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民族医学科 > 维吾尔医学科 > 内容

内容

胰腺癌不再是“癌...

病请描述:胰腺癌不再是“癌王”?靶向与免疫治疗带来新希望!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从医30多年来,我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既做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治疗。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篇近期发表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上的重磅述评文章,主题是胰腺癌的靶向与免疫治疗。文章由杨尹默教授团队撰写,系统梳理了胰腺癌治疗从“无为”到“可为”再到“有为”的演变历程。 你可能听说过,胰腺癌被称为“癌王”,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五年生存率只有13%左右。很多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治疗非常棘手。但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现代医学正在改变这一现状。 🔍 一、为什么胰腺癌这么难治? 早期症状隐匿,一半患者确诊时已发生转移; 肿瘤微环境复杂,免疫细胞难以浸润; 靶点少、耐药快,传统化疗效果有限; 高度异质性,不同患者甚至同一患者的不同病灶都可能存在基因差异。 🌟 二、四大突破方向,带来治疗新希望 1️⃣ 分子分型:从“同病同治”到“同病异治” 现在医生不再只看肿瘤大小和位置,还会通过基因检测将胰腺癌分为: 经典型 原浆型 准间质型 鳞状型不同分型对化疗和靶向药的敏感性不同,真正实现“一人一策”。 2️⃣ 液体活检:抽血就能监测肿瘤动态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 循环肿瘤DNA(ctDNA) 循环肿瘤细胞(CTC) 外泌体可以辅助早期诊断、评估疗效、预测复发,尤其适合无法反复取材的患者。 3️⃣ 靶向治疗:KRAS基因突变不再是“不可成药” 针对KRAS G12C的抑制剂(如Sotorasib)已在其他癌种中显效; 针对G12D的药物MRTX1133正在临床试验中; 联合用药、PROTAC技术等新策略正在破解耐药难题。 4️⃣ 免疫治疗:“冷肿瘤”正在被“加热” 联合化疗可激活免疫反应; 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肿瘤疫苗等新方法正在探索; 虽然目前受益人群有限,但未来可期。 🤖 三、AI与大数据:精准医疗的“超级助手” AI可通过CT影像提前发现早期胰腺癌,准确率超92%; 结合基因数据预测化疗敏感性、免疫治疗效果; 辅助手术规划、导航,甚至模拟手术过程,提高安全性。 ❤️ 费医生心里话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深知胰腺癌的治疗依然艰难,但也真切地感受到医学进步的脚步。从手术技术的精进,到靶向、免疫、AI的融合,我们正在一步步扭转“癌王”的局面。 如果你或家人有相关健康疑虑,一定要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也希望这篇科普能让你对现代医学多一点信心、多一点了解。 作者介绍: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甲状腺、胆胰疾病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网粉丝超100万,致力于做“有温度、有深度”的医学科普。 推荐理由:本文基于2025年《中国实用外科杂志》最新述评,内容权威、前沿且通俗易懂,适合关注健康、渴望获取靠谱医学知识的你。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带来有用的知识和一份安心。我们下期再见!  

费健 2025-09-09阅读量1572

你的TSH正常吗?费健医生提...

病请描述:你的TSH正常吗?费健医生提醒:这个数字和寿命有关!   作者介绍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来,我一直专注于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既做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同时,我也非常热爱科普,希望通过轻松易懂的方式,把专业的医学知识带给大家。全网已有超过100万朋友关注我,线上咨询也超过了10万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个很多人关心的话题——促甲状腺激素(TSH)。 文章正文 你是不是也曾在体检报告上看到“TSH”这个指标,然后一脸懵?别担心,今天我就用最生活化的语言,帮你搞懂它到底是什么、高了低了又代表什么,以及它和我们的健康到底有什么关系。 TSH是什么?TSH中文名叫“促甲状腺激素”,是由我们大脑里的垂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任务是“督促”甲状腺工作,让它分泌甲状腺激素(T3、T4),从而调节我们的新陈代谢、心率、体温、情绪等等。可以说,TSH就像是甲状腺的“总经理”,指挥着甲状腺这个“工厂”要不要加班、要不要减产。 TSH的正常范围是多少?一般来说,成年人的TSH正常值在 0.4~4.5 mIU/L 之间。但要注意的是: 孕妇的TSH会偏低一些; 老年人可能会稍高一点; 不同实验室的参考范围也可能略有差异。 TSH偏高,可能说明什么?如果TSH升高,通常意味着甲状腺“偷懒”了,可能是: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身体代谢变慢,容易怕冷、乏力、体重增加、皮肤干燥; 亚临床甲减:TSH高但T3、T4正常,属于早期阶段; 碘缺乏:身体缺碘,甲状腺“原料不足”; 药物或自身免疫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 TSH偏低,又可能是什么情况?如果TSH降低,通常表示甲状腺“太勤奋”了,可能是: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心跳快、怕热、手抖、体重下降、易怒; 亚临床甲亢:TSH低但T3、T4正常,也要警惕; 垂体功能问题:垂体本身“指挥不力”; 药物或应激状态:如感染、劳累、情绪波动也会暂时影响TSH。 TSH和寿命有关系吗?近几年有不少研究发现: 老年人TSH轻微偏高,可能反而与长寿有关; TSH偏低(尤其是甲亢状态)则可能与全因死亡率升高相关; 即使是“正常范围”内的TSH,偏高或偏低也可能暗示长期健康风险。 这说明,TSH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它的意义要结合年龄、性别、症状等综合来看。 发现TSH异常怎么办? 别慌!TSH轻微波动很常见,不一定代表有病; 及时就医,查清楚是甲状腺问题还是其他原因; 不要自行用药,甲减和甲亢的治疗方式完全相反; 定期复查,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推荐理由这篇文章综合了多篇权威医学文献和临床指南,用最易懂的方式帮你理解TSH的临床意义。不管你是关注自己体检报告上的数字,还是担心家人的甲状腺健康,都能从这里找到靠谱的答案。 我是费健,如果你有甲状腺方面的疑问,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或专业问诊平台咨询我。健康路上,我一直陪你走。  

费健 2025-09-09阅读量1424

警惕!甲状腺癌“...

