%的微小癌(≤1cm)已转移至中央区淋巴结,但超声检出率仅28%!国内外对“低危”标准不统一(如中国标准比欧美严格2倍)。检查手段的盲区B超看中央区淋巴结像“雾里看花”,对侧颈淋巴结的误判率也达30%。细针穿刺很难识别高危亚型,近一半结果存在争议。治疗策略的隐患国际指南近年推崇“保守治疗”(如观察微小癌、缩小手术范围),但韩国数据敲响警钟:> 甲状腺癌发病率下降40%,死亡率却翻3倍!热消融的滥用:78.6%的消融后手术患者发现肿瘤粘连侵犯,33%竟是双叶癌!(中国研究数据)二、这些人群要格外警惕!✔ 高危人群自查清单:查出甲状腺结节靠近被膜或喉部存在多发性病灶(像散落的“小芝麻”)有甲状腺癌家族史青少年时期颈部接受过放射线(如放疗)结节短期增大(监测22个月,51%的微小癌体积增长>50%)>> 费主任建议:若符合以上任意一条,请专项检查:高危基因检测(TERT/BRAF突变) + 颈侧区增强CT + 术中快速病理三、防癌的黄金法则:精准狙击“癌变升级”根据最新研究,避免LATC的关键是从源头拦截:程若川教授团队强调:“对低危癌的规范管理,是防止LATC的第一道防火墙!”四、未来可期:医学在行动基因层面:已发现TERT/BRAF双突变是癌变加速器,精准靶向治疗在研发中。诊疗规范:中国专家正推动统一LATC定义,建立高危患者数据库。患者教育:记住一个公式:早筛(高危基因+影像) + 根治手术 + 规范随访 = 99%的治愈率本文知识来源核心文献:《局部晚期甲状腺癌的成因分析与临床启示》刊载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4年11期作者:程若川教授团队(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什么推荐你读这篇?作为深耕甲状腺领域30年的外科医生,我既见证过“一刀治愈”的喜悦,也见过本可避免的晚期悲剧。这篇述评用全球10万例数据揭示真相:甲状腺癌的“温和”面具下,藏着一把需警惕的刀。希望每位读者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首席顾问”——不恐慌,不轻视,用科学防癌!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全网科普粉丝超100万★ 温馨总结:甲状腺癌不可怕,但“小病拖大”最致命。高危人群早筛查,规范治疗是王道!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341

肚子剧痛像刀割?当心是胰腺在...

病请描述:肚子剧痛像刀割?当心是胰腺在“自残”!JAMA最新指南教你保命秘诀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拿着手术刀和消融针在临床干了30多年,也拿过些医学奖项,但我觉得啊,把复杂的医学知识掰开揉碎讲给大家听,让更多人远离疾病,可能更有意义。所以我也爱在线上做科普,希望能成为大家手机里那位靠谱的“医生朋友”。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听起来就挺“凶险”的毛病——急性胰腺炎。别被名字吓到,咱们今天就用“唠家常”的方式,把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最近一篇重磅综述的精髓,给大家说明白。为啥要看《JAMA》?简单说,它就是医学界的“顶刊”之一,发表的文章都是最前沿、最靠谱的临床知识! 胰腺炎?胰腺为啥会“发炎”? 想象一下,你身体里有个默默工作的“消化工厂”——胰腺。它平时分泌消化酶(就像强力清洁剂)帮我们分解食物。但有时候,这些“清洁剂”在工厂里(胰腺内部)被错误地提前激活了!好家伙,这下它不分解食物,开始“消化”自己的胰腺组织了!这就是可怕的“自体消化”,也就是胰腺炎的本质。 别小看它,真的很常见! 在美国,它是导致肠胃病住院的“头号选手”之一,每年急诊人次超过30万!虽然大多数(约80%)是轻中度的,但每5个重症患者里,就有1个可能面临生命危险(死亡率约20%),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什么会让胰腺“想不开”开始“自残”?两大“元凶”最常见: ✅ 胆结石作祟 (胆源性): 小石头堵住了胰液流出的管道,压力一大,“清洁剂”就漏出来搞破坏了。这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 酒精刺激 (酒精性): 喝多了,酒精直接伤害胰腺细胞,或者干扰了细胞内的正常工作流程。