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民族医学科 > 维吾尔医学科 > 内容

内容

体检查出甲状腺结节别慌!瑞金...

病请描述:《体检查出甲状腺结节别慌!瑞金医院专家:多数人不需要马上开刀》   文章正文: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在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了30多年,做了无数台甲状腺手术和微创消融,也拿了几个医学奖项,但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能通过科普帮助大家正确认识疾病、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篇在2025年发表在《Cancer Reports》上的重要研究。这项研究由多个国家的学者合作完成,综合了全球21项研究、近1.5万患者的资料,回答了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低风险甲状腺乳头状癌如果暂时不手术,只是定期复查,风险到底有多大?” 📌 关键结论一览: 进展速度非常缓慢:在主动监测(即定期复查、不立即手术)下,肿瘤每年增大幅度低于1%。 2年进展率仅1%,5年3%,哪怕监测20年,也只有约12%的患者会出现肿瘤明显增大(≥3mm)。 肿瘤越小越安全:≤1cm的肿瘤,5年内进展率只有3%;而1.1–1.5cm的稍大肿瘤,5年进展率为7%,但仍属低风险。 安全性极高:20年中,超过七分之六的患者不需要任何干预。 🔍 什么是“主动监测”? 很多人一听到“癌”字就慌了,恨不得第二天就手术。但其实,大多数低风险甲状腺乳头状癌(尤其是≤1cm的)是一种非常“懒”的癌——进展慢、转移率低、预后极好(敲黑板:关键要找专科医生精准评估)。 “主动监测”不等于放任不管,而是: 定期做高频超声检查(通常每3–6个月); 监测肿瘤大小、淋巴结等变化; 一旦发现明确进展(比如长大超3mm、或出现淋巴结转移),再及时干预。 ❤️ 为什么这个研究这么重要? 因为它用大数据告诉我们:大多数低风险甲状腺癌患者是可以安全地选择监测的,不必急于手术。这不仅避免了手术带来的风险(如声音嘶哑、甲状旁腺损伤等),也减少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花费。 💡 费医生小提醒: 虽然主动监测很安全,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以下几种情况建议积极处理: 肿瘤靠近气管或喉返神经; 已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 肿瘤短期内明显增大; 伴有BRAF基因突变等高风险分子标记(所以基因检测非常重要); 患者心理压力大,无法接受“带癌生存”。 🌟 推荐理由: 这篇文章是截至目前最全面、方法最严谨的关于“甲状腺癌主动监测”的荟萃分析。它用科学数据告诉我们:冷静对待、理性监测,是很多甲状腺癌患者的优选策略。 作为医生,我始终相信:好的医疗不只是“治病”,更是“治人”——帮助大家在信息透明的状态下,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我是费健,一名做了30年甲状腺手术的外科医生,也是一名坚持做科普、写科普、信科普的医生。如果你有甲状腺方面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咨询。我们下次再见! 作者简介: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甲状腺肿瘤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全网粉丝超100万,致力于提供专业、温暖、可信的医学科普。    

费健 2025-09-15阅读量787

小孩也会得甲状腺癌?阿根廷最...

