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甲状腺问题悄悄找上门?出现这些信号要当心!瑞金医院专家一文说清文章正文: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来,我既做传统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治疗,一路走来,深深感受到大家对甲状腺健康的关注与困惑。今天借助一篇由北京协和医院高维生教授撰写的《认识甲状腺疾病的慢性流行病学特征》一文,结合我自己的临床经验,跟大家聊聊甲状腺那些事儿。一、甲状腺,身体的“发动机”你可别小看脖子前这个小小的蝴蝶状器官,它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几乎影响着全身每一个细胞——代谢速度、心跳、体温、情绪、体重……都跟它有关。一旦它“闹情绪”,整个人状态都不对劲。二、三类常见甲状腺问题,你中招了吗?根据高维生教授的文章和我多年的临床观察,目前我国甲状腺疾病主要包括三类,发病率都不低: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典型表现:心慌、手抖、怕热、多汗、吃得多还瘦、容易焦虑。数据显示:我国临床甲亢患病率约0.78%,女性远高于男性。治疗方式:药物、放射性碘、手术。需长期随访,复发率不低。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典型表现:疲劳、怕冷、体重增加、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数据显示:临床甲减患病率1.04%,而亚临床甲减高达12.93%,尤其在老年女性中更常见。注意:育龄女性若甲状腺抗体阳性,可能影响怀孕和胎儿发育,务必提前筛查!甲状腺结节检出率极高,>0.5cm的结节患病率超20%,但90%以上都是良性。重点是鉴别良恶性。如今甲状腺癌发病率显著上升,2022年全国新发超46万例。好消息是:大多数甲状腺癌预后非常好,5年生存率超84%,规范治疗是关键。三、为什么女性更要多关注甲状腺?数据显示,女性在甲亢、甲减、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癌等方面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尤其是情绪波动大、压力大、孕期、更年期等阶段,激素变化剧烈,更容易“触发”甲状腺问题。四、体检发现异常怎么办?别慌!如果查出甲状腺结节,先别自己吓自己。绝大多数只需定期观察。如果TSH、T3、T4等指标异常,配合医生做进一步检查(如抗体、超声、穿刺等)。即使是甲状腺癌,尤其是分化型癌,治疗效果也很好。我现在也常规开展微创消融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很多患者第二天就能出院。五、我为什么坚持做科普?我从医30年,拿了几个科技奖,做了上万台手术,但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能通过线上平台(全网粉丝超100万)帮到更多普通人。医学知识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它应该被每一个需要的人理解和使用。如果你或家人有甲状腺方面的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通过正规平台咨询。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最好的“健康保险”。本文内容参考:北京协和医院高维生教授《认识甲状腺疾病的慢性流行病学特征》作者介绍: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事甲状腺手术与微创消融3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得者,全网粉丝超100万,致力于做有温度的医学科普。推荐理由:专业权威 + 数据真实 + 语言亲切 + 解决方案清晰,适合每一位关注健康的朋友阅读和收藏。温馨提示:本文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1399
病请描述:2025国际甲状腺癌指南来了!这些情况不用切,微创也能行,瑞金医院专家说清楚 文章正文: 大家好,我是费健。在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了30多年,做了上万台甲状腺手术,也通过微创消融帮助了很多朋友。最近,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刚刚发布了《2025年分化型甲状腺癌管理指南》,这是一份非常权威的国际共识。今天我就用大家听得懂的话,帮你划重点、做解读。 一、指南是什么?为什么值得看? 这份指南是由全球40多位顶级甲状腺专家共同制定的,基于最新研究和临床数据,目的是让治疗更精准、更人性化。它不只是写给医生看的,也和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二、关键知识点清单:你一定要了解的6件事 甲状腺癌≠绝症绝大多数甲状腺癌是“懒癌”,发展慢、预后好。尤其是“分化型甲状腺癌”,占90%以上,只要规范处理,长期存活率极高。 “不一刀切”成为新趋势过去很多人一听是癌就急着要手术。但现在指南强调: 小于1厘米、没有转移的低风险癌,可以考虑“主动监测”(定期复查),不一定马上开刀。 