病请描述:警惕!甲状腺癌“偏爱”年轻女性?13年发病率翻10倍,专家点名这两类人!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一名医生,和甲状腺疾病打了30多年交道,做过无数台开放手术和微创消融,也深知大家对于甲状腺健康的关注和担忧。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近期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的话题——甲状腺癌的发病趋势。这份聊天的灵感,来源于一篇刚刚在《肿瘤学杂志》网络首发的重要研究(原文标题:《2008—2020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甲状腺癌发病趋势及年龄变化特征》,作者:董建梅等)。为什么关注这项研究?这份研究跟踪分析了江苏省连云港市从2008年到2020年整整13年的甲状腺癌发病数据,覆盖了数百万人口,数据质量经过严格审核。它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近年来甲状腺癌在我国部分地区令人警觉的变化趋势,非常具有参考价值。核心发现:甲状腺癌正在“加速跑”且“年轻化”!连云港的研究数据揭示了几点非常关键、也与大家息息相关的信息,我用大白话给大家总结一下:发病率“火箭式”飙升:无论是总体人群、男性、女性,还是城市、农村地区,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这13年里都像坐上了火箭,一路暴涨!具体有多快?总的粗发病率平均每年增长16.29%!这意味着,到2020年,发病率相比2008年翻了近10倍(从1.91/10万飙升至11.29/10万)!男性和农村地区的增速也相当惊人(男性年增14.52%,农村年增17.22%)。简单说:得甲状腺癌的人,比以前多太多了,而且增长速度非常快。发病年龄明显“年轻化”:这可能是最需要我们警惕的趋势!研究发现,无论是平均发病年龄还是经过人口结构调整后的“平均标化发病年龄”,都在显著下降。2008年,连云港甲状腺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还在51岁左右,到了2020年,已经降到了48岁左右。经过更科学的标化计算,下降幅度更大(从近50岁降到44岁出头)。这意味着,甲状腺癌不再只是“中老年病”,它正越来越多地侵袭相对年轻的人群。“重灾区”人群清晰浮现:女性风险更高: 研究再次证实,女性患甲状腺癌的风险显著高于男性(2020年女性发病率18.40/10万 vs 男性4.77/10万),而且女性发病率的年增长速度也更快(16.83% vs 14.52%)。30-39岁人群增速最快: 在所有年龄组中,30岁到39岁这个相对年轻的群体,甲状腺癌发病率增长最为迅猛(年增幅超过20%!),成为上升趋势中的“领头羊”。城市高于农村(但农村追得快): 城市地区的发病率目前仍高于农村地区,但农村地区的增长速度更快,差距在缩小。发病高峰与构成变化:发病的高峰年龄段主要在50-59岁。但更重要的是,与2008年相比,2020年60岁以下人群在甲状腺癌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大幅提升(总体从77%升到94%)。年轻面孔在甲状腺癌患者中越来越常见。为什么会这样?研究者和专家们怎么看?研究也探讨了可能的原因,这也是我们医生在临床和科研中持续关注的方向:环境与生活方式: 经济发展伴随的环境因素变化(如可能的辐射暴露增加?)、现代生活节奏快导致的久坐、运动不足、睡眠问题、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率上升,都被认为是潜在推手。肥胖尤其被强调可能与女性更高的发病率有关(有调查显示连云港部分地区女性肥胖率高于男性)。诊断技术的进步: 高分辨率B超等检查手段的普及,让以前可能发现不了的小结节、微小癌无所遁形。这固然是好事(早发现早治疗),但也带来了“过度诊断”的争议——即检出了一些可能终生无害、不会引起症状或威胁生命的惰性癌。这在全球范围内都被认为是甲状腺癌发病率飙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健康意识提升: 大家更关注体检了,尤其是城市地区和女性,主动筛查的机会更多,客观上也会增加检出率。费健主任的解读与建议:看到连云港的数据,结合我在瑞金医院门诊和线上咨询(感谢超10万朋友的信任!)的观察,这些趋势是真实存在的。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最常见的类型),整体预后较好,但“年轻化”和“快速增长”的趋势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关键建议:重点人群要更警惕:30岁以上的女性朋友们: 你们是相对风险更高的人群,请务必关注自己的甲状腺健康。城市居民: 目前发病率更高,健康管理和筛查资源相对丰富,更要利用好。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接触史、肥胖(尤其女性)的人群: 风险因素更明确,需提高警惕。定期检查是关键: 最简单有效的就是定期进行甲状腺B超检查。它无创、便捷、灵敏。建议:一般人群:1-2年做一次颈部(甲状腺)B超。上述重点人群或有结节者:遵医嘱,可能需要更频繁的随访(如6-12个月一次)。理性看待“结节”与“癌”: B超查出甲状腺结节非常普遍,但绝大多数(>90%)是良性的。即使确诊为癌,大部分(尤其是微小乳头状癌)也属于“懒癌”,进展缓慢。不必过度恐慌,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找专业医生评估(比如像我这样专注甲状腺的^_^)非常重要! 我们会根据结节的大小、形态、B超特征(如TI-RADS分级)、穿刺结果等综合判断风险,制定个体化的随访或治疗方案(观察、消融或手术)。拥抱健康生活方式:管理体重: 保持健康BMI,对抗肥胖,这对降低包括甲状腺癌在内的多种疾病风险都有益。均衡饮食: 保证碘摄入适量(不需刻意大量补碘或完全禁碘),多吃蔬果。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缓解压力: 良好的身心状态是健康的基石。远离不必要的辐射: 尤其保护儿童颈部。总结:连云港的这项研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甲状腺癌发病率在快速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30岁以上女性和城市居民风险相对更高。这背后有复杂的因素,包括环境、生活方式、诊断技术进步等。但请大家记住: 知识就是力量,早发现是关键!不必过度焦虑,只需提高意识,将定期甲状腺B超检查纳入您的健康管理计划,特别是重点人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发现问题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比如我!)。让我们一起守护好脖子上的这个“小蝴蝶”,拥抱健康生活!推荐理由:数据权威新鲜: 基于最新发布的专业医学研究(2025年6月网络首发),数据详实,覆盖时间长(13年),反映当下真实趋势。费健主任权威解读: 来自上海顶尖医院(瑞金医院)、拥有30余年丰富临床经验(开放手术+微创消融双修)的甲状腺领域权威专家,获奖无数(中华医学科技奖等),专业值得信赖。科普接地气: 费主任致力于线上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深谙如何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充满同理心的语言,像朋友一样为您解惑。直击痛点,实用性强: 明确指出风险人群(30+女性、城市居民)、核心建议(定期B超、健康生活),提供可操作的防癌策略。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科学地认识甲状腺癌的现状,积极做好预防和筛查!有甲状腺相关问题,也欢迎来找我聊聊。健康路上,我们一起同行!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1931