病请描述:小孩也会得甲状腺癌?阿根廷最新研究揭示关键基因秘密,家长必看!   文章正文: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从医30多年来,我一直在和甲状腺疾病打交道,也做了不少微创消融和开放手术。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篇刚刚发表在《PLOS One》上的最新研究,来自阿根廷的团队,他们聚焦的是小儿甲状腺癌的遗传改变。 你可能会问:“小孩子也会得甲状腺癌吗?”是的,虽然不如成人常见,但儿童甲状腺癌并不罕见,尤其是在青少年中。这篇研究通过对57名患儿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基因变化。 🔍 研究说了什么? 这项研究由阿根廷Ricardo Gutiérrez儿童医院的团队完成,他们发现: 近30%的儿童甲状腺癌患者存在基因融合,尤其是RET、ALK、NTRK3这三种; 只有12%的患者是BRAF V600E突变,这和成人很不一样(成人中这个比例高达70%); 有基因融合的孩子,肿瘤往往更大、风险更高; 他们还设计了一套低成本、高效率的分子检测流程,适合在资源有限的地区推广。 📌 为什么这些发现很重要? 因为我们过去对儿童甲状腺癌的了解,大多基于欧美或亚洲数据。而这项研究首次提供了南美地区的遗传谱系,尤其发现ALK融合在阿根廷孩子中更常见,这提示我们:不同人种、地域的孩子,甲状腺癌的基因特点可能不同。 🧬 基因融合 vs 基因突变,有什么区别? 你可以把基因突变理解为“打字打错了一个字母”,而基因融合则是“两句话被拼成了一句”,后者往往更“强势”,更容易驱动肿瘤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在孩子中,融合比突变更常见——他们的细胞还处在发育期,更容易发生这种“结构重组”。 💡 家长可以关注什么? 如果你或者身边有孩子被诊断甲状腺结节或肿瘤,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儿童甲状腺癌≠成人缩小版,遗传特点、治疗策略都可能不同; 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判断风险和指导治疗,尤其是是否需要用靶向药; 即使有基因改变,也不代表预后差——儿童甲状腺癌整体治愈率很高; 定期随访很重要,动态风险评估比初始风险更重要。 🌍 这对中国家庭有什么启示? 虽然这是阿根廷的研究,但其方法和对基因融合的重视对我们一样有参考价值。在中国,儿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及早识别高危基因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地制定手术、碘治疗甚至靶向治疗方案。 ❤️ 费医生心里话: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深知每一次手术背后的家庭焦虑。但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更希望大家能科学看待疾病、理性对待检测。基因不是“命运判决书”,而是帮助我们打有准备之仗的“地图”。 如果你或孩子有甲状腺方面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或线上平台咨询。我会尽我所能,为大家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支持。 作者简介: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事甲状腺疾病诊疗30余年,擅长开放手术与微创消融,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长期致力于甲状腺疾病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提供线上咨询超10万人次。 推荐阅读理由:本文基于2025年最新国际研究,结合临床实践,用通俗语言解读儿童甲状腺癌的遗传特点,适合关心孩子健康或自身甲状腺问题的读者阅读。科学性强、实用性好、温暖有同理心。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更好地了解甲状腺癌,我们下次再见!  