这也是复发和变成慢性胰腺炎的大隐患。 其他“帮凶”: 甘油三酯高到“爆表”(>1000 mg/dL) 血钙太高 (高钙血症) 某些药物 (真的有不少药可能诱发) 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甚至一些检查操作(像ERCP)也可能诱发。 怎么知道是胰腺炎在作怪?记住这“三板斧”: ✅ 痛!剧痛! 上腹部持续性的、刀割样的剧痛,常常向后背“窜”,吃饱了、躺平了可能更痛。还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烧。 ✅ 血液“警报”: 抽血查淀粉酶和脂肪酶,这俩指标常常飙升到正常上限的3倍以上! ✅ 影像“证据”: 比如增强CT或MRI,能看到胰腺发炎、肿胀的样子。 医生诊断时,通常需要上面3条里至少满足2条。大部分情况(80%)靠前两条就能锁定目标。 病情轻还是重?关键看“器官累不累”! 胰腺炎凶不凶险,核心在于它有没有连累到其他重要器官(比如肺、肾、心脏),以及这个“连累”持续了多久。 轻度: 器官没事,自己就能好,通常一周内出院。 中度: 器官功能短暂出问题(48小时内能恢复),或者有些局部并发症(比如胰周积液)。 重度: 器官功能衰竭超过48小时!这才是最危险的情况,需要住进ICU严密监护。 为了快速判断病情有多重,医生们开发了一些评分工具,比如BISAP评分(一个相对简单快速的床边评估表)。这些工具就像“预警雷达”,能帮医生更早识别高风险患者,决定是住普通病房还是进ICU,提前做好准备。但记住,工具是辅助,医生的经验和判断永远是最重要的! 救命的关键两步:补液 + 喂食! 一旦确诊,医生会立刻做两件非常重要的事,这是治疗的基石: ✅ 拼命“补水”(液体复苏): 为什么? 发炎会让身体大量液体渗漏到“第三间隙”(比如胰腺周围),加上呕吐、不能吃喝,身体严重“缺水”!这会导致血液循环不足,器官“渴坏了”就衰竭了。 怎么补? 首选像乳酸林格液这样的等渗液体,在急诊就要开始快速大量地输液(专业说法叫“积极复苏”),目标是把心率、血压、尿量等指标拉回正常范围。补多少、补多快?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比如有没有心脏病、肾病)精细调整,既要补足,又不能补过头导致肺水肿。 ✅ 尽早“开饭”(营养支持): 为什么? 身体在炎症风暴下消耗巨大,急需能量!更重要的是,肠道在缺血缺氧时,屏障功能会受损,细菌容易“跑”到血液里引发更严重的感染。肠内营养(通过鼻子插管到胃或小肠,或者能自己吃就吃) 是首选!它能给身体供能,更能保护肠道屏障,减少感染风险。 什么时候吃? 越早越好! 研究表明,24-72小时内开始肠内营养好处多多,能显著降低器官衰竭和死亡风险!别等肚子完全不痛了才吃。能自己吃?那就吃(低脂饮食开始)!吃不了?插管喂!实在连肠子都不工作了?才考虑静脉输营养液(肠外营养)。 传统观念要颠覆: 以前怕吃东西刺激胰腺分泌,现在证据确凿:早期肠内营养利远大于弊! 治好了就完事?预防复发更重要! 急性胰腺炎像个“捣蛋鬼”,赶跑了还可能再来。怎么防止它“杀回马枪”?关键看病因: ✅ 胆结石惹的祸?切胆囊! 轻症患者:强烈建议在第一次住院期间就切掉胆囊,或者在出院后2-4周内尽快切。拖得越久,复发风险越高(研究显示,5年内没切,约五分之一的人会复发)! 中重度或重症患者:如果胰周还有积液或坏死,需要等积液稳定吸收(大约6周后)再手术更安全。 ✅ 喝酒喝出来的?赶紧戒! 酒精性胰腺炎复发风险极高,也是进展成慢性胰腺炎和胰腺功能衰竭(消化不良、糖尿病)的“罪魁祸首”。住院时医生就会跟你谈戒酒的重要性,出院后更需要长期坚持,可能需要专业帮助。 ✅ 高血脂引起的?控血脂! 饮食调整、药物(如贝特类)都要跟上。 ✅ 其他病因? 比如高钙、药物引起的,就得针对性地处理这些“根子”问题。 费医生的贴心总结与叮嘱: 急性胰腺炎这病,来得急,变化快,轻重悬殊。但抓住几个核心点,就能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 ✅ 识别要快: 剧烈上腹痛向后背放射 + 恶心呕吐,赶紧就医查血(淀粉酶/脂肪酶)! ✅ 评估要准: 医生会用专业方法(包括评分)判断病情轻重,决定治疗方案。 ✅ 治疗要早: 早期足量补液 + 早期肠内营养 是两大救命法宝! ✅ 病因要除: 该切胆囊别犹豫,该戒酒时要狠心! 这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 定期随访: 即使是轻症,也要留意有无消化不良(脂肪泻)、血糖异常等问题,及时处理。 虽然我是普外科医生,平时聊甲状腺比较多,但胰腺健康同样关乎生命质量!