部分患者也可选择“微创消融”,创伤小、恢复快。 手术方式更个性化 肿瘤≤2cm且没有转移:可能只需切除一侧甲状腺(腺叶切除),保留功能、减少并发症。 更大、有转移或侵犯周围组织的肿瘤:才需全切+淋巴结清扫。 术后要不要做碘治疗?看风险分级 低风险患者:不一定需要。 中高风险患者:建议做,以防复发。 已有远处转移(如肺、骨):必须做。 基因检测有了新角色不是每个人都要做,但以下情况建议考虑: 家族中有多个甲状腺癌患者 肿瘤有特定基因突变(如BRAF、TERT等),可能影响治疗方案。 长期随访:简化了,但更精准 低风险患者:复查频率可降低,避免过度检查。 用“动态风险评估”代替固定模式,根据每次复查结果调整后续计划。 三、费主任贴心建议 别被“癌”字吓到。很多甲状腺癌更像慢性病,可控可治。 一定要找经验丰富的医生团队。手术量大的中心,并发症更低、预后更好。 如果你选择了“主动监测”,一定要定期复查,不能放任不管。 术后保持良好心态、健康作息很重要。甲状腺癌康复者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工作、生育。 四、写在最后 这份新指南的核心思想是:“不过度治疗,也不遗漏风险”。作为医生,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大家在了解科学的基础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如果你或家人有甲状腺方面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持续为大家带来靠谱、易懂的科普内容。 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事甲状腺疾病诊疗30年。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荣誉,全网粉丝超100万。希望用我的专业,为你提供清晰的诊疗建议和温暖的陪伴。 推荐阅读理由:本文基于2025年国际最新指南,由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解读,内容权威、实用性强,适合所有关注甲状腺健康的人阅读收藏。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1053
病请描述:AI一眼看穿甲状腺癌转移?上海瑞金医院专家揭秘术中“黑科技”正文开始:大家好,我是费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了30多年,我深知甲状腺疾病尤其是甲状腺癌,越来越多地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多朋友拿到体检报告时,看到“甲状腺结节”“疑似恶性”这样的字眼,心里都会咯噔一下。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项刚刚发表的重磅研究,关于如何用人工智能(AI)技术在手术中更精准地判断甲状腺癌是否发生了淋巴结转移。这项研究题为《深度学习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术中肿瘤冰冻切片的颈淋巴结转移:一项多中心诊断研究》,2025年8月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它由国内多家顶尖医院联合完成,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研究团队利用AI模型——ThyNet-LNM,对术中冰冻切片进行智能分析,快速预测淋巴结是否转移。为什么这项研究如此重要?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类型,虽然预后较好,但如果发生淋巴结转移,手术范围和后续治疗方式就需要调整。传统术前检查如超声、CT,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准确率有限,导致很多患者术中不得不接受预防性淋巴结清扫,而实际上其中很大一部分并没有转移。不必要的清扫不仅增加手术时间,还可能引发声音嘶哑、低钙血症等并发症。这项AI技术牛在哪里?研究人员利用深度学习模型, trained on 近2000张术中冰冻切片图像,来自4家医院超过1800例患者。AI系统能够在几分钟内对切片进行智能分析,输出“转移风险评分”,帮助医生在术中实时决策。几个关键亮点,我用列表的形式为大家梳理一下:多中心、大样本:数据来自全国多家医院,覆盖不同人群,结果更可靠。多倍数集成分析:AI同时分析5x、10x、20x三种放大级别的图像,捕捉更细微的病理特征。性能超越传统影像:在内部和外部测试中,ThyNet-LNM的AU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超声、CT甚至两者联合。临床实用性强:尤其对临床淋巴结阴性(cN0)患者,AI辅助可减少约40%的不必要淋巴结清扫。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意义?这意味着未来越来越多的甲状腺癌手术将更精准、更个体化。AI不是要代替医生,而是成为医生的“超级助手”,帮助我们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出更明智的判断。你可能会少挨一刀,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外科医生,我深知技术革新的价值。