费健 2025-09-15阅读量721

把冰箱当成「保险箱」?这6种...

病请描述: 一说到家里的冰箱,满满的全都是饮料、面包、各类蔬菜水果、鸡鸭鱼肉...真是满满的食材! 不过,冰箱可不是所有食物的保险箱,合理储存是个大学问! 今天,微医君就跟大家聊聊冰箱存储的那些事。 这6类食物,放在冰箱坏得更快 的确,低温可以使部分食物的保存期更长,但以下这6类食物并不适合放在冰箱。 1、香蕉、芒果等热带水果 香蕉、芒果、火龙果、榴莲等热带水果大多比较「怕冷」,对温度较为敏感,在冰箱的低温条件下,这些水果的果皮会发生凹陷或出现一些黑褐色的斑点(这说明水果被冻伤了)。 被冻伤的水果不仅营养成分会遭到破坏,还更容易变质。所以,热带水果一般室温保存即可,但注意要放在阴凉通风处。 2、馒头、发糕等淀粉类食物 面包、馒头、花卷、发糕等淀粉含量较高的食物,如果放入冰箱冷藏会加速食物变干变硬,这种变化在室温下也会发生,但在冷藏温度下发生速度会更快。 因此如果一两天内吃完,放室温下保存即可;但如果短期内吃不完,可以密封好后放进冷冻室,吃的时候取出来用微波炉解冻1~2 分钟即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新鲜柔软的口感。 3、奶粉、茶叶等干制品 茶叶、奶粉、咖啡、中药材等这类干制品经过干燥处理,水分含量极低,微生物不易滋生,只要做好防潮,一般都可以在室温下保存很久。 放入冰箱反而会增加它们受潮的风险,一旦没有密封严实,冰箱中的潮气和其他味道就会趁隙而入,不仅容易串味,更会使它们因受潮加速变质、发霉。 4、蜂蜜、果脯等高糖分食物 果脯、蜂蜜这类糖分高、水分少的食物,在室温下保存也不易变质,放入冰箱后反而会由于低温,加速糖分的析出。 这种变化虽然不会影响食品安全,但会导致食物的成色和口感变差。 5、喜温蔬菜 一般情况下,新鲜蔬菜的适宜储藏温度在0~10 ℃,但黄瓜、西红柿、青椒等喜温蔬菜,最佳的贮存温度一般在10℃左右。 放入冰箱后,过低的温度会促使它们的表皮提前变黑、果肉变软,加速鲜味的消失,甚至变质。 6、巧克力 因巧克力脂肪含量很高,放入冰箱后,脂肪会加速结晶,使其表面长满白霜,口感因此也会变得粗糙。所以巧克力最好在15~25℃的室温下保存。 冰箱储存食物,你需要注意这5点 除了一些不适合放在冰箱中的食物外,冰箱储存食物也要注意这5个方面。 1、分开储存食物 果蔬分开 有的水果(如苹果、猕猴桃)在存放的过程中会释放出乙烯,这是一种催熟的气体,会加速蔬菜的变质腐烂。因此,最好将水果和蔬菜分别装在保鲜袋或保鲜盒中。 生熟分开 生食和熟食对存放时间以及温度有不同的要求,且生食更易产生细菌,如李斯特氏菌、耶尔森氏菌、沙门氏菌等,所以存放时最好装袋密封,不与熟食一起放置。 2、放置不要过满 冰箱存放食物最好留有一定的空隙,冰箱一旦塞满,会影响内部的空气对流,不但冷藏效果会大减,也更费电。因此一般来说,冰箱放七分满最合适。 3、合理设置冰箱温度 一般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大多介于5℃~57℃,被称为“危险温度范围”,因此,食物在冷藏时应控制在4°C以下;而冷冻则应设置在-18℃以下,以防止微生物的生长。 4、避免食品过期 你知道日常的食物一般能在冰箱里放多久吗?快来看看下面这张图片对照一下吧~ 所以,食物放进了冰箱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微医君建议大家最好定期对冰箱中的食物进行检查,避免食物过久存放。 如果冰箱大,食物多,可以在放入的时候贴个标签,注明食物的种类和放置时间,便于及时取用。 5、定期清洁冰箱 建议定期对冰箱进行清洁,清洁冰箱内部时,可以先把冰箱中的食物清空,用湿的软毛巾配合冰箱清洁剂或洗洁精擦洗,晾干后再使用酒精或除味剂进行擦拭,能有效除尘、去污,防止微生物的产生。 如果冷冻室结冰过厚,最好让冷冻室自然化霜后再进行擦拭。此外,门封条、外壳和拉手位置的细菌也很多,不要忘记清理哦。 文章的最后呢,微医君还是倡导大家尽可能不要过多囤放食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吃多少买多少,多吃新鲜食物,尽量少往冰箱放。