希望这篇来自《JAMA》前沿综述的科普,能让大家对这个“沉默杀手”有更清晰的认识。记住,预防大于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别暴饮暴食、限制饮酒、控制血脂)就是最好的“护胰符”!如果出现可疑的剧烈腹痛,别扛着,及时就医才是王道! 我是费健,关注我,一起学习更多守护健康的实用知识! 文章出处: 本文核心知识提炼自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 2025年4月发表的权威综述《Acute Pancreatitis: A Review》。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精通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致力于专业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以专业和精准著称。推荐理由: 这篇《JAMA》综述由国际权威专家撰写,全面、及时地整合了急性胰腺炎诊治的最新证据和最佳实践,尤其强调了早期液体复苏、早期肠内营养、精准风险分层和病因根除(如胆囊切除、戒酒)等关键环节,对临床医生和患者都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1577

甲状腺上的“小麻...

病请描述:甲状腺上的“小麻烦”,微创消融来帮忙!——聊聊低危甲状腺微小癌的热消融治疗 嗨,朋友们,特别是关心健康的姐妹们,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在手术台和诊室里摸爬滚打了30多年,既拿手术刀,也用消融针,深感大家面对甲状腺疾病时的困惑和担忧。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种越来越受关注的甲状腺癌治疗方式——热消融,特别是针对一种很常见的“小麻烦”:低危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这个话题最近在《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5年1月)上有一篇很棒的综述文章,结合我的临床经验,跟大家分享下。 为什么特别关注这个“小麻烦”? 先看一组数据,让人有点小紧张:甲状腺癌已经悄悄爬升到我国癌症发病率的第三位了!而在甲状腺癌里,乳头状癌占了绝大多数(85%左右)。当它个头很小(≤1厘米),就被称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别慌!这类“小癌”绝大多数属于“低危型”,意思是它们通常生长缓慢,极少危及生命。就像文章里强调的,低危PTMC有明确的“画像”: 长得“规矩”:不是那种特别凶的病理类型(比如高细胞型)。 位置“安全”:没有突破甲状腺的包膜去侵犯周围组织,不在危险的峡部,而且是单发的。 背景“干净”:没有家族史、小时候没被射线照过脖子。 没有“扩散”:淋巴结和远处器官都干干净净。 面对这种“低危PTMC”,传统上有两种选择:密切观察(Active Surveillance, AS) 或者 传统开刀手术。观察能避免手术创伤,但长期带着“癌”字的心理负担和频繁检查,也让不少朋友焦虑;手术效果确切,但脖子上留疤、可能影响声音,也让爱美的朋友们(特别是女性)犹豫。 热消融:微创治疗的新选择 这时,“热消融”技术闪亮登场了!它就像一根精准的“热能针”,通过皮肤穿刺进去,在超声引导下找到那个“小麻烦”,然后用瞬间产生的高温(射频、微波或激光)把它“烧掉”。坏死的组织会被身体慢慢吸收掉。它的魅力在于: 微创:只有针眼大的小伤口,几乎不留疤。 恢复快:通常门诊或短时住院就能做,术后恢复快。 保护功能:大部分情况下不需要终身吃甲状腺素药。 疗效好: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热消融靠谱吗?效果好不好?(看数据说话!) 那篇综述文章汇总了国内外大量的研究,结果令人鼓舞: 疗效显著: 多项研究表明,经过热消融(射频、微波、激光)治疗后,PTMC病灶的体积缩小率(VRR)能达到99%以上,很多病灶最终完全消失。 长期随访(甚至长达10年) 也显示,复发率、淋巴结转移率都很低。 安全性高: 并发症发生率低(整体在1-5%左右),且大多是轻微的、暂时的(比如短时间的声音嘶哑、局部疼痛)。 严重并发症(如永久性声带麻痹、大出血)极其罕见。 