我也一直在我的科普平台、线上咨询中传递这样的理念:健康知识+先进技术=更好的诊疗选择。如果你或家人正面临甲状腺问题的困扰,别慌,多了解、多沟通,现代医学有很多办法陪你闯关。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甲状腺疾病防治的知识,欢迎关注我的科普账号。我是费健,愿做你健康路上的同行者。作者介绍: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甲状腺肿瘤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粉丝超100万,长期致力于医学科普与健康促进。推荐理由:这项研究不仅代表AI在医疗影像领域的重大突破,更为甲状腺癌术中决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智能工具,是精准医疗的典型实践,值得每一位关注健康的人了解。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836
病请描述:文章正文: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在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了30多年,我一直专注甲状腺疾病的诊疗,既做传统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每天在门诊和线上平台(全网粉丝超100万,咨询超10万例)都能遇到很多朋友对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感到焦虑。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篇刚刚发表在JAMA Surgery(国际顶级外科期刊)上的重要研究,主题是——“低风险小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主动监测”。这项研究来自加拿大,是一项历时近6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了200名患者,其中有155人选择了“主动监测”(Active Surveillance, AS),而不是立即手术。结果非常令人鼓舞:在中位随访时间约71个月中,没有一例患者出现甲状腺癌相关死亡或远处转移。你是不是也很好奇:什么是“主动监测”?什么样的人适合?会不会耽误病情?别急,我慢慢给你讲清楚。 什么是“主动监测”?“主动监测”可不是“放任不管”,而是:✔ 对低风险、生长缓慢的小癌种进行定期、密切的随访;✔ 包括超声检查、血液指标监测等;✔ 一旦发现疾病进展(比如肿瘤明显长大或出现淋巴结转移),再及时干预。这种做法在国际上越来越被认可,尤其是对于肿瘤小于1厘米、没有侵犯周围组织、没有转移的低风险乳头状甲状腺癌。 研究核心发现:用数据说话总体转换手术率不高:只有23.9%的患者从AS转为手术,其中:56.8%是因为疾病进展,40.5%是因为患者个人意愿(比如心理压力大),2.6%是因为超声测量困难。年龄是关键因素:o <45岁:5年内有41.5%的人选择了手术;o 45–64岁:20.9%;o ≥65岁:仅5.1%。这说明:年轻人更倾向于做手术,而老年人更愿意坚持监测。安全性极高:无一人因甲状腺癌死亡;无远处转移;手术并发症率低,且无论是立即手术还是后期转换手术,结局都很好。 为什么年龄差异这么大?年轻人:更担心“癌症”两个字,心理负担重,也更倾向于“一刀切”以求安心。老年人:常伴有其他慢性病,手术风险较高,且肿瘤进展更慢,AS的获益更大。 费医生小结与建议:这项研究再次证实:主动监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管理策略,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和低风险小癌;重要事情说三遍:低风险、低风险、低风险。年龄是决定是否选择AS的重要参考因素;不必对所有甲状腺癌“过度治疗”,合理监测反而能避免手术风险、保护甲状腺功能。如果你或家人正好有甲状腺结节或微小癌,别慌!建议:找专业医生评估风险等级;结合年龄、心理状态、肿瘤特点共同决策;信任科学,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我是费健,一名做了30多年甲状腺手术和消融治疗的外科医生。我相信:好的医疗不仅是治病,更是治心。希望通过科普帮助大家更理性、更从容地面对疾病。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欢迎分享给身边需要的人。我们下次再见!作者介绍: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甲状腺肿瘤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长期致力于甲状腺疾病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在线咨询超10万次。推荐理由:本文基于国际权威研究,结合临床实践,用通俗语言解读“主动监测”这一前沿策略,帮助读者避免过度治疗、做出明智选择。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953