健康资讯 2025-09-15阅读量965

后脚跟疼怎么办?6个常见原因...

病请描述:脚后跟疼,到底怎么个疼法?疼法一:出门逛街或者春游踏青,走了一天路回到家,足跟、足底就会出现酸痛,特别是第二天早上起床落地的第一脚,脚的那个刺痛啊,有时疼得站不住!疼法二:难得有时间锻炼,楼下跑了几圈,第二天脚后跟也会疼好久!疼法三:脚后跟明明不红也不肿胀,但两侧就是隐隐作痛!疼法四:脚后跟一旦疼起来,走也不是,站也不是,每次休息完起来的第一步特别疼,活动一下才会有所缓解!脚后跟疼,大多都与脚跟的滑囊、跟腱、筋膜等部位发生病变有关,需要根据不同的疼痛情况进行判断。说实话,微医君脚疼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看完这篇内容,你肯定也会对脚疼这件事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脚后跟疼常见的5个原因脚跟疼不一定是骨刺,也不一定是跟腱炎,原因多种多样,也可能由不同的情况引发,下面是几种比较常见的疼痛诱因,看看你有没有对应的症状。一、跟腱炎跟腱我们听着有点摸不着头脑,那“脚筋”总该知道吧?跟腱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脚筋”,它连接着小腿后方的肌肉群到跟骨,走路、踮脚尖、起跳、奔跑等都得靠它!超负荷运动、长期硬地跑步、爬山等都容易过度使用跟腱,造成跟腱内部纤维的慢性损伤,引发跟腱炎。专业体育运动员的跟腱病终生发病率高达24%,普通人跟腱炎约占跑步损伤的11%。长期、高频的跑跳会使跟腱被反复牵拉、刺激,局部细微的损伤没法及时修复,损伤逐渐累积发展成炎症,当运动量突然加大或者偶发意外损伤,小腿后方、足跟上方就会出现疼痛。鞋子不合脚容易造成不当摩擦,若是病变部位相互作用,跑跳时极易进一步损伤跟腱,是诱发跟腱炎的一个重要原因。跟腱炎较轻的患者小腿后方会出现僵硬酸痛,踩地、跑跳等都会加重疼痛感,只有休息才能缓解,严重的情况还会出现红肿。二、足底筋膜炎足底肌肉由于运动、外力冲击、长时间走路等引起局部肌肉劳损,就会诱发筋膜炎,特别是穿高跟鞋、扁平足、肥胖等情况下,更易发生。足底筋膜炎的表现很有意思,脚底、脚跟按压时会有酸痛感,情况比较严重的情况日常站立、休息一会儿可能会痛,但是晨起或休息后最为明显。早上起床下地的第一步,脚跟好像无法吃力一样,经常是一阵刺痛,险些踉跄倒地,长时间休息后起身的第一步也是同样的情况。原因是当你休息时足底筋膜不需要负重而处于收缩状态,再次触地时对筋膜造成较大、较快的牵拉,从而引发疼痛,而神奇的是,走几步之后这种疼痛慢慢就缓解了,好像压根没事一样。这样的感觉,往往让我们怀疑自己的脚到底有没有问题?病情就在这种纠结中一直拖着!不过足底筋膜炎虽说走几步会缓解,但当你过度行走或跑步后疼痛会再次出现,因而也要避免过度运动。筋膜炎这个病,名字里确实带了一个“炎”字,但它并不是字面理解的发炎,而是一种一种“无菌性炎症”,原因其实是足底的肌腱或韧带“能力”不足。正常的足底筋膜因弹性和收缩能力都不错,落地缓冲、蹬踏发力等动作可以轻松完成。若是足底筋膜因长期的劳损、意外损伤而变软、变脆,收缩力、弹性大幅下降,平时简单的走路、跑跳等动作对它来说都变成了挑战,一旦动作幅度超过它的能力,就会出现疼痛。三、跟骨骨刺骨刺引发的足跟痛多见于老年人,根骨出现退行性病变,容易出现骨质增生,骨刺的长期刺激会周围的软组织,脚后跟出现疼痛。骨刺本身不会引起疼痛,疼痛的程度一般与局部炎症的轻重有关,骨刺大小与之没有直接的关联。四、滑囊炎比较多见于女性,高跟鞋不合脚容易对跟腱、皮肤造成摩擦损伤,滑囊壁就会充满滑液,变得肥厚,诱发滑囊炎,出现肿胀、疼痛。五、退化性病变年龄增长带来的不止有阅历的丰富,也可能是足底脂肪垫萎缩,造成缓解、防摩擦能力较弱,引起损伤疼痛;也可能是骨质老化后的微细骨折、劳损性炎症,引发疼痛。缓解疼痛的5个方法缓解脚后跟疼的办法有很多,普适性比较大的可能就是冰敷,可以对有同感的区域冰敷20分钟,特别是锻炼后、睡觉前。温水泡脚,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舒筋活血的中药,对疼痛部位进行按摩,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穿支撑性较强的运动鞋或者使用有矫正作用的足弓垫,能够减轻脚部的负担,避免损伤,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另外,微医君再针对日常比较多见的足底筋膜炎和肌腱炎讲一下缓解疼痛的方法。足底筋膜炎女性日常减少穿高跟鞋的时间;鞋子有损坏及时更换;运动时穿具有防护能力、缓冲较好的运动鞋,能够减少足底损伤。微医君自己经常会用的一个方法就是踩网球,可以扶墙站,也可以找合适的地方坐着,脱掉鞋子,脚底的痛点对准网球踩住,缓缓挪动或者打圈,会有一种被放松的酸痛感,特别舒服。这种方法每次大概做15分钟,直至脚底微微发热即可,每天晚上休息、看电视的时候做一做,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恢复。若是小腿肌肉比较僵硬,也会影响足底筋膜的张力,可以借助身体的重量将小腿压在圆形泡沫轴上来回滚动,放松肌肉,持续1分钟。日常要注意休息,根据医生建议适当用药,必要时借助足弓护垫降低筋膜受力,减轻筋膜的损伤。跟腱炎运动前做好充分的热身及拉伸,可以是小幅的散步,或者压腿,也可以站在楼梯的台阶上反复抬起和放下脚后跟,让小腿、脚后跟充分伸展。跑步的话可以先慢后快,逐步提速,让脚慢慢适应运动的节奏,避免突然的高强度运动造成足部损伤。脚后跟疼还是需要平时小心注意,坚持调理,才能慢慢痊愈,大家一起加油啊!参考文献:[1]赵鹏程. 防脚后跟疼20字诀[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5(4):55-55.[2]张正修. 足跟疼痛原因多莫让骨刺全背祸[J]. 长寿,2018(10):23.[3]脚跟沾地就疼,试试自我放松法[J].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1(10):18.[4]曾文英. 脚后跟疼的原因及骨质疏松的预防[J]. 饮食保健,2019,6(35):272.[5]路遥. 运动完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J]. 健康博览,2021(3):60-6

健康资讯 2025-09-15阅读量1437

贺石生团队精彩亮相亚太脊柱微...