VS 传统手术: 多项对比研究发现,对于低危PTMC,热消融的长期肿瘤控制效果不逊于手术(复发率、转移率无显著差异)。 但热消融的优势很明显: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创伤小、费用可能更低、不留疤、并发症风险更低。 哪些情况适合考虑热消融? 随着技术成熟和证据积累,热消融的“门槛”也在放宽,但核心还是针对低危PTMC。目前认为比较适合的情况包括: 确诊的单发低危PTMC:符合我们前面说的“低危画像”。 患者有强烈微创意愿:特别关注美观、害怕手术疤痕、担心手术并发症。 手术风险高:比如年龄大、基础疾病多、麻醉风险高。 拒绝或不适合长期观察(AS):心理压力太大,无法接受带瘤观察。 (在经验丰富的中心评估下)部分特殊病例: 有研究提示,即使轻微侵犯包膜的PTMC,热消融也可能有效(但需更谨慎评估)。 对于多发的微小癌(MPTMC),如果位置合适且评估为低危,也有成功应用热消融的报道(研究显示肿瘤完全消失率高,并发症低)。 热消融也有“局限性”,需要理性看待 作为深耕微创领域的医生,我必须坦诚地告诉大家,热消融并非万能,也有它的局限性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看不见的敌人”: PTMC有时会“藏猫猫”(多灶性),或者有非常微小的淋巴结转移(隐匿转移),超声检查可能发现不了。热消融只能处理看得见的病灶,对这些“隐形”问题就无能为力了。术前精准评估(有时需结合其他检查)和术后密切随访至关重要。 “斩草要除根”: 为了保证彻底消灭癌细胞,消融范围需要比看到的肿瘤大一点(扩大消融),具体大多少(2mm?3-5mm?)医生会根据经验和病灶位置判断。这需要精细操作。 “病理是金标准”: 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和亚型(是否真的是低危?)非常关键。但现实中,不是所有医院都能做精细的病理亚型分析。这时,基因检测(如BRAFV600E突变) 可以帮忙评估肿瘤的“脾气”(侵袭性),辅助治疗决策。研究显示,即使是BRAF突变的单灶PTMC,热消融也可能安全有效。 医生的“手艺活”: 热消融是个精细技术,非常依赖医生的经验和解剖知识。操作不规范会增加损伤喉返神经(影响声音)等风险。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和中心非常重要! 长期数据仍在积累: 虽然现有中短期数据非常好,但毕竟热消融用于PTMC治疗的历史相比手术还是短一些。术后需要遵医嘱进行长期、规律的超声随访,监测有无复发或新发病灶。 费主任的小结与心里话 朋友们,热消融这项技术,以其微创、高效、美观的特点,确实为低危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提供了继“观察”和“手术”之外的第三种有力武器。尤其对于那些手术风险高、对美观要求高、心理负担重的朋友们,它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效果确切的选项。 但关键点在于: 严格把握“适应证”:必须是经过专业评估确认的低危PTMC。 精准的术前评估:借助超声、必要时基因检测等,尽量排除“隐藏风险”。 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和中心:技术熟练是安全和效果的保障。 术后坚持规律随访:这是长期安全的基石! 医学在进步,选择也在增多。没有绝对“最好”的治疗,只有“最适合你”的方案。作为医生,我的责任就是把各种方案的利弊讲清楚,帮助大家结合自身情况(病情、身体条件、心理状态、生活需求)做出最安心的选择。 如果你或家人朋友正面临甲状腺结节的困扰,特别是确诊或疑似PTMC,别害怕,也别盲目做决定。建议带上资料,找专业的甲状腺外科或内分泌科医生(比如像我们瑞金医院这样的综合性大医院)好好聊一聊,全面评估后再做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我平时也努力在线上做科普(全网有百万粉丝朋友啦),就是希望能用专业知识帮大家驱散一些迷雾。健康路上,我们一起加油! 本文知识要点回顾: 低危PTMC是什么? 小的(≤1cm)、生长慢、极少致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有特定“低危”标准。 热消融是什么? 微创技术,用热能(射频/微波/激光)经皮精准“烧掉”肿瘤。 