多年的头痛竟因为心脏上的&l...

病请描述:什么是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位于心脏房间隔中部,是胎儿时期的重要生命通道,母亲脐静脉血流通过这个“生命通道”给胎儿提供必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严格地说,卵圆孔其实也不是一个孔洞,更像是个关不严的“帘子”。在出生后,大部分人随着左心的压力升高,卵圆孔自动闭合。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就是指出生后卵圆孔持续开放不闭合,或者是在特定状态下再次开放的状态。如图1 所示。“卵圆孔未闭”本身并不是一种病,而是心脏的一种异常结构,PFO 的人群患病率为20%-34%[1],也就说大约每三到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存在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未闭有什么症状? PFO 对身体最大的影响就是右心的静脉血直接经过卵圆孔短路进入左心,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晕厥、胸闷气促、心悸、耳鸣、直立性低血压等。卵圆孔未闭的症状中,不明原因的头痛和“脑梗” 较常见。 不明原因脑梗 临床上有一种脑梗并不是脑血管自身原因造成的,甚至找不到原因,我们通常称之为“隐源性脑卒中”。研究发现PFO 和这类脑梗关系密切,主要原因是静脉血栓脱落,经过PFO 直接进入左心,通过动脉循环系统进入大脑,堵塞了脑血管。 头痛、偏头痛 有研究表明PFO 人群偏头痛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5.13 倍,偏头痛患者PFO 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2.54 倍,不明原因卒中合并偏头痛患者PFO 发生率高达79%[2]。 其他症状 PFO 相关非卒中性疾病还包括减压病、斜卧呼吸- 直立性低氧血症综合征、四肢动脉栓塞、急性心肌梗死等。 如何诊断卵圆孔未闭? 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俗称“心脏彩超”。经胸心脏彩超方便易操作,但对PFO 检出率低;经食道超声对PFO 的检测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可清晰显示心脏房间隔的结构、大小和分型,是目前诊断 PFO 的“金标准”,但是经食道超声需要麻醉配合,不易操作。 右心声学造影 右心声学造影也就是我们说的“发泡试验”,和经胸超声结合在一起检查,是筛查、诊断PFO 的首选方法。医生会根据左心出现气泡的时间、数量进行诊断和风险评估。 经颅多普勒超声造影 经颅多普勒超声造影是右心声学造影的延伸,依靠这个检查,我们可以判断分流到左心的气泡是否最终到达脑部。 发现自己有卵圆孔未闭该怎么办? 并不是所有PFO 都需要治疗,对于存在上述PFO 相关的头痛、脑卒中等临床症状的高风险人群,建议咨询心脏专科医师,并积极治疗。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及介入封堵治疗。 口服药物保守治疗:主要是口服阿司匹林等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尽管药物治疗没有手术风险,但是长期服药,可能存在出血、肝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介入封堵手术治疗: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式。经外周血管,用特殊的导管,送入封堵器,对PFO 进行微创封堵。 试验性/ 诊断性治疗:如果高度怀疑但不能完全确定症状与PFO 相关,也可先选择药物治疗。若治疗有效,考虑PFO治疗有临床意义,则可以进一步介入封堵手术治疗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卵圆孔未闭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52(4):369-383.DOI:10.3760/cma.j.cn112148-20231030-00393. [2] West BH, Noureddin N, Mamzhi Y, etal. Frequency of patent foramen ovale and migraine in patients with cryptogenic stroke[J]. Stroke, 2018, 49(5): 1123-1128.D0I: 10.1161/STR0KEAHA.117.020160. [3] 杨呈伟, 乐颖慧, 黄连军. 多年的头痛竟因为心脏上的“ 小洞”——谈谈心脏卵圆孔未闭[J].科学生活,2024,(11):125-127.DOI:10.20197/j.cnki.kxsh.2024.11.062.