病请描述: 提到抑郁症,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动不动就哭”“自杀自伤”的画面。但你可能不知道,它也会戴着微笑的面具或伪装成“懒”“脾气差”。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常表现,或许正藏着无声的呼救……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抑郁症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面相”。1、微笑型抑郁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聚会时特别会活跃气氛,朋友圈全是积极向上的照片,某天突然消失,留下一句“我撑不下去了”。这种人白天是小太阳,晚上是寒潭,实则是气血在外界刺激下强行调动,而内在脏腑却虚弱的表现。也是最有欺骗性的“微笑型抑郁”,甚至连本人都以为“我能扛住”,直到某根弦突然崩断。识别信号:独处时情绪明显低落,人前却过度活跃常把“我没事”挂嘴边,回避深入交流身体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或疲惫。2、愤怒型抑郁 抑郁不一定表现为悲伤。当内心压抑到极限,有些人会像高压锅一样“炸开”——故意激怒他人、破坏。这种常备误以为“脾气差”“不懂事”,实则肝郁日久化为实火,肝阳上亢的求救信号。识别信号:观察爆发后是否更沮丧、是否伴随失眠或食欲减少。3、机器人型抑郁 最容易被误认为“懒”的状态,其实是抑郁症的“空白模式”。如“整天不想动、不讲究卫生”等。这种“懒”实则是心脾两虚的能量枯竭。中医认为“脾主意”,当气血生化不足时,会出现“想动的意念”与“动不了的身体”割裂。识别信号:连续两周以上对爱好完全失去兴趣日常小事(如回消息)需要做很长的心理建设常说“好累”,休息后没有改善。4、隐形疼痛型抑郁 抑郁症会“变身”成身体信号:长期头痛/胃痛,检查无异常,是气血瘀滞,经络阻塞的结果;突然暴瘦或发胖,是脾胃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痰湿内生的表现;持续3个月以上的失眠或嗜睡,是心神失养或痰湿困脾的表现。这些不是“装病”,而是情绪超载时,身体在帮忙分担痛苦。5.高功能型抑郁 越是优秀,越容易漏诊,她们可能是特别优秀的一群人,如家长经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企业高管等,这种“完美面具”型抑郁是气血在高强度的外界要求下,强行维持表面的平衡,而内在脏腑却早已不堪重负,最容易被忽视,因为她们太擅长“正常运作”,直到某天出现不可逆的伤害。 抑郁症从来不止一种模样。它可能藏在一句玩笑里,躲在一次发脾气后,甚至伪装成“别人家的孩子”。记住:不是所有伤口都会流血,也不是所有呼救都有声音。
任璐露 2025-09-01阅读量1505
病请描述:每个女生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容颜,往往有一些不幸的人群,3岁女患者单奕彤,就是那个不幸的人群之中的一员。但是,经过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皮肤病院区)皮肤科主任邓娟的“神奇之手”治疗之后恢复正常。 “谢谢你们的照顾,谢谢你们的救助。”近日,家住商丘市睢阳区路河的单奕彤,来到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皮肤病院区)就诊。经检查被诊断出患有血管瘤(面部),需治疗。但由于家庭贫困,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当邓主任提出需治疗时,家人却说无钱治疗。 经过沟通邓主任了解到小女孩的家庭情况之后,于是将情况报告给院领导,院领导通过审核,小女孩的情况符合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救助患者的条件,经院领导审批,为其办理了救助治疗。家人听后热泪盈眶,相当感动。经过医护人员积极的治疗,精心的照顾,贴心的护理,小女孩病情明显好转。治疗结束之后小女孩对所有医护人员说“谢谢你们的照顾,谢谢你们的救助。”单奕彤只是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皮肤病院区)救助患者中的一例。创新扶贫机制,开展精准扶贫医疗救助,提高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有效遏制“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真正让医疗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贫困百姓。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将为更多符合条件的患者提供救助治疗。
邓娟 2025-09-01阅读量1719