热消融的优势: 微创无疤(仅针眼) 恢复快 保护甲状腺功能(大多无需终身服药) 疗效好(研究证实对低危PTMC有效安全,长期控制不逊手术) 并发症少且多轻微 适合人群(核心): 确诊的单发低危PTMC,患者有微创意愿、手术风险高或拒绝观察/手术者。特殊病例需严格评估。 重要局限性/注意事项: 无法处理超声看不见的隐匿病灶/转移。 依赖精准的术前评估(超声、必要时基因检测如BRAF)和医生经验。 术后必须长期规律随访(超声复查)! 核心理念: 治疗是个性化选择! 充分了解,与医生沟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文章来源与推荐理由: 文章出处: 本文核心观点和大量研究数据来源于《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5年1月第45卷第1期的综述文章《低危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热消融治疗的现状与思考》(作者:张俊平,刘莹,徐积凡)。 推荐理由: 该文章系统、全面地回顾了当前热消融治疗低危PTMC的最新研究进展、临床疗效、适应证拓展、并发症及局限性,证据充分,代表了该领域的前沿认知,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我结合自身30余年外科及微创消融经验进行解读,力求通俗准确。 希望这杯关于甲状腺健康的“早茶”,能让大家喝得明白、安心!记得,有“结节”莫慌,科学面对是关键。 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444

​融合基因ETV6-NTRK...

病请描述:融合基因ETV6-NTRK3与青少年甲状腺结节/癌   费医生好像很少讲关于青少年甲状腺结节/癌的案例,刚好近期就遇到了几位。   其中一位患者为一名17岁女孩,无明显诱因下触及左侧甲状腺结节1个月就诊。无声嘶、吞咽困难、甲亢或甲低等相关症状,无甲状腺癌家族史。   她的关键检查及手术后情况: 1.     超声(图1),所见左侧甲状腺结节恶性可疑,伴弥漫性病变(提示桥本氏甲状腺炎)。 2.     甲功七项(图2),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升高(支持桥本氏甲状腺炎诊断)。   3.     细针穿刺活检(图3),细胞学检查提示“意义不明确的细胞非典型病变”。 4.     基因检测(图3),发现具有临床意义的融合基因 ETV6-NTRK3(提示恶性风险)。   5.     手术及病理:甲状腺左叶+峡部切除+左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确(图4)诊为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   6.     后续治疗: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左甲状腺素钠,商品名:优甲乐/雷替斯),以预防甲减及肿瘤复发(防止TSH刺激肿瘤生长)。   从这个病例中,希望广大的家长得到以下启示: 1.     青少年甲状腺结节的恶性风险 成人 vs 青少年: l  成人甲状腺结节恶性比例约 5%-10%,而青少年高达19%-34%(需高度警惕)。 l  本例无家族史及症状,但超声提示恶性可疑,强调青少年结节需更积极评估(如基因检测)。 2.  ETV6-NTRK3 融合基因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成人 3.     基因检测的重要性 青少年甲状腺结节穿刺结果不明确时(如 “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病变”),融合基因检测(如 ETV6-NTRK3、RET)可显著提高恶性诊断率,避免漏诊。 4.     关注高危因素青少年 l  辐射暴露史:头颈部放疗或多次放射检查的青少年,需定期甲状腺筛查。 l  家族史:甲状腺癌(尤其是髓样癌、PTC)家族史者,建议基因筛查(如 RET 基因)。 5. 治疗与随访的特殊性 l  青少年甲状腺癌术后需更严格的TSH 抑制治疗(维持低水平 TSH 以抑制肿瘤复发),并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及超声。 l  融合基因阳性患者可能需长期随访,警惕远处转移(如肺、骨转移)。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