微医健康 2025-09-04阅读量1673

这些不良生活习惯,正在加重你...

病请描述:在当下,男性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前列腺炎作为困扰众多男性的常见病症,其病情的起伏变化牵动着不少人的心。不少男性朋友都有这样的困惑:明明已经在积极治疗前列腺炎了,可症状却反反复复,甚至还有加重的趋势。其实,很多时候病情的恶化并非治疗不力,而是日常一些不易察觉的生活习惯在背后“捣鬼”。这些习惯就像隐藏在暗处的“健康杀手”,在不经意间侵蚀着男性的前列腺健康。那么,究竟是哪些不良生活习惯在作祟呢? 01 久坐不动 现代生活中,很多男性因工作原因需要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一坐就是数小时。久坐会使前列腺长期处于受压状态,影响前列腺的血液循环,导致局部代谢产物堆积,前列腺液排出不畅,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进而加重前列腺炎症状或引发炎症。建议每坐1 - 2小时就起身活动几分钟,如散步、伸展四肢等,促进血液循环。 02 憋尿 憋尿是一种常见却危害极大的习惯。尿液中含有多种代谢废物和细菌,长时间憋尿会使膀胱过度充盈,压迫前列腺,导致前列腺充血水肿。而且,尿液反流进入前列腺,还会将细菌带入,引发或加重前列腺炎。男性应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有尿意时及时排出,避免憋尿。 03 不规律性生活 性生活不规律对前列腺健康影响较大。性生活过于频繁,会使前列腺长期处于充血状态,增加前列腺的负担,容易引发炎症;而过度禁欲,前列腺液无法正常排出,也会在前列腺内积聚,导致前列腺充血、肿胀,同样不利于前列腺健康。因此,保持适度、规律的性生活,有助于维持前列腺的正常功能。 04 长期饮酒 酒精具有刺激性,长期大量饮酒会对前列腺产生不良影响。酒精会使前列腺血管扩张、充血,降低前列腺的抵抗力,使细菌更容易侵入和繁殖,从而诱发或加重前列腺炎。男性应尽量减少饮酒量,尤其是患有前列腺炎的患者,更要严格戒酒。 05 辛辣饮食 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会刺激前列腺和尿道,引起前列腺血管扩张、充血,加重前列腺的炎症反应。长期食用辛辣食物,还可能导致便秘,排便时用力会使腹压增加,进一步压迫前列腺,不利于病情恢复。前列腺炎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 06 熬夜 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身体免疫力下降时,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更容易侵袭前列腺,引发炎症。而且,熬夜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前列腺也会受到影响,出现充血、水肿等情况。男性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提高身体免疫力。 如何调理前列腺炎 饮食上,保持清淡,多吃蔬果,减少辛辣、油腻及刺激性食物摄入,避免加重前列腺充血。日常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提升身体免疫力。适度运动不可或缺,像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前列腺负担。还要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受寒引发前列腺收缩。另外,养成定时排尿习惯,不憋尿,同时规律性生活,避免过于频繁或长期禁欲,维持前列腺正常功能。 预防前列腺炎,关键在于日常生活细节: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维持身体正常代谢与内分泌稳定,增强免疫力。2.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前列腺充血。3.合理饮食,多吃蔬果,减少辛辣、油腻食物,避免刺激前列腺。4.定时排尿,不憋尿,防止尿液反流感染前列腺。5.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前列腺受寒收缩。6.规律性生活,避免过度或禁欲,保持前列腺正常功能。 前列腺炎受多种不良因素影响,病情易反复。尽管日常调理能起到一定辅助作用,但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程度存在差异。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加重迹象,如排尿困难加剧、疼痛愈发明显等,切不可自行盲目应对。及时前往专业男科或泌尿外科就医,接受全面检查和科学评估,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这样才能控制病情,早日恢复前列腺健康,回归正常生活。

微医健康 2025-09-04阅读量1740

被误解的“不死病...

病请描述:家人们,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种容易被误解的皮肤病 —— 银屑病。相信很多人都对它一知半解,甚至有人还存在不少偏见。但其实,了解它之后,你会发现它并没有那么可怕。今天就带大家全方位认识一下银屑病。 一、银屑病长啥样 银屑病典型的症状就是皮肤表面出现红色斑块,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鳞屑,还会有点状出血现象。这些斑块可出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像头皮、肘部、膝盖、背部等都是高发区域。而且,得了银屑病,皮肤常常会瘙痒难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质量。 二、究竟是什么引发了银屑病 遗传因素:遗传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银屑病患者,那么后代患银屑病的几率会相对较高。不过,有遗传倾向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病,只是有了一个潜在的风险因素。 免疫系统紊乱:当我们的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时,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的皮肤细胞,导致皮肤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引发银屑病。像长期压力大、睡眠不足、感染等,都可能诱发免疫系统紊乱。 环境因素:寒冷、干燥的气候,皮肤外伤,某些药物刺激等,也可能成为银屑病发病的导火索。比如,冬天银屑病的症状往往会加重,而皮肤受伤后,在伤口愈合过程中也可能出现银屑病皮损。 三、面对银屑病,我们能做些什么 积极治疗:一旦发现自己有银屑病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目前治疗银屑病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外用药物、光疗、口服药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日常护理:日常做好皮肤护理对缓解银屑病症状非常重要。要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可以使用温和的保湿霜,锁住皮肤水分;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加重病情;注意饮食均衡,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 调整心态: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周期长,容易反复发作,这很容易让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但这些负面情绪又会反过来影响病情。所以,患者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相信自己一定能控制好病情。 银屑病虽然不能被全面治疗,但通过科学的治疗和日常护理,是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缓解症状的。我们要正确认识银屑病,消去对它的恐惧和误解。

微医健康 2025-09-04阅读量1863

身体好不好,看脸色就知道!

