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疲劳、皮肤差?小心甲亢伤了肝!专家共识教你识别与应对 (附实用清单) 甲状腺“超速”,肝脏喊“救命”!—— 解读2025甲亢伴肝功能异常专家共识 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在手术台和诊室里摸爬滚打30多年,既开刀也做微创消融,深知大家对甲状腺健康的关注,也特别理解当检查单上同时出现“甲亢”和“肝功能异常”时的焦虑。今天,咱们就结合新鲜出炉的《202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伴肝功能异常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像朋友一样聊聊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为什么聊这个? 因为这份共识集结了国内顶尖的肝病、内分泌、药学等多领域专家(像贾继东教授、纪立农教授、王仰伯教授等)的最新智慧,就是为了给医生和患者更清晰、更科学的指引。它告诉我们,甲亢和肝功能异常“碰头”的情况,比想象中常见得多! 作为致力于科普的医生,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些关键信息,用大家听得懂的话传递出来。 甲状腺和肝脏:一对“难兄难弟” 你可以把甲状腺想象成身体的“油门”,它分泌的甲状腺激素(T3, T4)管着新陈代谢的快慢。肝脏呢?是最大的“化工厂”和“解毒中心”,负责处理各种物质,也包括甲状腺激素!它们俩关系密切,互相影响: 肝脏 要帮甲状腺激素“加工”(激活、灭活、转运)。 甲亢时“油门”踩太猛(甲状腺激素过多),会直接或间接地给肝脏这个“化工厂”带来巨大压力,甚至造成损伤。 为什么甲亢患者容易出现肝功能异常?三大“元凶”要认清! 这份共识清晰地指出了三个主要原因,咱们一个个看: 甲亢本身“惹的祸”(甲亢相关肝损伤): 有多常见? 研究显示,刚确诊的甲亢患者里,15%-76% 的人可能出现肝指标异常!年纪越大、甲亢控制越差、时间拖得越久,风险越高。 怎么伤的肝? 直接“毒”性: 过多的甲状腺激素本身对肝细胞就是负担。 “工厂”过载: 身体代谢像开了“涡轮增压”,消耗巨大,肝脏拼命工作也跟不上,营养跟不上,肝细胞就“累坏了”。 “缺氧”危机: 肝脏工作量暴增需要更多氧气,但供血没同步增加,导致肝细胞“缺氧”。 “误伤”可能: 自身免疫性甲亢(如Graves病)的攻击火力,有时也会“波及”肝脏。 治甲亢的药“副作用”(抗甲状腺药物/ATD肝损伤): 常用的ATD有两种:甲巯咪唑(MMI,如“赛治”)和丙硫氧嘧啶(PTU)。 风险提示: 发生时间: 多在吃药头3个月内出现。 表现差异: MMI 引起的肝损伤可能更多和个人体质(遗传因素) 有关;PTU 则更偏向剂量依赖(吃得多风险高),且引起严重肝损伤(如急性肝衰竭)的风险相对更高一些(虽然总体发生率不高,但需警惕!)。 症状隐蔽: 可能只是轻微乏力、胃口差、肝区不舒服,容易被忽视,定期查肝功非常重要! “屋漏偏逢连夜雨”(甲亢合并其他肝病): 甲亢患者也可能同时患有其他肝脏问题,比如: 脂肪肝(MAFLD): 有趣的是,甲亢的高代谢状态有时反而可能让肝脏脂肪堆积减轻一些。 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 甲亢可能让原有的肝炎雪上加霜,加重肝损伤。 自身免疫性肝病(如自免肝、胆汁淤积性肝病): 因为都和免疫系统紊乱有关,它们常常和自身免疫性甲亢(如Graves病、桥本氏甲状腺炎)“结伴而行”。 怎么知道是哪种原因伤了肝?医生会这样“破案” 共识给出了清晰的诊断思路: 甲亢相关肝损伤: 有典型甲亢症状 + 肝功指标异常(如转氨酶ALT/AST、胆红素升高等)。 关键点: 排除其他肝病原因(病毒、药物、脂肪肝、自免肝等)。 更关键点: 随着甲亢控制住,肝功也跟着好转! 这是重要判断依据。 ATD药物性肝损伤: 吃药后(尤其前3个月)出现肝功异常。 同样需要排除其他原因。 重要线索: 停药或减量后肝功改善,再吃可能又变差(但一般不主张轻易再试药!安全第一)。 合并其他肝病: 如果甲亢控制了,肝功还不好,或者本身就有肝病史,就要高度怀疑合并其他肝病。这时需要做更多检查(肝炎病毒指标、自身抗体、肝脏B超/弹性成像,甚至肝穿刺活检)来明确。 “保甲状腺”更要“护肝脏”:治疗策略是关键 知道了原因,治疗才有方向。共识的核心原则是:控制甲亢是根本,同时保护肝脏,并根据不同原因精准施策。 甲亢本身伤肝怎么办? 首选药物: 通常优先选 甲巯咪唑(MMI),它的总体安全性相对更好。 特殊人群: 孕妇或甲亢危象患者,可能会选 PTU(但需更严密监测肝功)。 剂量调整: 医生会根据病情和肝功情况,从小剂量开始或调整剂量,避免“猛药”加重负担。 备选方案: 如果肝损伤严重或实在不耐受药物, 放射性碘131治疗 是个好选择,它对肝脏影响相对小,能有效控制甲亢。 吃药(ATD)伤肝了怎么办? 轻度: 可能减量或谨慎换另一种ATD(如MMI换PTU或反之),同时严密监测肝功。 中重度: 立即停药! 果断换方案: 改用 碘131治疗 或评估是否适合 手术(甲状腺切除)。 保肝治疗: 同时使用保肝药物。 密切观察: 防止进展为肝衰竭。 合并其他肝病怎么办? 双管齐下! 在积极控制甲亢的同时,必须按照相关指南治疗合并的肝病。 例如:合并乙肝/丙肝,可能需要抗病毒治疗;合并脂肪肝,要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运动);合并自免肝,可能需要激素或熊去氧胆酸等治疗。 保肝药物怎么选?专家有建议 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合理使用保肝药是重要的支持手段: 肝细胞损伤为主(如转氨酶高): 可考虑: 甘草酸制剂(抗炎护膜) 多烯磷脂酰胆碱(修复肝细胞膜) 水飞蓟素(抗氧化抗炎) 还原型谷胱甘肽(解毒护肝) 胆汁淤积为主/黄疸明显(如胆红素、碱性磷酸酶高): 可考虑: S-腺苷蛋氨酸 熊去氧胆酸 (需排除胆道梗阻或感染) 费主任的贴心叮嘱: 初诊必查肝功! 新确诊甲亢的朋友,强烈建议一开始就查肝功能、肝炎指标、自身抗体、做个肝脏B超,摸清“底子”,方便后续对比监测。 吃药期间勤监测! 用ATD治疗期间,务必遵医嘱定期复查肝功(通常开始2、4、8、12周,之后每3个月),这是早期发现药物肝损的关键!别忘了同时监测血常规和甲功。 症状别轻视! 出现持续的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右上腹(肝区)隐痛不适、皮肤/眼白发黄(黄疸)、小便颜色加深(浓茶色)等,赶紧去医院查肝功! 信任医生,规范治疗! 甲亢伴肝损伤情况复杂,诊断和治疗都需要专业判断。不要自行调整药物或听信偏方。务必在经验丰富的医生(内分泌科、肝病科)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最后的话: 这份2025年的专家共识,为我们更科学地认识和应对甲亢伴肝功能异常提供了强大的武器。