病请描述:国际舞台上的东方声音 贺石生团队精彩亮相亚太脊柱微创大会 2025年8月14日-16日,韩国釜山迎来了第 25 届亚太微创脊柱外科大会(Pacific and Asian Society of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 PASMISS)。本次大会汇聚了来自全球的脊柱外科专家,围绕椎间融合、内镜技术、导航与机器人、复杂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等前沿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骨科脊柱外科贺石生教授团队受邀参会,并在多个分会场作大会发言,充分展示了上海市东方医院骨科在脊柱微创与创新转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国际影响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贺石生教授:全球原创 · 国际引领 贺石生教授是单孔双通道双介质脊柱内镜(UBD)技术的全球原创者。此次大会上,贺教授不仅作为特邀主讲嘉宾做大会发言,系统阐述了UBD技术的原创理念、核心优势与临床转化成果,还受邀担任了大会分论坛的主持人(Session Chair)。 在发言中,贺教授重点展示了UBD在复杂狭窄、椎体间融合、畸形矫正等高难度病例中的应用经验,并提出了UBD作为下一代国际微创标准的发展愿景。他的精彩报告获得了全场热烈掌声,多位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泰国、印度等国家的专家在会后纷纷主动交流,表示希望与东方医院开展深入合作与培训。 UBD作为中国原创并走向世界的微创脊柱技术,正在逐步成为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颠覆性成果,也标志着上海市东方医院在全球脊柱微创外科领域的领先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国际舞台上的东方声音 在贺石生教授的带领下,团队3位青年医生也分别带来精彩发言,围绕新型内镜系统、融合术优化、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策略等热点展开报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团队发言亮点 🔹 熊世烺博士报告题目:Enhancing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with a Novel UBD Endoscopy System: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Technical Considerations 介绍了UBD系统在腰椎融合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在视野、操作通畅性与融合效率上的优势,引起国际专家的高度关注。 🔹 龚浩宇博士报告题目: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Technique and UBD Technique in Treating Single-Level Lumbar Disc Herniation 通过对比研究,证实UBD在术后恢复与并发症控制方面优于传统方法,进一步奠定其作为国际先进技术的地位。 🔹 田沐航博士报告题目:Original Uni-portal Bi-channel & Dual-media Spinal Endoscopy System Assists for Transpedicular Antero-lateral Decompression (UBD-TARD): Feasibility and Technical Notes 展示了UBD在前外侧减压手术中的应用探索,体现了东方医院在原创技术创新上的实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东方骨科,走向国际 近年来,贺石生教授团队持续深耕脊柱微创与数字化转化研究,不仅在国内形成了高水平的学术影响力,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此次在PASMISS的集中亮相,既展现了东方医院在全球脊柱微创前沿的原创性成果,也奠定了其在中国原创 · 全球引领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 小结 从上海到韩国,从东方到世界,贺石生教授及其团队以原创UBD技术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未来,上海市东方医院脊柱外科将继续在国际学术交流、原创技术推广和高水平科研转化等方面不断前行,书写中国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新篇章。

贺石生 2025-09-11阅读量1076

1厘米切口治好复杂脊柱疾病,...

病请描述:“与传统开放手术、切口约20厘米相比,通过新技术,切口可以控制在1厘米左右。”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骨科脊柱微创中心贺石生教授介绍,这项新技术便是中国自主原创、国际领先的 UBD(单孔双通道双介质脊柱内镜)技术。作为该技术的发明者,贺石生团队历经10年研究,累计40项专利,UBD技术革新了脊柱外科的治疗范式。对于复杂脊柱疾病患者而言,新技术的到来让患者最大化获益。                                               小创口解决大问题 近日,一位来自海南的43岁男性患者来东方医院就诊,其出现持续4个月的腰腿疼痛、行走困难。 据患者描述,最初仅表现为活动后酸痛,逐渐加重至步行数十米即需停下,甚至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当地多家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钙化伴严重椎管狭窄”,病情复杂危险,若不及时干预,一旦加重随时可能导致瘫痪。 由于手术难度极大,风险很高,很多医院都建议采取“大切口、椎板切除”的传统手术方式。患者了解到贺石生教授发明的UBD脊柱内镜技术,采用微创技术治疗复杂脊柱疾病,不用“开大刀”,于是患者专门从海南来到上海,找到贺石生团队。 患者入院后,腰椎MRI结果提示:L2-3椎间盘突出,明显钙化,硬膜囊及马尾神经根严重受压,椎管狭窄严重。面对复杂病情,经过多学科讨论,贺石生教授团队决定采用UBD技术实施手术。 与传统手术相比,UBD技术只需1厘米左右的小切口,通过双通道建立,一条通道提供高清可视化视野,另一条通道精准进入病灶区域操作。在毫米级的手术空间内,医生们顺利避开重要神经和血管,清除了压迫硬膜囊及马尾神经根的突出钙化椎间盘组织。 整个手术约1小时,出血量小于50毫升,切口1厘米,与开放手术需要的20厘米切口,大量的出血相比,最大程度避免了对肌肉和骨骼结构的破坏,显著减少了出血。手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当天即可自主下床。                                                     从学习到引领 为了将内镜微创最新技术顺利用于复杂脊柱疾病的治疗,贺石生团队聚焦脊柱外科最前沿的热点和难点,历经10年研发创新和实践,累计申报获批专利多达40项,最终才发明了UBD脊柱内镜技术。 据了解,单孔双通道双介质脊柱内镜技术(UBD),是与MED、椎间孔镜、UBE完全不同的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脊柱内镜理念和技术,极大提高了手术效率和安全性。该技术应用场景广泛,是现有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延伸。 近10年来,中国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迎来了从“引进国外经验”到迈向“自主创新”的高速发展阶段,贺石生原创的单孔双通道双介质脊柱内镜/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D/VBE)成为世界脊柱内镜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完成了“从学习到引领”的蜕变。 目前,UBD脊柱内镜技术已在国内众多医院开展,同时在日本和泰国曼谷建立了国际UBD脊柱内镜培训中心,吸引了来自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脊柱外科医生参观学习。 作为UBD/VBE技术的发明人,贺石生还成立了14个国家和地区的UBD/VBE国际研究组织,这项来自中国上海的“东方方案”正在国内和国际快速推广应用。