病请描述:在中医学理论中,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在脏腑、经络、气血及津液等的病理变化,必然会反映于外。望诊,即通过视觉观察患者外在表现的诊断方式。正如《灵枢》所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面色分类 1、主色 是人一牛基本不变的肤色。中国人健康的肤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2、客色 指因气候、饮食、情绪变化、运动、工作环境等因素导致的脸色暂时性改变。例如,运动后脸会泛红,冷天脸会显得苍白,长期在户外工作者肤色会偏黑等。 3、病色 人在健康状况不佳时,往往会面露病色。脸上的病色主要有白、黄、红、黑、青五种,分别对应不同的身体疾患。 出现五种病色要警惕 1、苍白色-气山虚或体寒 血液不足,无法濡养面部,会出现苍白色;而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依赖气的推动,若气虚,生血功能减退,血液同样不能充分滋养面部也会导致面色苍白。 2、蜡黄、焦黄色-脾虚或湿盛 脾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是营养物质的来源。 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营养物质无法濡养面部,就会出现黄色;同时,脾还负责代谢水湿,若湿邪代谢不畅、异常积聚,也会导致面色发黄。 3、通红、潮红-实火、虚火 潮红多与阴虚、上火相关,这类人常伴有五心烦热(即心烦、两手心及两足心发热) 若为实火,表现为满面通红;若为阴虚引发的虚火,则往往仅颧骨部位发红。 4、枯萎、憔悴色-肾虚 脸色发黑多与肾相关,肾虚患者常面色偏黑。 中医认为“五色对应五脏”,黑色对应肾,因此肾虚者往往面色发黑。黑眼圈也属于面色发黑的范畴,多因肾虚导致水液代谢异常所致。 好面色的关键在于脏腑健康 饮食是人体获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途径。中医强调“药食同源”合理的饮食调养可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生成与运行。 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维持脏腑功能的正常节律。 规律中医提倡遵循“子午流注”养生,以协调五脏平衡。 例如,夜晚 11 点前入睡以养胆气,早晨 5~7 点排便以助大肠传导,7~9点进食以助胃气,中午11~13 点适当午休以保养心气。 运动能增强体质、促进气血运行。中医主张 “动而中节适度运动。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协调脏腑功能。 中医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悲恐’而情绪异常会损伤对应的脏腑,如“怒伤肝、喜伤、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微医健康 2025-09-04阅读量1177

体检单上的“结节...