医学在不断进步,我们对疾病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入。希望这篇科普能帮您拨开迷雾,少一分焦虑,多一分科学的应对之策。记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专业医生的护航下,我们完全有能力管理好甲状腺和肝脏的健康! 健康无小事,关注就是爱自己的开始。我是费健,咱们下次科普再见! 文章出处: 根据《202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伴肝功能异常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核心内容进行科普化解读。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技术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奖项获得者,全网粉丝超百万的资深医学科普达人。推荐理由: 权威共识解读 + 临床专家视角 + 通俗易懂表达 + 实用建议清单 = 为您提供关于甲亢伴肝损伤最新、最靠谱的科普知识,助您明明白白看病,安安心心康复。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1600
病请描述:心慌手抖瘦得快?当心身体“油门”踩过头!费健主任揭秘甲亢5大信号(女性必看) 科普文章: 文章出处: 本文核心知识提炼自国际顶级医学期刊《Lancet》2024年关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的权威综述文章,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费健主任为您专业解读与呈现。 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费健,在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了30多年。我这双手啊,既拿手术刀做传统手术,也操作消融针做微创治疗,为的就是给甲状腺患者最适合的方案。有幸获得过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一些认可,但我觉得更珍贵的,是能通过线上科普(全网有100多万朋友关注,解答过超10万次咨询),用大家听得懂的话,把复杂的医学知识讲清楚,帮助大家更好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甲状腺健康。 推荐理由: 为什么今天要和大家聊“甲亢”?因为它太常见了,而且症状五花八门,很容易被忽视或误以为是“累的”、“更年期”或者“心脏不好”。特别是咱们女性朋友,发病率比男性高不少。了解它,才能及时发现它、管理它!这篇科普,就带大家轻松读懂《Lancet》精华,揭开甲亢的神秘面纱,让您心里有底,遇事不慌! 您身体的“油门”踩过头了?—— 费健主任带您读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亲爱的朋友们,想象一下您的身体是一辆精密的汽车。甲状腺呢,就是控制这辆车新陈代谢速度的“油门”。正常情况下,它工作平稳,让车子不快不慢,刚刚好。但有时候,这个“油门”可能被卡住了,或者有人猛踩它不放,导致车子狂飙——这就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我们常说的“甲亢”。 简单来说,甲亢就是甲状腺这个“小蝴蝶”(位于脖子前方)生产了过量的甲状腺激素(主要是T3和T4),这些激素像“兴奋剂”一样涌入血液,让全身各个器官都“加班加点”高速运转,消耗巨大能量。所以,得了甲亢的人,常常感觉: 心慌手抖像跑完百米赛: 心跳砰砰快,安静时也像刚运动完,手抖得拿不稳筷子或手机。 怕热爱出汗,脾气一点就着: 别人觉得温度正好,您却大汗淋漓,烦躁不安,一点小事就易怒。 吃得多却“越吃越瘦”: 胃口好得很,但体重莫名其妙往下掉,衣服都变宽松了。 总是累却睡不着: 身体明明很疲惫,晚上却翻来覆去睡不着,或者睡眠很浅。 肠胃也“加速”: 大便次数增多,甚至腹泻。 女性朋友留意: 月经可能变得不规律、量变少。 别小看这些信号! 如果长期放任不管,甲亢这个“油门失控”会带来严重后果:比如心脏负担过重(房颤、心衰风险大增)、骨头变脆(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尤其绝经后女性)、甚至罕见的甲状腺危象(高烧、昏迷、心衰,非常凶险)。所以,及时识别和诊治非常重要! 为什么会得甲亢?常见“元凶”有这些: Graves病(最常见): 这是自身免疫系统“认错人”了,产生了刺激甲状腺疯狂工作的抗体(TSH受体抗体,TRAb)。它还有个“特色”——可能伴随突眼、眼皮肿(甲状腺相关眼病)或小腿前面皮肤变厚变红(胫前黏液性水肿)。 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里长了能“自作主张”、不听大脑(垂体)指挥的“小疙瘩”(结节或腺瘤),它们自己大量生产激素。这在中老年人,尤其碘摄入不足地区更常见。 甲状腺发炎(甲状腺炎): 比如亚急性甲状腺炎(常感冒后脖子疼)、产后甲状腺炎等。这种甲亢通常是“暂时性”的,因为炎症把甲状腺里储存的激素“漏”到血液里了,不是持续生产过多。 其他原因: 比如误服过量甲状腺激素药、某些含碘特别多的药物(如胺碘酮)或造影剂诱发、妊娠剧吐相关的一过性甲亢等。 怀疑甲亢?诊断其实不复杂! 医生诊断甲亢,主要靠两步走: 验血看“油门”信号: 先查 TSH(促甲状腺激素):它是大脑派来控制甲状腺“油门”松紧的“信使”。甲亢时,它通常被压制得很低(“抑制”)。 再查 游离T4 (FT4) 和/或 游离T3 (FT3):如果它们升高了,加上TSH低,就是“显性甲亢”(油门明显踩过头);如果它们正常,但TSH很低,就是“亚临床甲亢”(油门刚有点失控苗头,也要警惕!)。 找“元凶”定方案: 怀疑Graves病?查个血里的 TRAb抗体 就能基本锁定。 如果原因不明?可能做个甲状腺超声(看血流、结节) 或 核素扫描(看甲状腺“工作”状态)。Graves病通常是整个甲状腺“热火朝天”地工作;毒性结节是某个“热结节”在疯狂输出;甲状腺炎则是整个甲状腺“消极怠工”。 甲亢能治吗?当然能!方法有三板斧,选哪个看情况: 口服“刹车片”——抗甲状腺药物 (ATD): 常用药: 甲巯咪唑 (MMI) 或丙硫氧嘧啶 (PTU,孕早期首选)。它们就像给狂飙的甲状腺踩刹车,让它慢下来,少生产激素。 适合谁: Graves病常用(尤其年轻、轻中度患者),毒性结节肿不想手术或碘治疗的也可以考虑。新趋势: 研究发现,对于部分患者,长期(5-10年甚至更久)小剂量维持治疗安全有效,复发率低,是个不错的选择! 注意点: 需要定期复查调药,避免“刹车”踩过头变成甲减。少数人可能有副作用(如皮疹、肝功异常、白细胞减少),医生会密切监测。 “内部瓦解术”——放射性碘 (RAI) 治疗: 原理: 喝一种含放射性碘的药水,它被甲状腺(特别是亢进的部分)吸收后,“从内部”破坏掉部分甲状腺组织,减少激素产量。 适合谁: 毒性结节肿(尤其年纪较大者)的首选;Graves病复发、药物不耐受或自己选择的患者。 注意点: 起效较慢(几周到几个月),最终很多患者会变成甲减(需要终身补充甲状腺激素)。严重活动性眼病、孕妇哺乳期绝对禁止! 吸烟者或严重甲亢患者可能需配合激素预防眼病加重。辐射安全问题医生会严格把控。 “精准拆除”——手术治疗(甲状腺切除术): 原理: 外科医生(比如我)把大部分或全部甲状腺切除掉,“釜底抽薪”解决激素生产源头。 适合谁: 毒性结节肿(尤其结节大、怀疑不好的);Graves病(甲状腺很大、压迫气管、药物/碘治疗无效或不想等、合并其他问题如甲旁亢);怀疑癌变的。 优点: 效果立竿见影,治愈率高。 注意点: 任何手术都有风险(如声音嘶哑、低钙抽搐),但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比如我们瑞金医院团队),风险是可控且较低的。术前需要用药把甲状腺功能调整到接近正常,手术更安全。 费健主任特别提醒这些人群: 准妈妈们: 怀孕期间甲状腺功能会波动,诊断要谨慎。如果真有甲亢(Graves病或毒性结节),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孕早期首选PTU。理想情况是孕前就把甲亢控制好。母子平安最重要! 中老年朋友: 亚临床甲亢(TSH很低,但T4/T3正常)也别忽视!尤其是TSH低于0.1的重度抑制,或者您年纪超过65岁,它会显著增加心脏病、骨质疏松和痴呆风险,通常建议积极治疗。 甲状腺炎引起的甲亢: 通常像一场“雷阵雨”,会自己过去(1-4个月),吃抗甲状腺药没用!这时对症处理(比如用点β受体阻滞剂缓解心慌手抖)就好,严重疼痛的亚甲炎可能需要短期用点激素。关键是后续要监测,因为它可能变成甲减。 未来可期: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治疗Graves病的新方法,比如调节免疫系统、开发阻断致病抗体的新药。同时,长期小剂量药物治疗 和 微创射频消融 (RFA) 治疗良性结节 等更精准、更友好的方案,也在不断积累经验,前景光明! 总结一下关键点: 甲亢是啥? -> 甲状腺激素生产过多,身体“超速运转”。 有啥表现? -> 心慌手抖、怕热多汗、吃多消瘦、烦躁失眠、月经紊乱(女)。 主要病因? -> Graves病(最常见,伴眼突可能)、毒性结节、甲状腺炎。 怎么诊断? -> 验血(TSH低 + FT4/FT3高或正常)+ 找病因(查抗体TRAb、做超声/扫描)。 怎么治疗? 药物 (ATD): “踩刹车”,常用,需监测,长期小剂量是新选择。 放射性碘 (RAI): “内部破坏”,适合毒性结节和部分Graves病,注意眼病和甲减风险。 手术: “彻底解决”,适合大甲状腺、压迫、怀疑恶变或不想药物/RAI者,找经验丰富的医生。 特殊人群注意: 孕妇、老年人、甲状腺炎患者各有特点,务必遵医嘱! 朋友们,甲状腺健康是全身健康的“稳压器”。了解甲亢,就是了解我们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如果您或家人有上述可疑症状,别犹豫,及时到正规医院内分泌科或普外科(甲状腺专科)就诊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效果最好,伤害最小! 我是费健,您身边的甲状腺健康守护者。希望这篇科普能为您拨开迷雾。关注我,获取更多靠谱、实用的健康知识!为自己,也为您爱的人,多一份健康保障!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1913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也有“型号”?WHO揭秘:这几种乳头状癌亚型最要当心! 文章正文: 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作为一名和甲状腺疾病打了30多年交道的外科医生,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深知大家对甲状腺健康的关注,尤其是听到“癌”字时的紧张。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一种——乳头状癌。别怕,它虽然是“癌”,但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不过,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医生们发现乳头状癌内部其实“门派林立”,不同的“亚型”特点、风险和治疗侧重可能不同。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第五版甲状腺肿瘤分类做了重要更新,我今天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结合最新的权威指南,给大家捋一捋这些亚型,让你心里更有底! 文章出处与推荐理由: 本文核心知识来源: 基于2022年第五版世界卫生组织(WHO)《甲状腺肿瘤分类》的最新标准进行科普转化。 为什么推荐你读? 国际权威指南更新了!了解这些亚型,能帮助你更清晰地理解医生的诊断报告,知道自己的情况属于哪一类、风险如何、后续该关注什么。知识就是力量,尤其在面对疾病时。 甲状腺乳头状癌:大家族里的“兄弟姐妹” 你可以把甲状腺乳头状癌想象成一个大家族,它们都姓“乳头状癌”,有着共同的“家族特征”——显微镜下看肿瘤细胞的细胞核有特定改变(比如核变大、重叠、像毛玻璃、有沟或者“假包涵体”)。但家族里的每个“成员”(亚型)长得不太一样,脾气(侵袭性)也略有不同。新版WHO分类就是帮医生更精准地识别这些“家庭成员”。 新版分类的几个重要变化和看点: “结节性甲状腺肿”改名了? 是的!过去常说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在新版里更推荐称为“甲状腺滤泡结节性病变”。为啥改名?因为医生们发现,这些看似良性的增生结节里,有些是“多克隆”(一堆细胞各自增生),有些则是“单克隆”(一个坏细胞的后代在增生),后者有发展成腺瘤甚至癌的潜力。新名字更中性,提醒医生和患者要更细致地评估和管理。 滤泡亚型“分家”了: 以前都叫“滤泡亚型乳头状癌”,现在细分成两种: 浸润性滤泡亚型: 肿瘤细胞几乎全排列成滤泡样子(看不到典型的乳头),但在甲状腺组织里是到处乱窜、浸润生长的,边界不清。这种仍然是乳头状癌的一种亚型。 浸润性包裹性滤泡亚型: 这种被“拎出来”单独立户了!它虽然也有乳头状癌的核特征和滤泡结构,但外面通常包着一层膜(包裹),同时又表现出浸润性生长(突破包膜或侵犯血管等)。它的生物学行为更像滤泡癌,所以新版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病种来看待了。