贺石生 2025-09-11阅读量1154

中国专家自主研发UBD技术为...

病请描述:  上海8月29日一位来自海南省的43岁男性持续4个月腰腿疼痛、行走困难,被多家医院医生确诊罹患“高位腰椎间盘突出钙化伴严重椎管狭窄”。一方面“大切口、椎板切除”的传统手术难度极大,风险很高、出血多且容易感染;另一方面,患者病情复杂危险,若不及时干预,一旦加重随时可能导致瘫痪。怎么办?   脊柱外科专家借助自主发明的单孔双通道双介质脊柱内镜技术(UBD),采用微创技术成功为其治疗复杂脊柱疾病。   单孔双通道双介质脊柱内镜技术(UBD)是一种全新的脊柱内镜理念和技术。这项中国自主原创技术的发明者——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骨科脊柱微创中心贺石生教授指出,腰椎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提示:患者L2-L3椎间盘突出,明显钙化,硬膜囊及马尾神经根严重受压,椎管狭窄严重。   在UBD手术中,医生借由约1cm左右的小切口,建立双通道,一条通道提供高清可视化视野,另一条通道精准进入病灶区域操作。医生们顺利避开重要神经和血管,清除了压迫硬膜囊及马尾神经根的突出钙化椎间盘组织。   传统的手术需要20cm切口,出血量较大。UBD手术约1小时,出血量小于50ml,切口仅约1cm,最大程度避免了对肌肉和骨骼结构的破坏。手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当天即可自主下床。   据了解,为了将内镜微创技术用于复杂脊柱疾病的治疗,上海的专家团队聚焦脊柱外科最前沿的热点和难点,历经10年研发创新和实践完善,累计申报获批专利数多达40项,最终成功发明了UBD技术。据介绍,该技术应用场景广泛,是现有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延伸。   目前,UBD技术已在国内众多医院开展。贺石生教授团队在日本和泰国曼谷建立了国际UBD脊柱内镜培训中心。贺石生教授对记者表示,希望推动这项中国原创技术走向世界,惠及全球更多患者。