病请描述:0.5厘米的甲状腺癌也会转移?这5个信号千万不能忽视! 【科普文章】作者:费健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甲状腺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粉丝超100万,致力于提供专业、贴心的健康科普)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甲状腺超微乳头状癌(PTUMC)——一种直径不超过0.5厘米的“极小癌”。很多人一听“癌”这个字就紧张,尤其是女性朋友,因为甲状腺疾病在女性中更常见。但别急,这类癌大多进展缓慢,甚至可以通过“主动监测”来代替手术。 然而,最近一篇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IF:3.9,Q1期刊)上的研究却提醒我们:即便是这么小的癌,也有少数会“不老实”,悄悄转移到侧颈淋巴结。这项研究分析了3004例患者,发现其中有3.0%出现了侧颈淋巴结转移。也就是说,每100个人中,约有3个人可能面临更高的风险。 为什么这么小的癌也会转移?研究者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以下几类是侧颈淋巴结转移的“高风险信号”: ✅ 显微镜下甲状腺外侵犯(ETE):肿瘤悄悄穿出了甲状腺包膜。✅ 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位置越靠上,越容易“溜”到侧颈。✅ 砂粒样钙化:B超下像细沙一样的钙化点,可能是肿瘤活跃的表现。✅ 中央区淋巴结已有转移:说明肿瘤已经开始“走动”了。✅ 侵袭性亚型:这类病理类型本身就更具侵略性。 尤其是“侵袭性亚型”,风险更是高出9倍之多! 那“主动监测”还安全吗?对于没有上述风险的患者,主动监测仍然是安全的选择。但如果你有以上任一特征,就要格外谨慎了。医生可能会建议更频繁的超声检查,甚至颈部CT,必要时也可能建议手术清扫淋巴结,避免延误治疗。 费医生小贴士: 甲状腺结节很常见,但≠癌症。 超微癌大多温和,但不代表可以掉以轻心。 定期复查、找专业医生评估是关键! 如果你有结节,记得关注大小、位置、钙化、边界等超声特征。 推荐理由:这篇文章不仅数据扎实,而且真正从临床出发,帮我们在“观察”和“手术”之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点。作为常年工作在甲状腺一线的医生,我深深理解大家的焦虑。但也请相信,现代医学已经能让我们在最小创伤下,实现最好的治疗效果。 我是费健,一名做了30年甲状腺医生的“科普达人”。如果你有甲状腺方面的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我。健康路上,我陪你一起走。 注:本文内容基于文献《Risk factors for lateral neck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apillary thyroid ultra micro carcinoma with implications for active surveillance》(Scientific Reports, 2025),由费健医生团队整理发布,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
费健 2025-09-01阅读量1046
病请描述:甲状腺手术中意外发现的小‘气泡’——气管憩室是什么?需要治疗吗? 科普正文: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从医30多年来,我一直在和甲状腺疾病打交道,也做了不少微创消融和开放手术。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在甲状腺手术中偶尔会遇到的小“惊喜”——气管憩室。 你是不是从来没听说过这个词?没关系,很多人甚至医生都不太熟悉它。最近我和团队在一项发表在《Annali Italiani di Chirurgia》的研究中,报告了7例在甲状腺手术中偶然发现的气管憩室病例。今天我就用最通俗的语言,带你了解一下这个“藏在气管后壁的小房间”。 什么是气管憩室?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气管壁上多出来的一个“小气泡”或“小囊袋”,通常位于气管的右后方。它其实是一小部分气管壁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向外凸出形成的。 👉 关键知识点: 多数人没有症状,是在做CT检查或手术时偶然发现的; 它并不是肿瘤,也不是癌症,而是一种良性的结构异常; 大小一般在1~30毫米之间,通常只有一个; 超过90%的气管憩长在气管的右后侧。 为什么会在甲状腺手术中发现? 因为我们做甲状腺手术时,需要小心分离气管周围的组织,尤其是中央区的淋巴结。这时候如果气管后面藏了一个小憩室,就可能会被看到或摸到。它摸起来有点像一个小小的“乒乓球”,按压时会有一种空腔感。 在我们报告的7个病例中,只有2例在手术中做了切除,其余5例因为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我们就选择保留观察。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恢复都非常好,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 发现了气管憩室,要不要治疗? 绝大多数不需要! 尤其是: 没有任何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吞咽不适等); 憩室很小; 没有反复发作的感染。 只有在下面这些情况下才需要考虑手术: 憩室很大,压迫了气管或周围神经; 反复发生感染或肺炎; 里面有异物或分泌物滞留。 👉 记住这句话:没有症状的小憩室,定期观察就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怎么发现气管憩室? 最好的方法是高分辨率CT(尤其是三维重建CT)。普通超声很难发现它,因为气管后方是超声的“盲区”。