病请描述:体检单上的“结节”别慌!费健主任:育龄女性高发甲状腺结节的8大原因,第5条很多人忽视 正文: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在手术台和诊室里摸爬滚打30多年,既拿手术刀做精细的外科手术,也用微创的消融技术帮患者解决问题,我深知大家面对体检报告上“甲状腺结节”几个字时的那份忐忑。今天,咱们就结合一项2025年7月刚发表在《实用预防医学》上的最新研究(题目:《育龄期女性健康体检甲状腺结节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来聊聊这个特别“青睐”育龄期女性(通常指15-49岁)的健康问题。别担心,咱们用轻松的方式,把专业的知识讲明白! 先看一个有点“扎心”但重要的数据:这项研究调查了2113位参加健康体检的育龄女性,结果发现—— 高达34.69%的人查出了甲状腺结节! 也就是说,差不多 每3位育龄女性中,就有1位 体检时会发现甲状腺结节。这个比例,确实比我们想象中要高不少。 听到“结节”先别慌!这里有个关键信息要划重点:研究同时发现,在这些查出的结节中,超过93% (682/733) 属于TI-RADS 1-3级。这是什么概念呢?简单理解,TI-RADS是医生用来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风险的一个影像学分级系统,1-3级通常意味着 良性可能性非常大,或者恶性风险极低。需要引起警惕的是4级及以上的结节,在这项研究中只占不到7%。所以,看到体检报告有结节,第一步是 淡定,第二步是 找专业医生解读报告。 那么,为什么育龄女性成了甲状腺结节的“重灾区”?研究揭示了8大“幕后推手”: 这项研究非常细致地对比了有结节和没结节的女性群体,并通过严谨的统计学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找出了真正独立影响甲状腺结节发生的风险因素。费医生结合临床经验,给大家拎出最关键的几点,列个清单更清楚: 年龄增长(尤其26岁以上): 研究发现,相比15-26岁的年轻女孩: 26-36岁 女性,发生结节的风险 显著增加了约1.5倍 (OR=2.522)。 36-49岁 女性,风险也 增加了约60% (OR=1.608)。年龄是不可抗力,但也提醒我们,定期体检很重要! “妈妈”的身份(有孕史): 生过宝宝(包括曾经怀孕过),发生甲状腺结节的风险比没有怀孕史的女性 高了约46% (OR=1.466)。这可能与孕期体内激素(如雌激素、HCG等)的剧烈波动对甲状腺产生的复杂影响有关。母爱伟大,身体的变化也值得关注。 家族“信号”(甲状腺疾病家族史): 如果家里有亲人(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甲状腺疾病(如结节、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等),那么你出现甲状腺结节的风险也会 增加约26% (OR=1.264)。遗传背景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更主动地关注自身健康。 甲状腺功能异常: 体检发现甲功(TSH, FT3, FT4等)指标不在正常范围内,发生结节的风险 增加约26% (OR=1.256)。甲状腺功能就像身体的“代谢引擎”,引擎工作状态不稳,可能影响到腺体本身的结构。 免疫系统“小摩擦”(甲状腺抗体阳性): 如果血液检查发现TPO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或Tg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等抗体阳性,提示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背景,这也会让结节出现的风险 增加约29% (OR=1.293)。这往往是身体内部免疫平衡的小波动。 乳腺结节“同行者”: 研究有个有趣的发现:有 乳腺结节 的女性,同时有甲状腺结节的风险也 增加了约25% (OR=1.249)。这提示我们,乳腺和甲状腺都是激素敏感的器官,它们可能受到相似的体内环境(比如激素水平、代谢状态)影响,潜在机制有共通之处。关注乳腺健康的同时,也别忽视甲状腺检查。 心灵的“阴雨天”(抑郁情绪): 研究显示,存在 抑郁 情绪(即使是轻度)的女性,检出甲状腺结节的风险 增加了约25% (OR=1.253)。心情不好,真的会影响身体! 无形的“紧绷感”(焦虑情绪): 同样,有 焦虑 情绪的女性,风险也 增加了约24% (OR=1.242)。长期的压力、紧张、担忧,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甲状腺。 (费医生贴心小提示:研究还发现了一些“意外”——月经是否规律、性激素水平是否异常、有无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等,在这次分析中并未显示出与甲状腺结节的显著关联。这提醒我们,身体很复杂,关联性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个体差异也很大。) 为什么费医生特别推荐大家关注这项研究? 样本量大,数据新: 基于超过2000名育龄女性的真实体检数据,2025年7月刚发表,反映了当前的情况。 分析严谨: 采用了多因素分析方法,尽量排除了干扰,找出了独立的风险因素。 聚焦重点人群: 专门针对育龄期女性,结果对我们这个群体特别有参考价值。 关注身心联系: 不仅关注身体指标(年龄、孕史、家族史、甲功、抗体、乳腺结节),还纳入了心理因素(抑郁、焦虑),非常全面,符合现代“心身健康”的理念。 作为大家的老朋友,费医生给出几点实在建议: 体检不能少: 尤其26岁以上的女性,定期(比如1-2年)做甲状腺超声检查,这是发现结节最敏感的方法。别等有症状才去查! 报告找专家看: 看到“甲状腺结节”别自己瞎琢磨,也别只看分级。带着报告找专业医生(内分泌科或甲状腺外科),结合你的具体情况(年龄、病史、家族史、结节大小形态等)综合判断,决定是观察、复查还是进一步检查(比如细针穿刺)。 关注“小伙伴”: 如果你有乳腺结节,记得提醒医生也关注下甲状腺,反之亦然。体检时可以一起做相关检查。 呵护好心情: 压力、焦虑、抑郁真的不是小事!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运动、爱好、倾诉、必要时寻求心理帮助),保持情绪稳定,对全身健康(包括甲状腺)都大有裨益。 了解家族史: 和家人聊聊健康史,如果家族中有甲状腺问题,更要提高体检意识。 孕期产后多关注: 计划怀孕、正在孕期或刚生完宝宝的女性,可以在产检或产后复查时,请医生关注下甲状腺情况。 最后,费医生想对你说: 甲状腺结节在育龄女性中真的很常见,但绝大多数是良性的“纸老虎”。了解这些风险因素,不是为了让大家焦虑,而是为了 更聪明地关注自己,更从容地面对体检报告。知识就是力量,了解风险,才能更好地预防和管理。记住,早发现、早评估、早安心!如果你有任何疑虑,欢迎来我的线上平台咨询,这些年通过线上帮助了超10万朋友,我很乐意继续做大家的健康顾问。 保持好心情,定期做体检,健康生活,让我们一起守护好身体里这个重要的“小蝴蝶”(甲状腺的形状哦)! 文章出处: 本文核心数据及结论源自《实用预防医学》2025年7月第32卷第7期发表的《育龄期女性健康体检甲状腺结节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作者:魏飞娟等)。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甲状腺、乳腺等普外科疾病的外科手术及微创消融治疗。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深耕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致力于为大众提供专业、易懂、温暖的医学知识和精准的诊疗建议。推荐理由: 结合最新中国研究数据,聚焦育龄女性高发健康问题,由权威专家深入浅出解析,不仅告知“是什么”,更清晰列出“为什么”和“怎么办”,强调科学认知与积极应对,兼具专业性和亲和力,特别适合关注自身健康的女性朋友阅读。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1676

甲状腺检查,女性做得多,但男...