贺石生 2025-09-11阅读量1167

少年的呐喊

病请描述:        生平第一次觉得自己很无能,面对一个孩子无辜的眼神,我什么都做不了!         晚间,急诊一如既往的忙碌,伴随着诊室外急匆匆地呼救声,冲进来一对夫妇,领着一位小姑娘,约莫十五六岁,花季的少女,却没了一丝花样的味道,眼神呆滞,反应迟钝,两只手臂布满无数的伤口和血迹,多年急诊经验一看便知道,割腕了……         120送诊人员跟我简单做了交接,临走时暖心地跟小姑娘交代一句“要好好的,别难过”。小姑娘没有丝毫作答的意思,像一具僵尸,呆呆地坐在诊室,只听得孩子的父亲在边上喋喋不休地抱怨,母亲觉得不好意思把他撵出了诊室。我简单探查完伤口,开了些清创药品让母亲去付费取药。等待药品的几分钟,我继续捣腾电脑上的工作,小姑娘独自坐在角落,她胆怯的抬头看了我一下,欲言又止,我故意没有给她回应,时间在我指尖与键盘的噼里啪啦声中流淌,很慢很慢,终于,她忍不住抽泣了两下,算是打破这段沉寂,我竟有些暗自窃喜,她愿意在我面前放下盔甲,我于是装作漫不经心地样子来了一句“想哭就哭吧,我们又不认识”,她于是彻底放声地大哭了起来,以至于女孩儿的父亲紧张地冲进诊室,我一边向他示意没啥大碍,一边继续手头的工作。         又过了一会儿,女孩儿的母亲拎着药品回来,我于是拿上药品,将病人带到清创室去。关上门的一霎那,急诊大厅的喧嚣立马被隔绝,世界又重归于安静,又只剩下小姑娘一人呆呆地看着我,我只顾着准备清创物资和药品,抽兑麻药,消毒,麻醉,再次消毒,反复冲洗伤口…一套动作娴熟至极,美其名曰行云流水,说白了就是流水作业。          清创完成后,我戴上无菌手套,开始专心地缝合伤口。小女孩儿像是又想起了什么,很突然地又哭出了声,我没理会,继续埋头工作,仿佛周遭的世界与我无关,此刻我的眼里只有无影灯下的伤口和丝滑流转的针线。小女孩儿突然喊了一句:“医生,救救我!我太累了!活着一点意思没有,呜呜~救救我医生!”那悲惨的哀嚎叫我一阵发麻,不知如何是好,我强作镇定,继续娴熟地飞针走线,一边回应她“你继续说吧,我听着”,小女孩儿彻底放下包袱,向我吐露了很多,关于她的父母如何强势、家庭不和谐、学业受挫,甚至自己喜欢同性被父母所唾弃,诸多不顺心的事情一股脑儿地说了出来,听得我五味杂陈。想起一句俗话“幸福的家庭差不多,不幸的家庭千百样”。我很难想象眼前这位花季女孩究竟经历了什么,在阳光灿烂的年纪里面对的尽是生活的龌龊,是何等的不幸!我想对她说点什么宽慰的话,却觉得好苍白。我想鼓起勇气找她父母好好聊两句,终究觉得自己没资格,别人家的孩子,我瞎操什么心呢?         可是~可是谁又该操这个心?假如一个孩子没有遇上珍爱她的父母,还能指望谁去挽救?最终,我缝完了伤口,只能留下一句冰冷的“再见”,看着她在父母喋喋不休的指责声中被领走,她回头,无助地凝望着我,先前那几声“医生救救我”的呐喊反复回荡在我耳边,久久挥之不去…我踏出清创室的门,来不及过多地难过,迅速调整心态,回到诊室,继续紧锣密鼓地看诊去…

蔡雨卫 2025-09-09阅读量924

疤痕能不能消失?费健医生:别...

病请描述:疤痕能不能消失?费健医生:别瞎涂药了!这些坑踩一个就留痕 想让疤痕悄悄“消失”?瑞金医院专家教你科学护理,这些坑千万别踩! 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是一名工作了30多年的外科医生。平时除了做手术和微创治疗,我也非常喜欢通过科普的方式,把专业的医学知识用大白话讲给大家听。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很多人关心的话题——疤痕护理。 不管是烫伤、手术,还是青春痘留下的“战绩”,疤痕总是让人烦恼。它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伴随瘙痒、疼痛,甚至影响关节活动。但其实,只要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很多疤痕是可以淡化甚至“隐藏”起来的! 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参考了我们医院最新发布的疤痕护理科普材料,结合我多年的临床经验,帮大家避开常见误区,轻松掌握护理技巧。 一、疤痕是怎么来的? 简单来说,疤痕是皮肤受伤后自我修复的“产物”。我们的皮肤在受到烫伤、外伤或手术切口后,身体会启动修复机制,用纤维结缔组织把伤口“补上”,这就形成了疤痕。 常见的疤痕有几种类型: 普通疤痕:早期发红或发白,慢慢会接近正常肤色。 增生性疤痕:凸出皮肤表面,红红的,还又痒又痛。 疤痕疙瘩:不仅凸起,还会“爬”到正常皮肤上,硬硬的。 凹陷型疤痕:像一个小坑,常见于痘痘或深度烧伤后。 二、烧伤/术后护理,记住这几点! ✅ 正确做法清单: 及时冷却:烫伤后马上用流动冷水冲,能减轻深层损伤,减少留疤几率。 保持清洁:伤口愈合前避免污染,用中性清洁剂轻柔清洗。 加速愈合:愈合时间越短,越不容易留疤。遵医嘱用药很关键。 压迫疗法:适合胸部、肩部等易增生的部位,穿压力衣有帮助。 药物辅助:如硅酮凝胶等,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激光治疗:红色疤痕、黑色素疤、凹凸疤都有对应的激光治疗方式。 三、常见误区,你中了几个? ❌ 误区1:拼命清洁才能好得快?过度清洁反而破坏皮肤屏障,导致干燥和感染。温和清洁才是正道! ❌ 误区2:自己乱买祛疤药?疤痕类型多样,别人用好用的不一定适合你。用药前一定要咨询医生! ❌ 误区3:按摩会让疤痕更大?适当按摩其实能软化疤痕、促进血液循环,但手法要轻,不能粗暴。 四、疤痕护理,是一场“耐心战” 我知道,很多人一旦有了疤痕就特别焦虑,总想快点让它消失。但疤痕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3–6个月甚至更久。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护理+耐心坚持才是关键。 如果你正在为疤痕烦恼,尤其是甲状腺手术后留下的颈部的疤痕,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来我的线上问诊平台咨询。我希望能用我的经验,给你最靠谱的建议。 📌 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致力于用通俗语言传递靠谱的医学知识 ✨ 推荐理由: 这篇内容不仅基于瑞金医院最新的疤痕护理指南,还融合了我多年临床中遇到的真实案例和经验。不管你是因为手术、烫伤还是痘痘留下疤痕,这里都有实用、易懂的建议。记住,科学护理+尽早干预=更好的恢复效果!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或留言告诉我你的困惑。健康之路,我陪你一起走。 【本文由瑞金医院费健医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费健 2025-09-09阅读量1550