所以如果你在做甲状腺术前检查,医生建议你做颈部CT,一定要配合哦!这不仅能帮助发现憩室,还能帮助医生更好地规划手术,避免术中意外损伤。特别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病人选择微创消融治疗,如果不是经验丰富的甲状腺专科医生,局部解剖和术前评估不到位,很容易造成误伤,产生严重并发症——气管破裂。 费医生小贴士: 不要焦虑:气管憩室不是病,只是一个解剖变异,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有; 听从专业建议:如果体检发现了,找专业的外科医生评估,不要自行解读或恐慌; 术前CT很重要:尤其打算做甲状腺手术的朋友,做一个颈部CT能帮助医生更全面了解解剖结构,手术更安全。 作者介绍 & 推荐理由: 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事甲状腺疾病诊疗30余年,擅长开放手术与微创消融,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我也长期在线上做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过100万,累计提供咨询超10万次。 我推荐大家了解气管憩室这个话题,不是因为它是多严重的病,而是因为它提醒我们:医学中有很多“偶然发现”不必过度治疗,科学的观察与合理的随访才是真正的智慧。 希望这篇轻松的小科普能帮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如果你有甲状腺结节或其他相关问题,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咨询。健康路上,我陪你一起走。 我是费健,专注甲状腺,温暖陪你每一天。 本文内容基于2025年发表于《Annali Italiani di Chirurgia》的临床研究《Incidental Discovery of Tracheal Diverticulum During Thyroidectomy: A Report of Seven Cases》整理而成,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费健 2025-09-01阅读量1166
病请描述: 清晨的阳光透过纱帘洒进婴儿房,我轻轻拨开豆豆头顶细软的头发,却在他粉嫩的头皮上看见一抹刺眼的殷红。那是一片形状不规则的红斑,像一滴不小心晕染开的朱砂,又像是一朵不合时宜绽放的小花。我的手微微发抖,指尖悬停在半空,生怕触碰到这个突如其来的“印记”。 初次发现时的慌乱至今难忘。那时豆豆刚满月,社区医院的儿科医生皱着眉头反复按压那块皮肤:“不像普通胎记,建议去商丘五院找邓主任看看。听到这个消息,我随即带宝宝来到商丘五院,找到邓主任。邓主任为豆豆进行详细检查后,确诊豆豆病情为婴幼儿血管瘤,在邓主任讲述完病情和治疗方案之后,我们当即决定在这里为豆豆进行治疗。 在治疗的日子里,我成了最敏感的哨兵。每天清晨换尿布时,我都要用游标卡尺小心测量红斑的范围;洗澡后趁皮肤湿润,举着手机拍下不同角度的照片存档对比;连夜间喂奶时,也要借着月光确认它是否又悄悄扩大了些。豆豆似乎察觉到我的紧张,每次触碰到那块皮肤都会突然扭动身体,晶莹的汗珠顺着他蜷缩的小身子滚落。 2025年4月28日,豆豆来到商丘五院复诊,邓主任看了看说道:“恢复得很好,再过几个月就能完全消退。”此时血管瘤颜色已变淡了不少,凸起部位明显变平,效果比较明显,也让我很欣慰!窗外梧桐树的影子在他脸上摇晃,这个曾经让我寝食难安的小生命,此刻正抓着我的手指咯咯直笑。他的胎发间隐约可见几缕新生出的绒发,像春天里破土而出的新芽。 接下来的几个月,豆豆分别做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治疗。 经三次治疗后,我们再次来到医院复诊。见到邓主任,此时豆豆头部血管瘤已经完全消失,皮肤白皙,几乎连痕迹都看不到了。 这段特殊的经历教会我许多:原来生命的成长并不总是风平浪静,那些看似可怕的“异常”,或许正是身体自我修复的独特方式。现在的我依然会每天检查豆豆的头皮,但更多时候是在欣赏他不断变化的模样——就像观察一朵花如何从盛放到凋零,最终化作滋养新生命的泥土。每个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而作为父母能做的,就是带着专业知识给予恰到好处的守护。 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豆豆趴在我的肩头好奇地张望世界。我知道在某个看不见的地方,那些曾经奔涌的血液仍在默默工作着,它们终将完成自己的使命,只留下一道温柔的痕迹,证明这个小生命曾如此热烈地生长过。
邓娟 2025-08-31阅读量1504
病请描述:2020年LPL(英雄联盟职业联赛)夏季赛正在热战,赛场上却缺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孔——Uzi。他是一名知名电竞运动员,LPL006号选手。在2018年的雅加达亚运会上,他和队友一起为中国摘下宝贵的金牌。 但是6月3日,23岁的他在个人微博上宣布退役,原因是患上2型糖尿病,身体已不允许参赛。 在很多人眼里,糖尿病是父母、祖父母患的疾病,怎么20出头的人也会得这种病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糖尿病年轻化的事儿。 年龄从不是糖尿病的界限关于糖尿病年轻化,准确地说,应该是2型糖尿病年轻化。 