这对制定治疗方案很重要! 新增成员:“分化型高级别甲状腺癌”和“甲状腺母细胞瘤”: 分化型高级别甲状腺癌: 这是在原来“低分化癌”基础上新增的类别,指那些分化程度比普通乳头状癌或滤泡癌差,但又比未分化癌好一些的肿瘤,恶性度居中偏高。 甲状腺母细胞瘤: 这是一种罕见、主要发生在小宝宝身上的肿瘤,和特定的基因突变(DICER1)有关。虽然名字吓人,但了解它有助于精准诊断和治疗。 “微小癌”不单独列亚型了: 过去把小于1cm的乳头状癌叫“微小癌”。新版认为,再小的癌也有转移风险,所以不再单独列为一个亚型,而是归入“经典型”,只是在报告里注明肿瘤的大小。这提醒我们,小不等于没风险,定期随访很关键! 认识乳头状癌家族里的“关键成员”(亚型): 知道了大框架,咱们重点看看乳头状癌本身有哪些常见且重要的亚型,尤其要关注那些“脾气急”(侵袭性强)的: 经典型 (Classic Type): 最经典的“老大哥”。显微镜下能看到清晰的乳头状结构(像树根分支),中央有血管轴心,细胞核具备所有典型特征。砂砾体(像小钙化点)很常见。这是最多见的一种。 包裹性经典型 (Encapsulated Classic Type): 和经典型内部结构一样,但外面包着一层完整的纤维包膜。关键看它有没有突破包膜侵犯周围组织。完整包裹的预后通常很好。 浸润性滤泡亚型 (Infiltrative Follicular Variant): 前面提过,几乎看不到乳头,全是滤泡样结构,但像树根一样在甲状腺组织里弥漫浸润生长(没有清晰边界)。诊断时特别要注意在硬化的间质里找这种浸润性的滤泡。 高细胞型 (Tall Cell Variant): ≥30% 的癌细胞长得又高又瘦(高度是宽度的3倍以上),细胞边界清楚,胞浆常常偏红(嗜酸性)。重点注意: 它常伴随特定基因突变(BRAF V600E),是公认的侵袭性较强的亚型之一,容易复发转移,需要更积极的处理!医生在报告里看到这个亚型会格外重视。 柱状细胞型 (Columnar Cell Variant): 癌细胞呈高柱状,排列紧密,细胞核像假复层(好几层的感觉)。它常常缺乏典型的毛玻璃核等特征,容易和转移癌混淆。这也是侵袭性强的亚型! 鞋钉样细胞型 (Hobnail Variant): ≥30% 的癌细胞像“鞋钉”——细胞核被挤到细胞顶部,像钉子头。这类细胞粘附性差,容易脱落转移。同样是高侵袭性亚型! 病理上常看到坏死和高核分裂。 弥漫硬化型 (Diffuse Sclerosing Variant): 多见于年轻人。它不形成明显结节,而是弥漫累及一侧或整个甲状腺,摸起来或做B超常有“砂砾感”。特征是有大量砂砾体、广泛纤维化和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常有鳞状化生。影像科医生有时都能看出端倪。 实性/小梁型 (Solid/Trabecular Variant): 肿瘤细胞不是形成乳头或滤泡,而是实心片状或条索状(小梁) 生长。关键点: 它需要和恶性度更高的低分化癌鉴别!它不能有肿瘤性坏死,核分裂也不能太多(≤3个/10高倍视野)。 Warthin瘤样型 (Warthin-like Variant): 形态像唾液腺的一种良性肿瘤(Warthin瘤)。有乳头结构,衬着嗜酸性细胞,乳头中心轴心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背景几乎总有桥本甲状腺炎。 嗜酸细胞型 (Oncocytic Variant): 肿瘤细胞的胞浆丰富、红染(嗜酸性),核有乳头状癌特征。比较少见,需要和良性的嗜酸细胞腺瘤等区分。 给读者的贴心话: 看到这么多亚型,你可能有点懵。别担心!精准分型是病理医生的专业工作,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判断肿瘤的“脾气”,为你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手术范围、是否需要碘131治疗、随访频率等)。 作为患者,你需要知道: 甲状腺乳头状癌整体预后很好,不必过度恐慌。 拿到病理报告,关注“组织学类型/亚型”这一栏。如果是高细胞型、柱状细胞型、鞋钉样细胞型,意味着可能需要更密切的随访或更积极的治疗策略,务必和主治医生充分沟通。 即使是最常见的经典型或微小癌,也必须遵医嘱定期复查(B超、甲功等),不能掉以轻心。 选择经验丰富的医院和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我经常在线上为大家解答甲状腺问题,深知大家的担忧和困惑。记住,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是应对甲状腺癌的关键。保持良好心态,科学认识疾病,我们医生会一直在这里,为你的甲状腺健康保驾护航!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1439
病请描述:甲状腺术后优甲乐要吃一辈子?90%患者不知道的“保命真相”正文: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 从医30年 | 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大奖得主全网粉丝100万+ | 线上咨询10万+推荐理由:用最通俗的话,讲最靠谱的甲状腺知识亲爱的朋友,你是不是每天盯着手里的优甲乐药片,心里嘀咕:“这药,真要陪我过一辈子吗?”(别慌,这问题我每天被问10遍!)今天,我就从4个方面,把“术后吃药”这事掰开揉碎讲给你听。一、你的甲状腺,其实是身体的“油门踏板”想象一下:甲状腺就像汽车的油门,它分泌的激素控制全身代谢速度。油门全拆了(甲状腺全切)→ 身体彻底“熄火”,必须终身服药替代激素。油门修了一半(部分切除)→ 剩余组织可能勉强支撑,但医生常会开药做“双保险”:补足激素缺口(怕冷、浮肿、记忆力下降?都是激素不足的警报!)按住复发开关(抑制TSH激素,让残留癌细胞“饿肚子”!)★ 关键结论:全切患者:基本终身服药,这是保命的“身体燃油”。部分切除患者:低危组且剩余腺体功能强 → 极小概率可减药(需严格遵医嘱!)其他情况 → 长期甚至终身服药,防复发是重点!二、优甲乐:小药片的大使命总有人问我:“甲功化验正常了,能偷偷停药吗?”(赶紧打住!)这药可不止是“替补队员”,更是你的“抗癌保镖”:任务 原理 擅自停药的后果替补激素 代替缺失的甲状腺激素 怕冷、浮肿、心跳慢、抑郁抑制复发 压低TSH值,饿死残留癌细胞 复发风险飙升3倍!(研究实锤) 真实案例:一位半切术后5年的姑娘,因“备孕想少吃药”自行停药。半年后复查,颈部淋巴结转移!切记:TSH正常≠癌细胞消失,它可能正在潜伏!三、终身吃药≠终身病恹恹我知道你担心什么——“每天吃药像药罐子...”“副作用会不会毁身体?”拍拍肩告诉你:优甲乐很安全:全球用了几十年,只要剂量精准(需定期调药!),副作用极少。生活完全正常:我患者中有人跑马拉松、怀孕生娃、吃遍全球美食!(吃牛奶、豆浆要放在服药4小时后)10年生存率超90%:规范治疗的分化型甲癌,比高血压、糖尿病的预后还好!