病请描述: 费健主任说甲状腺:超声检查的“男女有别”,竟藏着甲状腺癌的秘密! 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在手术台和诊室里与甲状腺疾病打交道30多年了,也做了不少线上科普,就是希望能把复杂的医学知识,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讲明白。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非常有意思、也与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相关的话题:甲状腺超声检查和甲状腺癌之间存在的“性别差异”。 最近,费医生读到一篇发表在权威期刊《Thyroid》上的重要研究(原文作者:Sara Fernandes-Taylor等),研究结果挺有启发性,也解答了一些我们临床观察到的现象。作为一名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还热衷科普的外科医生,我觉得很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 研究说了啥?简单概括: 美国华盛顿州一个大型医疗集团,回顾了从1997年到2019年,超过3万3千名做了甲状腺超声的成年参保人的数据(其中78%是女性)。他们想看看: 男性和女性做甲状腺超声、做穿刺活检(FNAB,就是细针扎进去取点细胞看看)、最后确诊甲状腺癌的比率有什么不同? 这些比率随时间是怎么变化的? 做超声后,有多大比例需要穿刺?穿刺后又有多少比例真的确诊是癌? 结果发现了几个关键点(敲黑板!重点来了): 女性做超声检查的“热情”远高于男性: 从1997到2019年: 男性做甲状腺超声的比率 增长了5倍 (从每10万人111.11次到490.97次)。 女性做甲状腺超声的比率 增长了超过4倍 (从每10万人382.27次到1331.14次)。 结论:女性做甲状腺超声的比率,在研究末期是男性的近2.7倍!(当然这与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有关) 穿刺活检(FNAB)比率也在涨: 随着超声做得越来越多,需要穿刺进一步检查的病例自然也多了。女性穿刺率起点和增幅都高于男性(女性:174.09 -> 430.37/10万;男性:58.38 -> 189.13/10万)。 最关键的发现:“阳性率”男女有别! 每次超声后需要穿刺的比率: 这个比例总体随时间变化不大,但男性每次超声后需要穿刺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研究计算出的校正比值比是1.06 (范围1.01-1.11)。通俗点说,同样做一次超声,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被医生建议做穿刺活检。 穿刺后确诊癌症的比率: 这个结果很有意思!虽然大家都知道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整体高于男性,但在这个研究中,对于做了穿刺活检的人来说,男性和女性最终被确诊为甲状腺癌的比例是一样的!都是大约6% (0.06,P=0.4)。这意味着,穿刺活检这个“终极裁判”面前,阳性率没有性别差异。 费健主任来解读:这意味着什么? 这项研究给我们揭示了甲状腺癌性别差异背后一个可能被忽视的驱动因素: “检查得多,发现得多”? 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更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女性接受甲状腺超声检查的比率远高于男性。检查得多,发现的小结节、小肿瘤自然就多,统计上的发病率就上去了。这就像用更密的筛子去筛豆子,总能筛出更多小石子。 男性超声“命中率”更高? 研究发现,虽然女性做超声的总量大得多,但男性做一次超声后,被怀疑有问题、需要进一步穿刺活检的比例反而更高。这提示,男性去做甲状腺超声,可能往往是因为有了更明显的症状或体征,或者超声图像上看起来更“可疑”,所以“命中”需要进一步检查的几率更高。 穿刺确诊率无差别:关键信息! 最终通过穿刺活检确诊癌症的比例在男女间没有差异,这挑战了一个普遍观点。它告诉我们:一旦走到了需要穿刺活检这一步,无论男女,最终确诊为癌的可能性是均等的。 女性整体发病率高,很大程度上是前面“筛查漏斗”入口更大(超声做得多)造成的。 给我们的启示(费主任的贴心建议): 理性看待“高发病率”: 女性朋友看到“女性甲状腺癌高发”不必过度恐慌。这其中,广泛筛查(尤其是超声检查)起了很大作用。很多筛查发现的甲状腺癌是微小、惰性的,进展非常缓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懒癌”),并非都需要立刻手术。 检查不是越多越好: 这项研究提醒我们,过度、无差别的筛查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焦虑和后续检查(如穿刺)。超声检查是利器,但也要用得恰当。是否要做甲状腺超声,最好结合个人情况(如有无家族史、颈部是否有异常肿块或不适、是否有头颈部放射史等)由专业医生判断。 关注“质量”而非单纯“频率”: 对于确实需要做超声的朋友,选择经验丰富的超声医生和规范的医疗机构非常重要。高质量的超声检查能更准确地评估结节风险,减少不必要的穿刺。 男女都需关注: 虽然研究聚焦差异,但男性朋友也不能掉以轻心。研究也显示男性甲状腺癌发病率在上升。如果颈部摸到肿块、声音嘶哑、吞咽不适等,应及时就医检查。 写在最后: 医学研究就是这样,不断揭示现象背后的复杂原因。这项关于超声检查性别差异的研究,帮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甲状腺癌的“男女有别”。作为医生,我的目标是让大家既重视健康,又不被数据吓倒。了解风险,科学筛查,精准诊断,合理治疗——这才是守护甲状腺健康的正确姿势。 如果你或家人朋友有甲状腺结节的困扰,欢迎关注我的科普内容,也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和决策。健康路上,我们一起努力! 文章来源: 原文研究发表于《Thyroid》杂志 (Fernandes-Taylor S, et al. Thyroid. 2024 Dec;34(12):1531-1539)。 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精通甲状腺外科手术及微创消融技术,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致力于线上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次,致力于提供最专业、易懂的科普知识和精准的诊疗建议。 推荐理由: 这篇研究用大数据揭示了甲状腺检查行为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对癌症发病率统计的影响,视角独特,结论实用。费健主任结合自身丰富临床经验进行解读,帮助大众破除对“女性高发”的单纯恐惧,理解筛查利弊,倡导更理性、精准的甲状腺健康管理方式,对广大读者,尤其是关注自身健康的女性读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1260

胰腺癌:隐匿杀手也有软肋!精...