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以青年、少年发病较为多见,发病年龄大多≤30岁,发病急,临床症状典型,多有自发性酮症,对胰岛素治疗敏感。2型糖尿病则多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可伴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以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冠心病、脑卒中等)。 两种类型相比,1型糖尿病的特点是不能产生胰岛素(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的特点是身体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胰岛素相对缺乏),2型的并发症更多。 糖尿病的蔓延并没有青壮老幼之分,而且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一旦患上就意味着需要终身管理。 医生给小女孩测血糖哪些诱因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在了解原因之前,需要简单地说明一下糖尿病到底是什么?其实糖尿病的病根在胰岛素。如果将胰岛素看作是一名员工,那么它的主要工作是帮助细胞吸收血液里的糖分,次要工作是调节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工作的成果主要体现在血糖波动保持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一旦胰岛素出现问题(比如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胰岛素抵抗),糖分就会留在血液里,造成高血糖,引起糖尿病。 “胰岛素”工人超负荷工作 那胰岛素为什么会出问题呢?除了遗传因素、病毒感染之外,还有“累瘫了”。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会造成他们工作负荷过重,他们可能一开始罢工,最后就永久性罢工了。比如: 1.肥胖、忽胖忽瘦 当体重超标或短期内大幅变化时,体内胰岛素也会随之产生剧烈变化,胰岛素的敏感性就会变差,出现“工作不积极”的情况,也就是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糖尿病。 当然不是说一出现肥胖胰岛素就会失灵,它们还是会逼着自己适应一阵子,适应不了就放弃挣扎了。 所以,控制体重很重要。体重基数大的人也不能通过吃减肥药等不健康的速效法瘦身,管住嘴、迈开腿,慢慢掉秤才是正道。 2.熬夜 熬夜简直是21世纪人们的头号健康敌人。熬夜是在强行打乱生物钟,长此以往会影响体内内分泌系统,自然也更容易影响到胰岛素正常稳定地工作。 3.三餐不规律 不吃早餐、饮食过饥过饱、晚餐+夜宵胡吃海喝不仅会加重胃肠道的压力,也会引起血糖波动,久而久之会增加血糖代谢紊乱的风险。每周吃早餐少于2次的人比每天都吃早餐的人胰岛素抵抗发生率要高。 4.饮料代替水 不爱喝水爱喝饮料的人日常会摄入更多的游离糖,这就是给胰岛素增加工作量,会加大2型糖尿病的风险。 有这些习惯的人赶紧改,不要等到疾病找上门才悔不当初~糖尿病诊断必须要去医院做完整的检查,一旦确诊必须遵医嘱治疗,以下这些行为都是严令禁止的。 1. 血糖监测时重空腹血糖轻餐后血糖 在2型糖尿病的诊治过程中,尽管空腹血糖控制良好,如果餐后(即饭后)血糖长期不能处于正常范围,则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如心脏病、肾脏病、神经病变)等还是难以幸免。所以,血糖监测要做全了。 2. 盲目节食 有些人觉得少吃点就少摄入糖分,血糖就能稳定,这点在饮食过量的前提下成立。如果过量减少饮食,导致人体营养不足,长期下去不但不能治病,还有可能伤害身体其它器官。 糖尿病人要忌口,但不可盲目节食的。 3.过度依赖药物 有些病患由于生意或者其它因素,饮食生活毫不顾忌,吃饭前打两针(或吃两片药),山珍海味都下肚。这是不可取的。糖尿病治疗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治疗,只有在饮食调控和运动锻炼的配合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否则降糖药物再好也难以获得良效。 4.擅自停药 有些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能够让血糖稳定在标准数值内,是可以停药的,但前提是医生诊断后允许停药,且停药后须密切监测血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多数情况下临床症状消失、血糖降至正常,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痊愈,还需要用药保持,擅自停药可能引起高血糖的反复、病情的恶化。所以,绝对不能自行停药,除非你是相关方面的医生。参考文献: [1]梁亚平.浅谈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8(03).[2]李秋芬.基层对糖尿病诊治误区[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14).*图片来源:123RF正版图库。
专病健康资讯 2025-08-27阅读量2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