四、你必须躲开的3个“停药陷阱”×陷阱1:“攒一周药量周末一起吃”→ 优甲乐半衰期7天,但突击吃药会引发心悸、骨质疏松!×陷阱2:“用海带/保健品替代药物”→ 食物无法精准控制TSH!过量碘反而刺激甲状腺。×阱3:“复查正常就自行减量”→ 医生要根据你的肿瘤类型、复发风险、心脏功能动态调整药量,普通人玩不转!费医生的小纸条随身带着这张“护甲清单”吧:◆ 服药:早晨空腹吃,清水送服,半小时后(也有专家建议1小时后)再吃早餐◆ 复查:术后1年:每2~3个月查甲功 + B超稳定期:每6~12个月查甲功 + B超 + Tg(肿瘤标志物) ◆ 调药信号:心慌、多汗、失眠(药过量);怕冷、便秘、抑郁(药不足)最后一句真心话:吃优甲乐不是负担,而是你掌控健康的勋章。我的百万粉丝里,太多人带着这小药片活出精彩人生——你,一定也可以!本文依据《中国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管理专家共识》及临床研究撰写原创科普 | 转载请联系授权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1915
病请描述:甲状腺术后声音沙哑?抓住3个黄金恢复期,90%的人能重回清亮嗓音!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得者 | 全网科普粉丝超100万亲爱的朋友们,我是你们的医生朋友费健最近在门诊和线上咨询中,总遇到甲状腺术后的朋友忧心忡忡地问:“费医生,我手术后声音像砂纸磨过一样沙哑,以后还能好吗?”别急!今天我们就用一杯咖啡的时间,聊聊这个“嗓子的小烦恼”。一、为什么手术后会“失声”?甲状腺像一只小蝴蝶趴在气管前,而控制声带的“电线”——喉返神经,就紧贴甲状腺后方(见下图)。手术中难免会惊扰到它:声音嘶哑的三大元凶 1. 神经水肿:像电线被轻轻拉扯后“接触不良”(最常见!) 2. 环杓关节脱位:全麻插管可能导致声带“门轴”错位(可复位!) 3. 神经损伤:肿瘤侵犯神经时需切除(极少数需干预) 关键数据:约10%-15%患者术后声音嘶哑,但90%以上是暂时性的!真正永久损伤的概率不到1%。二、康复黄金时间表:3个阶段这样护嗓根据成都及湘雅医院的研究,恢复效率取决于是否抓住这3个关键期:阶段1:黄金休养期(术后1-2周)行动清单:说话遵循“3分钟原则”:单次≤3分钟,全天≤30分钟用气声代替喊叫(想象说悄悄话)小口喝温开水(每天1500ml),忌猛灌防呛咳 费医生提醒:此时声带像受伤的指尖,需要绝对休息!焦虑反而会让声带紧绷哦~阶段2:神经唤醒期(术后2周-3个月)水肿消退后,神经开始“自我修复”:康复锦囊:哼鸣训练:闭口发“嗯~”音,从低到高滑调(每天3次,每次5分钟)吃“神经修复餐”:鸡蛋+牛奶+三文鱼(富含蛋白质和Omega-3)远离刺激物:烟酒、麻辣烫、滚烫食物阶段3:巩固回归期(术后3-6个月)若声音仍沙哑别灰心!神经修复是场马拉松:进阶训练:从朗读短句开始,每周增加5-10分钟说话时间寻求耳鼻喉科帮助:声带按摩、理疗就像给“生锈齿轮上润滑油” 希望数据:湘雅医院统计显示,80%患者在半年内声音基本恢复!三、这些信号出现,请立刻就医!若遇到以下情况,可能是神经在“喊救命”: 术后2周内突然失声,或喝水频繁呛咳 3个月后声音仍沙哑加重 喉咙持续堵塞感,吞咽困难 诊断神器:纤维喉镜(无痛!5分钟完成)可区分关节脱位or神经损伤,湘雅专家团队已靠它帮数千患者明确病因。四、费医生的暖心结语作为从医30年的外科医生,我理解大家对声音的珍视。请记住:“现代甲状腺手术已配备神经监测仪,像给神经装了GPS导航,损伤风险大幅降低。即使出现沙哑,多数是神经在‘打瞌睡’,给它一点时间,它会醒来拥抱你清亮的嗓音。” 推荐理由本文融合两大顶尖医院临床成果,由瑞金医院“外科+消融双料专家”费健主任提炼成易懂指南。不仅教您科学护嗓,更用真实数据破除焦虑——知识是最好的愈心良药。 行动建议:术后准备交流小本本+下载哼鸣训练音频,康复事半功倍! 费健主任在线守护:关注我的科普号,随时私信咨询甲状腺问题~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1288
病请描述:全球1.5万例验证!甲状腺热消融并发症排行榜Top5,第一名竟是它? 正文: 朋友们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在甲状腺疾病领域摸爬滚打了30多年,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深知大家面对甲状腺结节时的困惑和担忧。特别是现在热消融(像射频、微波这些)越来越火,很多朋友问我:“费主任,这个微创方法到底安不安全?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啊?”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而且是有“国际范儿”的聊!最近,《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内分泌学前沿)杂志发表了一项重量级研究,分析了全球13个国家、近1.5万例甲状腺热消融的数据,专门研究它的并发症情况。这份“全球体检报告”非常值得一看!让我用大白话给大家解读解读。 热消融:甲状腺结节的“精准打击”利器 首先,简单说说热消融是啥。想象一下,一根细针在超声引导下精准扎进结节里,然后释放热能(射频波、微波、激光等),把结节“烫熟”(专业叫“凝固性坏死”),让它慢慢被身体吸收变小。相比传统开刀,它的优势很明显: 创伤小: 不用开大刀,脖子上就一个小针眼。 恢复快: 通常当天或隔天就能回家。 保护功能: 尽量不伤害周围正常的甲状腺组织,降低甲减风险。 美观: 脖子上不留明显疤痕。 正因为这些优点,它已成为治疗有症状的良性甲状腺结节和部分低风险的微小乳头状癌的重要选择。但“微创”不等于“无创”,任何医疗操作都有潜在风险,了解清楚才能更安心。 全球视野看并发症:发生率相似,但“花样”不同 这项研究做了两件事: 自家医院数据: 分析了上海九院2021-2023年536例患者的消融情况。 全球数据荟萃: 汇总了PubMed数据库里2004-2024年间110项研究,覆盖13个国家、14668名患者。 核心发现一:总并发症率稳定在10%-15%左右 上海九院的数据:10.82% 的患者出现了并发症。 全球平均数据:12.61%。 结论: 从全球范围看,热消融后出现并发症的比例是比较稳定的,大约在 10%-15% 这个区间。这说明技术本身的安全性在可控范围内。 核心发现二:最常见的“小麻烦”Top 5 (全球版 & 中国版) 研究人员把出现的各种“小状况”排了个名: 解读一下这些“小麻烦”: 疼痛: 最常见!通常是消融过程中或术后短时间的局部疼痛,像打针或肌肉酸痛的感觉,多数能耐受或通过药物缓解。 声音变化/沙哑: 通常是暂时的,因为消融的热量可能轻微影响旁边的喉返神经(控制声带的神经),绝大多数几周内能恢复。 水肿: 消融区域周围组织会有短暂的肿胀反应,感觉脖子有点胀。 血肿: 针道或消融区域的小血管出血形成的淤血包块,通常不大,会慢慢吸收。 血管迷走反应: 有些人打针时会头晕、心慌、出冷汗甚至晕倒,消融时也可能出现,与紧张或疼痛刺激有关。 