病请描述: 大家好,我是费健。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30多年了,每天和手术刀、微创消融设备打交道,也拿过一些像中华医学科技奖这样的专业认可。但更让我有成就感的是,能在线上和大家聊健康,解答了超过10万次的咨询,看着全网100多万粉丝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这份信任让我觉得科普这件事,意义非凡。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听起来就让人心头一紧的话题——胰腺癌。它被称为“癌王”,因为早期症状太隐蔽,发现时往往已是中晚期,治疗难度大。但别怕!医学的脚步从未停歇。最近,《2024年胰腺癌诊疗指南》重磅发布,带来了不少振奋人心的新理念和新希望!这份指南就像一份权威的“作战地图”,我今天就用大家听得懂的话,给大家划划重点,讲讲里面的干货。 为什么我要推荐大家了解这个指南?因为胰腺癌虽然凶险,但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这份指南汇集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强调了“精准打击”和“团队协作” 两大核心,为患者指明了更清晰、更有效的治疗路径。了解它,就是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多一份知识储备。 胰腺癌:一个“沉默的刺客” 想象一下,胰腺藏在我们的肚子深处,被其他器官“保护”着。它出了点小问题,你可能根本感觉不到,或者只是有点消化不良、肚子隐隐不舒服,很容易被当成胃病忽略掉。这就是胰腺癌早期难以发现的原因,等出现黄疸(眼睛、皮肤发黄)、剧烈腹痛、消瘦时,往往病情已经不轻了。所以,指南首先强调的就是:提高警惕,规范诊断! 指南划重点:抗癌“新武器”与“新战术” 精准侦查,锁定目标:诊断是关键第一步! 高危人群要留心: 有家族史、长期吸烟、慢性胰腺炎、糖尿病突然加重的人群要更关注。 检查“双雄”: 增强CT和MRI是发现胰腺问题的“火眼金睛”,能看清肿瘤位置、大小和有没有扩散。 确诊“金标准”: 最终确诊要靠病理活检(取一点组织在显微镜下看)。对于不能马上手术的,现在有更精准的影像引导下穿刺技术,安全性和准确性都提高了。 团队作战,威力倍增:MDT模式是核心!指南特别强调,对付胰腺癌这种“硬骨头”,单打独斗不行了! 需要组建一个“专家天团” (多学科诊疗团队,简称MDT) 来共同“会诊”: 成员包括: 外科医生(比如我这样的)、肿瘤内科医生(管化疗、靶向药)、放射科医生(看片高手)、放疗科医生、病理科医生(确诊专家)、营养师、心理医生等等。 怎么合作? 这个团队会一起仔细分析你的病情、身体状态、检查结果,然后共同商量制定一个最适合你个人的“作战计划”。这避免了不同科室意见不统一,让你能得到最科学、最全面的治疗方案。 个性化“武器库”:精准治疗是王道!治疗不再是“一刀切”或“一种药治百病”,而是要看你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 能手术切除: 这是目前最有希望根治的手段。指南推荐尽快做根治性手术(比如Whipple手术)。重点来了: 手术后强烈建议尽早开始辅助化疗!常用的“黄金组合”有: 吉西他滨 + 卡培他滨 (GX方案) mFOLFIRINOX方案 (几种化疗药的组合)这些方案被证明能显著提高生存时间和降低复发风险! 手术前“热身”(新辅助治疗): 对于肿瘤比较大、肿瘤标志物(如CA19-9)特别高的患者,指南建议可以先做几个疗程化疗(常用FOLFIRINOX或吉西他滨为基础的方案),把肿瘤“打小”一点再手术,这样切得更干净,效果更好! 局部晚期(包住了血管切不掉): 指南推荐以系统性治疗为主,化疗(FOLFIRINOX效果被认可)是基础。精准放疗技术(如SBRT) 是重要武器,能精准打击肿瘤,保护周围正常组织。 新兴“尖兵”:靶向治疗 &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指南推荐,对于检测出是 KRAS野生型 (一种特定基因状态)的患者,尤其是转移性的,尼妥珠单抗联合吉西他滨 是个好选择,能显著延长生存期!而且好消息是,这个药已经进了医保,负担轻多了! 免疫治疗: (如PD-1/PD-L1抑制剂) 在胰腺癌还在探索阶段,效果有待更大规模验证,但对部分KRAS野生型患者也展现了一些潜力,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费健主任的小结与心里话: 这份《2024年胰腺癌诊疗指南》的发布,真的标志着我们对抗“癌王”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它给我们带来了几大利器: 更强大的“侦察兵” (精准诊断) 更智慧的“司令部” (MDT团队协作) 更丰富、更精准的“武器库” (个体化治疗:手术、化疗、放疗、靶向、免疫) 更可及的“弹药补给” (医保覆盖创新药) 朋友们,特别是咱们女性朋友们,常常是家庭健康的“守护者”。了解这些知识,不是为了吓唬自己,而是为了更好地爱护自己和家人。健康意识就是最好的预防针! 如果属于高危人群,或者有不明原因的持续消化道不适、消瘦、黄疸,务必及时去正规医院检查,别拖延! 医学在进步,希望也在增长。精准治疗和多学科协作,正在为更多胰腺癌患者打开生命的新窗口。让我们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共同面对健康挑战!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我是费健,您身边的普外科医生朋友,我们一起努力,守护健康!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