2025甲状腺癌筛查新规:高...

病请描述: 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持续攀升,尤其在中青年女性中显著增长。上海市抗癌协会发布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对甲状腺癌的筛查和预防提出了更精准的建议。本文将结合最新数据,解读甲状腺癌的高危人群、分层筛查方案及三大预防措施,帮助您科学应对这一“隐形杀手”。 一、甲状腺癌发病率飙升,哪些人需要警惕?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近10年增长近3倍,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且35-55岁为高发年龄段。《指南》明确以下6类人群为甲状腺癌高危人群: 1.有甲状腺癌家族史者(直系亲属患病风险增加3-5倍); 2.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暴露史者(如放疗治疗); 3.甲状腺结节≥1cm且伴有超声恶性征象者(如低回声、微钙化); 4.长期雌激素暴露者(如口服避孕药>5年、多次妊娠女性); 5.肥胖(BMI≥28)或代谢综合征患者; 6.碘摄入异常者(长期缺碘或过量补碘)。 注:普通人群若颈部触及肿块、声音嘶哑或吞咽不适,也建议及时筛查。 二、分层筛查方案:精准检查不花冤枉钱 《指南》首次提出“风险分层筛查”,避免过度检查: ∙高危人群:每年1次颈部超声+甲状腺功能检查(FT3/FT4/TSH);若超声提示可疑结节,需加做细针穿刺活检(FNA)。 ∙中危人群(如结节<1cm但无恶性特征):每2年1次超声监测。 ∙普通人群:30岁起可每3-5年筛查1次,女性建议从25岁开始关注。 关键建议: ∙超声选择“高频探头”(分辨率更高),报告需包含TI-RADS分级(4类以上需警惕); ∙避免盲目做CT/MRI,辐射可能刺激甲状腺。 三、三大预防措施:从源头降低风险 1.控碘饮食: ∙沿海地区居民少吃海带、紫菜(防碘过量);内陆人群可选用加碘盐,但每日不超过6g。 2.远离辐射: ∙儿童青少年尽量避免颈部X线检查;职业暴露者(如放射科医生)需穿戴防护铅衣。 3.调节内分泌: ∙女性关注雌激素水平,避免长期服用避孕药;压力大者可通过冥想、运动平衡甲状腺功能。 四、特别提醒:这些症状别忽视! 甲状腺癌早期常无症状,但出现以下表现需立即就医: ∙颈部无痛性肿块,质地硬、活动度差; ∙声音嘶哑超过2周(可能压迫喉返神经); ∙吞咽困难或咳嗽(肿瘤侵犯气管/食管)。 结语 2025版《指南》的核心是“精准筛查,主动预防”。建议高危人群建立个性化筛查档案,普通人群从30岁起纳入体检项目。记住:甲状腺癌虽高发,但早期治愈率超过90%!转发给家人,一起守护“颈部蝴蝶”的健康。 (本文数据来源:上海市抗癌协会《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5版)》、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统计报告)  

费健 2025-09-09阅读量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