发热: 低热为主,是身体对消融后组织坏死吸收的正常反应。 核心发现三:地域差异有趣!严重并发症极其罕见 “花样”不同: 研究发现,虽然总发生率接近,但具体哪种并发症更常见,在不同国家/地区有差异。比如,在美国声音变化和术后甲减报告较多;在澳大利亚血肿和呼吸困难报告较多;意大利则是疼痛和发热报告突出。中国和韩国的并发症构成比较相似。 严重并发症极少见: 像气管损伤、食管损伤这类严重并发症,在全球范围内都极其罕见(研究中全球只报告了1例气管损伤)。上海九院的500多例中,也只各有1例报告了Horner综合征(影响眼睛和面部)、气管损伤和咳嗽。这再次印证了在规范操作下,热消融的安全性。 发生率高低有原因: 研究也发现,法国、荷兰报告的并发症率看起来很高(46.62%, 31.45%),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把“疼痛”也详细记录并算作并发症,而且病例数相对较少,医生的学习曲线也可能影响结果。很多地方可能疼痛没专门记录。 费健主任的“避坑”建议与感悟 看了这份全球“体检报告”,结合我30多年临床(既开刀又做消融)和线上解答超10万咨询的经验,给大家几点实在的建议: 技术本身是安全的: 10%-15%的总并发症率,且绝大多数是轻微、可恢复的(疼痛、短暂声音沙哑等),严重并发症极其罕见。不必因噎废食。 选择正规医院和医生是关键! 医生的经验和技术熟练度直接影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处理能力。就像研究指出的,操作者的“学习曲线”很重要。一定要找像我们瑞金医院这样经验丰富的中心和有资质的医生(比如像我这样,既懂手术又精消融的😉)。 严格把握适应症: 不是所有结节都适合消融!主要适用于: 有压迫症状(吞咽不适、呼吸困难)或影响美观的良性结节(穿刺确诊)。 低风险的微小乳头状癌 (≤1cm),需严格评估。 复发的小癌灶(数量少、位置合适、患者无法或拒绝再次手术)。不适合的情况:怀疑不好的结节没确诊、已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他类型甲状腺癌、既往甲状腺手术史等。术前精准评估(超声+穿刺)是安全的前提。 了解常见“小麻烦”,不必过度恐慌: 术后有点痛、嗓子有点哑、脖子有点肿,大多数是正常反应,遵医嘱观察处理就好。如果出现持续加重的疼痛、声音嘶哑超过几周、呼吸困难、高烧不退等,一定要及时回医院! 术后随访很重要: 按医生要求定期复查超声,看结节缩小情况,监测有无复发或新问题。 结语 医学进步带给我们更多选择,热消融就是甲状腺结节治疗领域一颗闪亮的“微创明星”。这项覆盖全球近1.5万人的研究,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在规范操作下,它的安全性是可靠的,常见问题多是些“小打小闹”。当然,选择经验丰富的医院和医生,严格评估是否适合做,术后留心观察,是确保安全有效的关键。 希望这篇结合了最新国际研究的科普,能帮大家更清晰、更理性地认识甲状腺热消融。健康无小事,了解多一点,焦虑就少一点!大家如果有具体的甲状腺问题,也欢迎在我的科普平台留言咨询。祝大家甲状腺安康! 文章来源: 解读自《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期刊最新研究:Wu S, et al. (2025). Complications after thermal ablation for thyroid nodules across countries. (DOI: 10.3389/fendo.2025.1608164)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甲状腺手术及微创消融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奖项获得者。深耕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致力于提供专业、易懂的健康知识。推荐理由: 本文基于最新国际权威研究数据,由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费健主任亲自解读,用通俗语言揭秘甲状腺热消融安全性的全球真相,消除误区,提供实用建议,是甲状腺结节患者了解微创治疗的可靠指南。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1423
病请描述:甲状腺问题悄悄找上门?出现这些信号要当心!瑞金医院专家一文说清文章正文: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来,我既做传统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治疗,一路走来,深深感受到大家对甲状腺健康的关注与困惑。今天借助一篇由北京协和医院高维生教授撰写的《认识甲状腺疾病的慢性流行病学特征》一文,结合我自己的临床经验,跟大家聊聊甲状腺那些事儿。一、甲状腺,身体的“发动机”你可别小看脖子前这个小小的蝴蝶状器官,它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几乎影响着全身每一个细胞——代谢速度、心跳、体温、情绪、体重……都跟它有关。一旦它“闹情绪”,整个人状态都不对劲。二、三类常见甲状腺问题,你中招了吗?根据高维生教授的文章和我多年的临床观察,目前我国甲状腺疾病主要包括三类,发病率都不低: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典型表现:心慌、手抖、怕热、多汗、吃得多还瘦、容易焦虑。数据显示:我国临床甲亢患病率约0.78%,女性远高于男性。治疗方式:药物、放射性碘、手术。需长期随访,复发率不低。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典型表现:疲劳、怕冷、体重增加、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数据显示:临床甲减患病率1.04%,而亚临床甲减高达12.93%,尤其在老年女性中更常见。注意:育龄女性若甲状腺抗体阳性,可能影响怀孕和胎儿发育,务必提前筛查!甲状腺结节检出率极高,>0.5cm的结节患病率超20%,但90%以上都是良性。重点是鉴别良恶性。如今甲状腺癌发病率显著上升,2022年全国新发超46万例。好消息是:大多数甲状腺癌预后非常好,5年生存率超84%,规范治疗是关键。三、为什么女性更要多关注甲状腺?数据显示,女性在甲亢、甲减、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癌等方面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尤其是情绪波动大、压力大、孕期、更年期等阶段,激素变化剧烈,更容易“触发”甲状腺问题。四、体检发现异常怎么办?别慌!如果查出甲状腺结节,先别自己吓自己。绝大多数只需定期观察。如果TSH、T3、T4等指标异常,配合医生做进一步检查(如抗体、超声、穿刺等)。即使是甲状腺癌,尤其是分化型癌,治疗效果也很好。我现在也常规开展微创消融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很多患者第二天就能出院。五、我为什么坚持做科普?我从医30年,拿了几个科技奖,做了上万台手术,但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能通过线上平台(全网粉丝超100万)帮到更多普通人。医学知识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它应该被每一个需要的人理解和使用。如果你或家人有甲状腺方面的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通过正规平台咨询。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最好的“健康保险”。本文内容参考:北京协和医院高维生教授《认识甲状腺疾病的慢性流行病学特征》作者介绍: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事甲状腺手术与微创消融3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得者,全网粉丝超100万,致力于做有温度的医学科普。推荐理由:专业权威 + 数据真实 + 语言亲切 + 解决方案清晰,适合每一位关注健康的朋友阅读和收藏。温馨提示:本文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1419
病请描述:医生联手AI,胰腺癌治疗迎来突破!这些技术你可能从没听说过正文: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来,我一直在临床一线,既做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治疗。多年来我也坚持做医学科普,就是希望用最易懂的话,把专业的医学知识“翻译”给大家听。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最近一场医学盛会——CAP2025中国胰腺病学会年会中“人工智能分会场”的精彩内容。你可能觉得“人工智能”和“医学”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其实,它正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看病、手术甚至康复的每一个环节。一、AI不只是“高科技”,更是医生的“超级助手”在这场会议上,多位专家分享了AI如何协助医生更精准、更安全地完成高难度手术。比如:方驰华教授团队开发的“腹部三维可视化系统”,就像给医生装了一双“透视眼”,能在手术前就把患者的肝脏、血管、肿瘤的位置关系看得一清二楚;彭兵教授团队的“术中出血识别系统”,能实时监控手术画面,一旦有出血,立刻报警并定位,为抢救争取宝贵时间;仇毓东教授利用AI精准分割胰腺肿瘤,判断是否可切除,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这些技术不仅在胰腺手术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实在我们熟悉的甲状腺、肝脏等外科手术中,也正在逐步应用。二、AI如何帮我们更好地做手术?我简单总结几个关键点:✔ 术前规划更精准: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医生可以在虚拟模型中反复演练手术路径,避开重要血管,减少术中风险。✔ 术中导航更智能:增强现实(AR)技术能把虚拟图像叠加在真实手术画面上,像“汽车导航”一样引导医生操作。✔ 术后恢复更快更安全:AI能预测并发症风险,提前干预,比如减少胰腺瘘、出血等常见问题。三、这不是科幻片,这是正在发生的医学革命你可能还记得以前做手术主要靠医生的经验和手感。而现在,AI正在把这些“经验”变成“可量化、可复制”的技术。比如:AI可以通过学习数万小时的手术视频,识别出人眼难以察觉的细微差异;它还能在术中实时分析数据,提示医生哪些操作风险高、哪些区域要避开。这不是要取代医生,而是让我们做得更稳、更准、更安心。四、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你可能会问:“费主任,我又不做手术,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更精准的手术 = 更少的并发症 = 更短的住院时间 = 更低的医疗费用;更智能的诊断 = 更早发现病变 = 更高治愈可能。尤其是像甲状腺结节、胰腺囊肿、肝癌这类常见病,未来很可能通过AI辅助,实现“早发现、早处理、早康复”。五、我为什么推荐大家关注这类内容?因为我一直相信:“知情”是最好的健康管理。了解医学的最新进展,不是为了让自己焦虑,而是为了更理性地看待疾病、更主动地参与治疗决策。如果你或者家人有甲状腺、胰腺、肝胆等方面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也可以去我的主页看更多科普视频和直播。我会继续用最直白的话,讲最实用的医学知识。作者简介: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甲状腺、肝胆胰疾病的微创手术与消融治疗。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粉丝超100万,长期致力于医学知识科普与健康传播。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欢迎点赞、收藏或转发给关心健康的朋友我们下期再见!本文内容参考自CAP2025中国胰腺病学会年会人工智能分会场专家报告,由费健医生整理并科普化解读。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1546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癌症!瑞金医院专家揭秘:什么结节能观察、什么该消融、什么必须切?正文: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从医30多年来,我既做传统甲状腺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治疗,线上线下累计帮助超过10万名患者。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特别常见又让人焦虑的问题——甲状腺结节。很多人一拿到体检报告,看到“甲状腺结节”几个字就紧张得不行,生怕是癌。其实,根据最新的《2023中国甲状腺结节和DTC诊治指南》,成年人中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高达15.31%,女性尤其多见。但别慌!90%以上的结节都是良性的,并不都需要手术。那么,什么样的结节需要处理?什么样的可以放心观察?我结合最新指南和临床经验,给大家说清楚。一、绝大多数良性结节,只需定期随访!如果你检查出甲状腺结节,先别急着想“切不切”。指南明确推荐:✔ 超声没有恶性表现 → 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超声;✔ 穿刺结果是良性 → 继续观察,除非超声高度怀疑恶性;✔ 结节多年稳定、没有症状 → 完全可以和平共处。二、但这5类“良性”结节,可能真的要手术!是不是所有良性结节都能不管?并不是!以下几种情况,即使报告写“良性”,也可能需要干预:结节太大,压迫气管/食管:比如直径超过4cm,或者位置不好,导致吞咽不适、呼吸不畅、声音嘶哑等。影响外观,心理负担重:尤其很多女性朋友,颈部明显凸出,影响自信,也可以考虑处理。超声有“可疑特征”,不能完全排除恶性:比如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有微钙化等,即使穿刺是良性,也可能存在1%~5%的假阴性率。合并甲亢或甲状腺功能异常:比如高功能腺瘤,药物控制不好,手术或碘131治疗反而更彻底。胸骨后甲状腺肿:结节长到胸腔里,压迫风险高,建议手术。三、不想开刀?还可以选“微创消融”!很多人怕手术留疤、怕术后甲减。现在有了更轻量的选择——热消融治疗(如射频、微波)。✔ 适用人群:良性结节但持续长大、有症状、影响外观;不愿意手术或手术风险高;囊肿或囊实性结节效果尤其好。★ 但注意:消融前必须做穿刺明确是良性!(指南强推荐)四、关键提醒:不要盲目拒绝碘盐!很多人听说“有结节不能吃碘”,这是误区!指南强调:✔ 甲状腺结节患者应保证适量碘摄入,除非医生明确诊断为碘源性甲亢。✔ 尤其是女性、压力大、常熬夜的人群,更要避免缺碘。具体情况请跟医生沟通。五、我的建议:科学看待,理性选择**作为医生,我常说:“该观察的别过度治,该处理的别拖延。”如果你有甲状腺结节,记得:找专业医生评估(超声+必要时穿刺);根据结节大小、位置、功能、风险等级综合判断;手术不是唯一答案,消融、药物、观察都是选项。作者简介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事甲状腺疾病诊疗30余年,擅长传统手术与微创消融一体化治疗。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粉丝超100万,坚持做有温度、有深度的医学科普。推荐理由本文基于2023年中国最新指南和临床实践,帮你避开“过度治疗”或“延误治疗”的坑,真正理解甲状腺结节的合理处置路径。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欢迎分享给身边需要的朋友。有疑问也可以留言,我会尽力解答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769
病请描述:孩子喊肚子痛别大意!重症胰腺炎会要命,这些早期信号你一定要懂 科普正文: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来,我一直在临床一线,既做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治疗,也长期在线上做医学科普,就是希望用最通俗的语言,把专业的医学知识讲给大家听。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听起来有点“冷门”但非常值得关注的疾病——儿童重症急性胰腺炎。虽然说的是孩子,但很多健康理念是相通的,尤其是咱们女性朋友作为家庭健康的“守护者”,多了解一些,关键时刻真的能帮上大忙。 一、什么是儿童急性胰腺炎? 简单说,就是胰腺这个器官突然“发脾气”,自己消化自己,引发剧烈炎症。孩子可能会: 上腹部剧痛(小宝宝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止、拒绝进食); 恶心呕吐; 发烧、腹胀。 注意:小宝宝不会表达,如果出现持续烦躁、呕吐,一定要警惕! 二、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常见原因有: 胆结石(是的,孩子也会得!); 药物影响(比如某些抗癫痫药、激素); 病毒感染(如流感、EB病毒); 外伤或先天结构问题; 还有近三分之一的病例找不到明确原因。 三️、如何判断是不是“重症”?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早期识别能大幅降低风险。如果孩子确诊胰腺炎,并出现器官功能衰竭超过48小时,就是“重症”(SAP),死亡率很高。 早期预警信号包括: CRP(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 血尿素氮持续偏高; 降钙素原≥2.0 ng/mL(提示感染); 红细胞压积>44%; 低钙、血小板下降等。 医生还会用儿童专用评分系统快速评估,宝妈们了解这些指标,也能更好地配合医生。 四、治疗关键:早干预、多支持! 液体复苏:迅速补液,维持血液循环,保护器官; 营养支持:48小时内启动肠内营养(鼻饲)比禁食更有利恢复; 止痛:首选非甾体抗炎药,安全有效; 抗感染:不预防性用抗生素,但一旦感染,需用能穿透胰腺的强效药; 必要时手术/内镜:比如胆结石梗阻要ERCP,坏死感染要清创。 五、为什么甲状腺读者也要关注这个? 虽然今天讲的是胰腺,但自身免疫、代谢紊乱、感染诱发等机制,和很多甲状腺疾病的发生是有共性的。作为女性,我们更要注意全身健康信号的联动,比如甲亢/甲减也可能伴随血脂异常、免疫紊乱,间接影响胰腺健康。 作者简介 & 推荐理由: 我是费健,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肝胆胰疾病、甲状腺结节的手术与微创治疗,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近年来我也全力做线上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就是希望打破医学知识壁垒,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如果你家里有孩子,或者你本身关注代谢、免疫类健康问题,这篇文章值得你收藏转发。健康无小事,早一步了解,早一步预防。 如果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尽力解答。 我是费医生,专注科普,陪你健康每一天。 本文内容整理自《中华胰腺病杂志》2025年8月发布的最新临床共识,由费健医生团队审订发布。仅供参考学习,具体诊疗请遵医嘱。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1324